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暖通空调基础知识专业培训课件第1-3章

最新暖通空调基础知识专业培训课件第1-3章

第一章室内污染物控制与通风
1.1 概述
z室内污染物的主要来源:¾以人为对象的建筑
¾有特殊用途的空间
z通风:
¾室内污染物控制的主要方法¾提供一定的新风量
z分类:按空气流动的动力¾自然通风
¾机械通风
通风的要求
z《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¾有毒有害气体含量
¾新风量30m3/(h 人)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Pa
式中:
Δp—热压,P a ;
H —进风口与排风口高差,m ;ρa —室外空气密度,kg/m 3;ρb —车间内空气密度,kg/m 3;g —重力加速度,m/s 2。

g
H p b a )(ρρ−=Δ②热压自然通风
T a <T b ρa >ρb
自然通风通风量的确定
z风压作用的通风量:
¾与风速有关
z热压作用的通风量:
¾与压力有关
¾与孔口设计有关
机械通风
借助电动机拖动风机、产生动力
1.3 局部通风
z z
局部送风 局部排风


1.4 全面通风
z z z z
概念 特点 影响因素: 基本微分方程


影响全面通风效果的因素
¾ ¾ z
通风量 气流组织 气流组织就是合理地布置送、排风口位置、分 配风量以及选用风口形式,以便用最小的通风 量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1、排风口位置? 2、进风口位置?


全面通风设计原则
1、进风口位于排风口上风侧。

2、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物源或有害物浓度高的 区域,把有害物迅速从室内派出。

3、送风口应尽量接近工作地带。

4、整个通风房间内,尽量使送风气流均匀分布, 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在局部地区的积聚。


14
2005-12-2


全面通风基本微分方程
z z z z z
求:t时段后房间内污染物浓度,y(t)? 已知:房间容积V(m3) 污染物发生量x(kg/s); 通风量L(m3/s) 通风开始时污染物浓度y1(kg/m3); 送风中污染物浓度y0(kg/m3)
V y1 通风量L X 通风量L
y0 t 时段后
y(t)


1.5 置换通风
z
原理 3种作用 2个分区
¾
¾


全面通风


1.6 事故通风
z ¾
概念: 在生产设备发生事故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或爆炸性气 体的地方,要设置事故排风。


¾ z ¾ ¾
通常只排风 要求:换气量 按照有关工艺设计提供的资料进行 缺乏资料,按照下表确定最小换气次数。




事故通风换气量(次/h)
车间高度 (m) ≤6 >6 有害气体最高容许浓度(mg/m3) >5 ≥8 ≥5 ≤5 ≥12 ≥7.5


第二章
湿空气的性质与处理
温度、露点温度)
3.理解湿空气的焓湿图,学会使用焓湿图。

4.掌握湿空气的基本热力过程的计算和分析。

湿空气与一般理想混合气体的水蒸气的含量是变量!!
理想混合气体
v
a p p p =+
冷却塔照片
二、湿空气的主要状态参数z压力:
¾干空气的分压力+水蒸气分压力
z温度:
¾摄氏、开氏、华氏
z湿度:
¾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含湿量
z露点温度、干球温度、湿球温度
z焓
温度
z摄氏温度:℃
z开氏温度:k
z华氏温度:℉
¾t(℃)=T(k)-273.16
¾t(℃)=5〔t(℉)-32〕
v v v p V m R T
=m 绝对湿度T , p v 下水蒸气的密度

表明湿空气与同温下饱和湿空气的偏离程度反映所含水蒸气的饱和程度
φ越干燥,吸水能力强
φ越湿润,吸水能力低
d
φ水蒸气含量?
p v< p s(T)加入水蒸气
3、p v,T
露点温度
z湿空气在含湿量d不变的情况下,冷却到相对湿度φ=100%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露
点温度,并用符号t
表示。

L
结露与露点
湿润的夏天水管上常出现水珠?干燥的冬天p v 小,t d <0.0 o C 结霜?
图5-9 干湿球温度计
t-t w φ
t-t w φ
1φ=t = t w = 湿球温降
图5-9 干湿球温度计
1φ=t = t w =
湿空气的焓
z焓:空气中含有的总热量。

z以干空气的单位质量为基准,1kg干空气的焓和与它相对应的水蒸气的焓的总和,
单位是kJ/kg。

干空气的焓温度t下
水蒸气的焓
=+
1.005(2501
h t d
组元数
2
湿空气的焓湿图
z独立变量状态参数:大气压B,温度t,含湿量d。

z以B为定值,绘制二维坐标图。

z以焓为纵坐标,含湿量d为横坐标。

135度
z两者坐标之间夹角135
1.005(2501
=+
h t d
h 与t很接近人为将h 旋转
2501 1.8630
t
Const +=>正斜率的直线
饱和线
100%φ=上部未饱和线
下部无意义
干空气d =00φ=
0.6220.622b v
v
b
d p p p p =−≈>>
h -d 图上为直线Ⅰ:0,h d Δ>Δ>Ⅱ:0,h d Δ>Δ<Ⅲ:
0,h d Δ<Δ<
过程斜率已知可确定终态
加热 1 2放热 1 2’h
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