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思考题

民事诉讼法思考题

民诉思考题1、如何区分民事纠纷与行政纠纷?两类纠纷最大的区别就是主题的地位是否平等。

民事纠纷:主体地位平等;行政纠纷:主体地位不平等2、如何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1)健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应对纠纷多发、矛盾多样的社会,矛盾纠纷的现实需要(2)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提高纠纷解决效率,降低社会综合成本的需要(3)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赋予当事人自主选择权,实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需要(4)健全多元化解决机制是教育引导群众,构建社会舆情屏障的需要二、目前纠纷解决的现实困境(1)人民调解制度的局限性(2)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尚未健全完善(3)纠纷解决的领导方式须带转变3、如何协商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关系?程序法是怎么来打民事官司,实体法是用什么衡量对错4、简述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要特点?第一,民事诉讼当事人始终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当然主体。

法院受理原告起诉状,原告与法院之间发生了一种社会关系;法院向被告送达起诉书副本,被告收到起诉书副本提交答辨状,被告与法院发生了一种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社会关系是发生在民事诉讼之中的,所以,它应当受到而且也不能不受到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调整。

其他阶段也是这样。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原告与法院,被告与法院之间始终会形成一定的并受到民事诉讼法调整的社会关系。

第二,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

不难看出,在当事人与法院之间发生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法院是主体之一,在法院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发生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之中,法院也是主体之一。

是法院传令全体诉讼参与人依次为诉讼行为,是法院敦促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及时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

第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多面系列关系。

所谓“多面”是指法院与原告、法院与被告、法院与第三人、法院与证人、法院与鉴定人、法院与勘验人、法院与翻译人员等“面”结成的关系分别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5、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题包括哪几类?(一)人民法院(二)诉讼参加人(三)其他诉讼参与人(四)人民检察院6、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内容是什么?(一)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

(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诉讼地位平等。

(三)保障和便利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

(立法保障;是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应当为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提供保障和便利。

)7、简述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的情形?1)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2)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3)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4)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8、辩论原则的内容是什么?辩论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有权就案件所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与答辩,从而查明案件事实,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辩论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当事人辩论的范围:实体、程序、证据(二)辩论权是当事人进行辩论的基本权能。

(三)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形式:口头、书面。

(四)经当事人辩论所形成的“材料”应当是法院作出判决的依据。

(五)贯穿诉讼案件审判程序的始终。

9、处分原则的内容是什么、?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即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行使或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处分原则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享有处分权的主体是当事人。

(二)当事人处分权行使的范围包括对程序利益的处分和实体利益的处分。

1、在程序方面,当事人对诉讼的进行和终结有决定权。

2、在实体方面,当事人自主决定审理的对象和范围。

判决内容不能超出原告的请求范围;调解协议内容超出诉讼请求的,法院可以准许。

10、简述协议管辖的条件?1.协议管辖仅适用于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2.协议管辖仅适用于第一审案件;3.协议管辖必须采用书面形式;4.必须在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之中进行选择,且选择是单一的、确定的;5.选择法院时,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11、简述移送管辖和管辖权移动的区别?1、性质不同。

管辖权转移是案件的管辖权发生了移位,而移送管辖移送的仅仅是案件而非管辖权;2、作用不同。

管辖权转移是对级别管辖的变通和微调,是为了使级别管辖有一定的柔性,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案件情况。

移送管辖是为了纠正移送法院受理案件的错误,尤其是在地域管辖上的错误,使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的规定得到正确执行;3、程序不同。

管辖权转移包括因上级法院的单方决定而转移和因下级法院报请与上级法院同意双方行为而转移两种情形。

移送管辖则仅表现为单方行为,移送法院作出移送裁定,无需经过受移送法院的同意。

12、简述管辖权的异议的条件?(一)提出异议的主体须是本案的当事人(二)管辖权异议的客体是第一审民事案的管辖权(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时间须在提交答辩状期间13、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的区别?1)标的不同。

必要共同诉讼是同一标的;普通共同诉讼是同一种类标的。

(2)标的数量。

必要共同诉讼是一个;普通共同诉讼是若干个。

(3)合并不同。

必要共同诉讼是强制合并;普通共同诉讼是任意合并。

(4)内部关系不同。

必要共同诉讼有相关性;普通共同诉讼有独立性。

(5)裁判结果不同。

必要共同诉讼裁判结果同一;普通共同诉讼裁判结果独立。

14、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区别?15、诉讼代表与诉讼代理人的区别?16、简述诉权的基本特征?(1)诉权的依据: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2)诉权的主体:当事人双方平等享有(3)诉权的行使目的:请求法院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4)诉权的行使阶段:—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5)诉权的内容:进行诉讼的权利和满足诉讼请求的权利17、简述反诉与反驳的区别?(1)性质不同:反诉是诉;反驳仅为一种否定对方诉讼请求的手段。

(2)前提不同:反诉以承认本诉为前提,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并不否定;反驳则以否定原告的部分或全部诉讼请求为前提。

(3)目的不同:反诉的目的在于抵消、吞并原告的诉讼请求,使原告败诉外,还对原告提出独立的反请求,主张独立的权利;反驳的目的仅为否定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

18、简述诉前保全与诉讼中保全的区别?(1)时间不同。

诉前财产保全在诉讼开始之前;诉讼中财产保全则在诉讼进行过程中(受理后裁判前)。

(2)管辖不同。

诉前财产保全在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但15天内只能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诉讼中财产保全则在一审诉讼中,由第一审法院保全;在当事人提起上诉以后,二审法院接到报送的案件之前,由第一审法院保全;在第二审诉讼中,由第二审法院保全。

(3)启动方式。

诉前财产保全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诉讼中财产保全则在当事人提出申请或者法院依职权保全。

(4)理由不同。

诉前财产保全是利害关系人面临紧急情况、不立即采取保全措施将会使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诉讼中财产保全则是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导致判决不能或难以执行。

(5)担保不同。

诉前财产保全应当提供担保;诉讼中财产保全则是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担保。

(6)处理时间不同。

诉前财产保全是48小时内做出裁定;诉讼中财产保全则是紧急情况的,48小时内做裁定,非紧急情况的除外。

相同:(1)保全范围: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2)保全措施: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3)保全程序:提出申请、法院审查裁定、不服裁定可以申请复议(4)错误申请的赔偿:由申请人赔偿19、简述先予执行的使用条件?1、由申请人提出申请;注意:人民法院不能依职权裁定2、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3、申请人有实现权利的迫切需要,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其生活或生产经营;4、被申请人有履行的能力。

20、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的构成要件?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一)行为主体要件---一切人(二)后果要件---妨害了民事诉讼(三)时间要件---在民事诉讼过程中。

(四)主观要件---故意21、简述起诉的实质要件?(1)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若原告不适格,法院则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

(2)被告必须明确,符合两个条件:①被告特定化;②被告实际存在。

具体表现为被告下落不明或失踪不影响起诉。

(3)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符合法院主管和管辖的范围22、简述不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形?1.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的。

2.发回重审的案件。

3.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

4.共同诉讼中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

5.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案件。

6.法院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

23、简述上述的条件?1.提起上诉的主体必须合格(1)上诉的主体必须享有上诉权:一审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一审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2)上诉人与被上诉人地位的确定◆上诉人:提起上诉的一方当事人,若双方当事人和第三人都提起上诉,均为上诉人;◆被上诉人:未提起上诉且与上诉人的上诉请求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2.提起上诉的对象必须是依法允许上诉的裁判(1)允许上诉的判决◆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适用一审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而作出的第一审判决;◆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后作出的判决;◆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再审所作出的判决。

(2)允许上诉的裁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不予受理裁定、驳回起诉的裁定、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

(3)不允许上诉的判决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再审所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基层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案件所作的判决和裁定◆小额诉讼◆法律没有明确允许上诉的其他一审裁定3、必须在法定的上诉期限内提出上诉1)法定上诉期:判决,15天;裁定,10天。

(2)计算:◆从裁判文书送达之日起计算;◆裁判文书不能同时送达双方当事人的,上诉期从各自收到裁判文书次日起计算。

◆在必要共同诉讼的场合,上诉期间以最后一个收到裁判文书的共同上诉人的上诉期间来计算;普通共同诉讼的场合,分别计算各共同诉讼人的上诉期间4.必须提交上诉状:即必须以书面形式而不能以口头形式,当事人口头提出的不能视为上诉。

《民诉法意见》第178条规定:“一审宣判时或判决书、裁定书送达时,当事人口头表示上诉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其必须在法定上诉期间内提出上诉状。

未在法定上诉期间内递交上诉状的,视为未提出上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