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与实践PPT课件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与实践PPT课件
药物
消融
药物
药物
药物
药物
消融
消融
维持窦律常用药物和剂量
药物 剂量 可能不良反应
(房颤转复窦律,控制心室率的研究中选择的病人年龄偏大,病情偏重:所 以两种治疗选择的结果相似或相同的结论代表性不强)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6.治疗C : 维持窦律
维持窦律
治疗模式:药物-药物, 药物-消融 因此,药物是基础 消融是二线
低估药物治疗, 高估消融治疗, 是偏见和误导
药物 药物 药物 药物 药物 消融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6.治疗B:转复窦律: 一、药物复律 I类指证
推荐氟卡胺、多菲利特、普洛帕酮、伊布利特
IIa类指证:
1.口服或静脉胺碘酮 2.无病窦和房室结功能不良、束支阻滞、QT延长、Brugada综合征 或器质性心脏病者的院外复律可顿服普洛帕酮或多菲利特。房 扑复律时,先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预防快速房室传导.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心房激动向房室结可经多条通道传导 A:向后 界嵴 B:向前 房室结
房室结
房颤时心室率的快慢: 当房率慢时 伴心室率快 当房率快时 伴心室率慢 (隐匿性传导结果)
界脊
右前斜位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6.治疗A:控制心室率
(1)目标:静息 60-80bpm,活动 90-115bpm
.
Hale Waihona Puke 心房颤动指南与实践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
1.定义:心房不协调的电活动,导致心房机械 功能受损或恶化的室上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窦性p被形态、振幅、时限不均一 的颤动波替代 注意: 房颤的电活动较为显著,并在心电 图一个以上导联出现时,易误诊为心房扑 动,房速时,在一个或多个导联存在等电 位线。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推荐氟卡胺、多菲利特、普洛帕酮、伊布利特
IIa类指证:
1.口服或静脉胺碘酮 2.无病窦和房室结功能不良、束支阻滞、QT延长、Brugada综合征 或器质性心脏病者的院外复律可顿服普洛帕酮或多菲利特。房 扑复律时,先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预防快速房室传导.
IIb 类指证:
奎尼丁 或普卡胺转复房颤的作用不确定
静脉
多非利特
口服
0.5mg Bid 0.25mg Bid 0.125 Bid 禁用
QT延长,TdP 根据肾功能、体表面积 、年龄调整剂量
氟尼卡
口服 静注
低血压 ,AFL 1:1传导
依布利特
普罗帕酮 奎尼丁
静注
口服 静脉 口服
1mg/10min,根据需要重复1mg
600mg 1.5-2.0mg/kg/10-20min 0.75-1.5g/6-12h分次,常与减慢心率药物 合用
IIb 类指证:
奎尼丁 或普卡胺转复房颤的作用不确定
复律药物推荐剂量
药物 胺碘酮 给药途径 口服 剂量 住院病人:1.2-1.8克/d分次口服到 总量10克,200-400mg/d维持 门诊病人:600-800mg/d分次口服到 总剂量10g, 200-400mg/d维持 5-7mg/kg/30-60min,然后1.2-1.8 克静滴,或分次口服,直到10克, 然后200-400mg口服维持 Ccr ml/min >60 40-60 20-40 <20 200-300mg 1.5-3.0mg/kg/10-20min 不良反应 低血压,心动过缓, QT延长,TdP(少) 胃肠不适,便秘, 静脉炎(iv)等
控制心室率
控制房颤心室率的有效率:80% β受体阻滞剂:70% 钙拮抗剂: 54% 地高辛: 对新发房颤治疗效果好。 单药治疗无效者需联合用药: 以地高辛为基础,加服β受体阻滞剂 或钙拮抗剂 房颤伴旁路前传者:电转复 射频消融:消融房室结或旁路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6.治疗B:转复窦律: 一、药物复律 I类指证
(2)药物治疗 I类指证: 口服ß或钙拮抗剂(控制静息与活动后心率) 伴低血压或心衰等紧急情况,使用上述药物静脉制剂 心衰病人可口服洋地黄或静脉使用洋地黄或胺碘酮控制静息时室率 II类指证: 其他方法无效或不适宜时,静脉应用胺碘酮
Ⅲ类指证:
伴预激时禁用强心甙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 伴心衰时, 禁用静脉钙拮抗剂
QT延长,TdP
低血压,AFL 1:1传导 QT延长,TdP 胃肠不适,低血压
转复窦律
二、 直流电复律
I类指证: 1. 快房颤伴心肌缺血、低血压、心绞痛、心衰、预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药物 疗效不佳时,应立即直流电复律 2. 房颤症状不能耐受者可行直流电复律,失败后,在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再电复 律 IIa类指证 反复发作或症状性房颤不宜频繁电复律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3.发生率: (1)总体人群:0.4%-1% (2)>80岁者:8%(每年增加2%) (3)男性>女性(70s-90s中:发生率增加2倍, 系人口老龄,慢性心脏病增加,检测技术提高 的结果) (4)孤立性房颤:总体人群房颤中的12%, 选择性人群房颤中的30%以上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4.预后 (1)引发房颤的五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 心衰、瓣膜病、糖尿病。 (2)心功能Ⅰ-Ⅳ级者房颤的发生率分别为4 %、25%、30%、50%(平均28%) (3)死亡率:是窦律的2倍,主要死于心血管 病、心衰,而不是血栓性栓塞。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年
5.发生机制 (1)房颤的病理改变:心房纤维化,可呈片状 心房肌可呈大量丧失 (2)房颤的病生改变:心房扩大,系心房肌丧失,收缩功能 丧失、顺应性增加,引起心房扩张 (3)房颤的电重构:心房肌有效不应期进行性缩短 (4)房颤的发生机制 A、局灶性机制:局灶自律性不应期较短(心房肌>肺静 脉;近端>远端),可位于肺静脉上腔、界嵴、冠状 窦、心房壁 B、多子波机制:子波的数量与心房肌不应期、体积、传 导速度相关。
2.分类:(以患者最常发作的形式为其归
类) 孤立性房颤:年龄<60岁,临床及超声心动图 提示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1)首发性房颤:首次证实,伴或不伴症状 (2)阵发性房颤:<7天,可自行终止者 (3)反复性房颤:发作≥2次 (4)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或更长(>1年), 经药物、电转复能复律者 (5)永久性房颤:不能转为窦律的房颤 (电转复失败或不能电转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