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如何培养幼儿节奏感详解————————————————————————————————作者:————————————————————————————————日期:学科:小学音乐题目: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节奏感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节奏感【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
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也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让幼儿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以及理解、领悟音乐节奏元素,这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能提高幼儿对音乐欣赏的能力。
【关键字】幼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节奏感作为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节奏是极为重要的。
它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精髓,是音乐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1]。
所以节奏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并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学应该相渗透,有机结合[2]。
但是幼儿因其自身年龄太小,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不能完全与音乐节奏的感受相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
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幼儿从3岁开始记忆急速发展,教师要在反复中加深他们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语言方面已经学会辨别,并能发出我们汉语中的绝大多数音,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音系统。
在审美方面,能直接感知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
会知道什么颜色好看,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什么图案美等等。
幼儿在这个时期观察能力也有所增强,会注意到身边的很细小的事物,有时甚至注意力还会比较集中。
幼儿的这些特点表示幼儿从3岁起,是培养节奏感的最佳时机。
一、节奏以及节奏教学的目的(一)节奏与节奏感所讲节奏,一般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比喻均匀、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组合。
而节奏感是节奏中的一部分,同时节奏感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节奏的感知。
如果我们让不同的人来听同一段节奏,我们会发现,他们复述出来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他们的节奏感有强弱。
由此可见,节奏是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是固定的,而节奏感有时候是与生俱来的对事物的把握能力,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可以达到,是可以培养的。
(二)节奏教学的目的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教学手段之一节奏教学是作为学科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元素。
每一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节奏。
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节奏每时每刻都存在,也是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东西,所以说以节奏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熟悉、亲切、易懂易学,可以说节奏是无需专门训练和技术准备的音乐要素,也是直接作于人的身心的最富有生命意义的要素。
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目的,就是开发人的与生俱来的节奏潜能感,并且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将被动的本能变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使之成为培养身心均衡发展、有较高素养与能力的适应现代生活、有创造性的劳动者的重要教育手段。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艺术,在它的教学空间里,包含了语言文字、音乐美术、表演设计等多方面的教学门类。
奥尔夫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原本的音乐”[3]。
他说:“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3]”这种行为方式,是合乎儿童天性的。
他强调:“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它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近乎于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3]三、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有效方法(一)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对于幼儿这个年龄阶段,首先应该注重兴趣的培养。
没有趣味的学习方式,很难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无法掌握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所以激发幼儿在节奏方面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1、感知生活中的节奏(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节奏。
节奏存在幼儿身边,怎样引导幼儿去感知它呢?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亲近大自然,来发现自然界的声音。
并通过让小班幼儿模仿,如:小狗叫“汪—汪—汪—”、小猫叫“喵—喵—喵-”、下雨的哗啦声,汽笛声,打鼓声,打雷声,火车开来的声音等等,或者节奏可表示为X拍一下手、或X跳一步、 X—拍两下手等等来感知节奏。
通过这些形象的节奏来让幼儿了解节奏的时值。
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声音,所以幼儿能够轻松的找到并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
通过用语言、动作、或者借助乐器等形式来表现出来。
虽然幼儿并不能完全了解节奏上的本质意义,但是可以通过用让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感受节奏,在这个过程中来提升他们对节奏的兴趣,从而为培养节奏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将音乐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
如中班在上课之前用节奏型X X ︳XX X ︳,一边摇铃鼓一边说到:小手|拍一拍|,那么小朋友自然会跟着老师的节奏说到我就|拍一拍|这样不仅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还能训练简单的节奏型。
又如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设计了点名活动,请幼儿有节奏地报出自己的名字如:我叫××或我叫××|×0|,早上好,我们两来抱一个。
这个活动不仅会使小班的新生很快消除了对老师幼儿园的陌生感,还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
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可以经常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潜移默化的接触节奏。
例如比较柔和、安静的钢琴曲可以在睡觉的时候放给小朋友们听,他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噢,要安静,睡觉了。
幼儿受着音乐的熏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该干什么了。
这样,幼儿不仅节奏得到训练,常规行为也得到了提升。
2、将节奏蕴涵于游戏之中孩子在幼儿时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幼儿园的主要教学形式也是通过游戏教学。
在游戏活动中贯穿音乐,将游戏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
如在小班音乐游戏歌曲《幸福拍手歌》中,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那么小朋友自然就会打出节奏型X X,甚至还可以创新一点,例如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握握手、耸耸肩、眨眨眼等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小班小朋友对身体各部位的认识还训练了简单的节奏。
与游戏的结合不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活动氛围,还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促进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又如中班手指游戏《土豆土豆》①,土豆土豆|心心|土豆土豆|背背|土豆心|土豆背|土豆心心|土豆背|,再运用手上的动作,那么就更能吸引小朋友了,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同时也更具趣味性。
再如大班《老狼老狼几点了》②这个游戏中,安排一个小朋友当老狼,其他的小朋友就齐声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这时,老狼随便说一个数,当老狼说到天黑了的时候,就可以下去抓小朋友了。
这个游戏也是在玩中训练了小朋友的节奏感。
(二)结合语言、动作在节奏活动中的运用1、将日常的语言富于音乐的节奏语言本身即是有旋律和节奏,也是一种音乐。
用语言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这样会使幼儿感到非常熟悉、亲切。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常会让幼儿学习儿歌、诗歌等,所以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启发引导幼儿利用儿歌、诗歌等结合节奏训练,将语言寓于音乐的节奏,这也就体现了奥尔夫音乐原本性的原则。
如我们在学习中班儿歌《小老鼠,上灯台》②“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学这首儿歌时,节奏的正确把握对幼儿的理解和记忆力有很大帮助。
我觉得这首儿歌的节奏是XX X0 |XX X0 | XX X0 | XX X0 |XX X0 | XX X0| XX XX| X X | X 0|并且这首儿歌可以加上动作,例如可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练习,跺脚、拍腿、拍手、来唱这首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配上声势练习依次是跺脚,拍腿,拍手,捻指,或者可以创新一点,拍肩,拍头等等,那么这首儿歌的韵律、趣味性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幼儿也会更感兴趣。
把它详细分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节奏:X X X 0 | X X X 0| X X X 0| X X X 0| X X X 0| X X X 0|X X X X| X X | X 0|动作:拍腿拍手|拍肩捻指|拍腿拍手|拍肩捻指|拍腿拍手|拍肩捻指|拍腿拍手|拍肩捻指|2、用动作表现节奏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和音乐欣赏四方面的内容。
律动活动包括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其他节奏动作。
其共同之处是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力度、速度的变化。
在这里介绍一种奥尔夫音教法中动作教学方式——声势教学。
所谓的“声势”就是指用身体来作为乐器,通过动作使身体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
它是人类表现、交流、宣泄、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它是由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组成。
在《问好》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和小朋友问好,可以边说,边做声势。
如,小朋友,(拍手)早上(拍肩)好(做出拥抱的动作),小朋友又可以换不同的动作像老师问好。
如果节奏训练的比较好的话,还可以教小朋友简单分声部的声势练习。
这样不仅仅是掌握了节奏,而是更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真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4](三)利用打击乐器加强幼儿节奏奥尔夫认为,打击乐器是最早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种类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
打击乐器的演奏主要使用大肌肉动作,对于小肌肉动作能力尚还处于发展初期的幼儿来说,他们是最自然的音乐表达工具,也是最容易从中获得快乐的源泉。
演奏打击乐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不同音色的乐器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可以更好地表达音乐内容。
各种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幼儿间相互倾听协调配合,更好的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我们可以让3岁以上的幼儿操作打击乐器,进一步帮助幼儿培养节奏感。
教师可以用一些乐器如铃鼓、沙球、三角铁、双响筒等乐器,放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地去敲敲打打,感受打击乐器,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响。
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性能、音色等,并让幼儿亲自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打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
在幼儿对乐器有了兴趣之后,就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加入打击乐器。
首先引导幼儿寻找歌曲的旋律节奏,边听边拍手,然后学唱歌,最后让幼儿每人手拿一件乐器合着节奏敲打,这样幼儿很有兴趣,学起来也很容易,对节奏的把握也无形中加强。
例如,在大班《长针短针》这个儿歌中,我们可先引导幼儿找到每一个小节的强拍与次强拍,并在每一小节的强拍●上用双向筒表示,弱拍○上用双向筒表示,三角铁把每个音符都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