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石门寨镇柳江盆地地貌实习报告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08级地理科学1班邢婉学号 1256408067第一节区域概况一实习区位置秦皇岛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公里,属于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区内有柏油公路及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工作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西三面为陡峻高山所包围。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出盆地为东南方向,再山海关南侧入渤海。
二实习区地形、气候、水文及经济情况1、实习区地形;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
盆地内最高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
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区山高坡陡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300米。
2、实习区气候;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
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
5℃,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
约占年降水量的70%。
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3、实习区水文情况;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西北东南流向。
为独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达2-3米。
4、实习区的经济情况。
实习区工业,以采煤及开采耐火粘土为主。
煤矿开采的历史悠久,煤质一般为无烟煤,局部为贫煤。
群众多以奥陶纪亮甲山组石灰石为原料烧石灰。
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
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
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第二节区域地貌格局和动力分析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村位于石门寨西南4km处,由晚太古代绥中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高耸的盆地周边,以上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状的盆形地貌,即柳江盆地;从地质构造角度看,是一个西翼陡东翼缓的比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故又有人称其为“柳江向斜”。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
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
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
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行政上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
本区地处我国燕山山脉的东麓,渤海之滨,北、东、西三面为低山,地势陡峻,区内山峰(西部大平台)的最高海拔636。
2米,一般海拔低于500米。
属于中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区,该区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区内沟岭纵横,脊峰重叠,岭脊走向南北为主。
发源于青龙境内的大石河从北向南蜿蜒流经该区,成为区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汤河从北向南流经该区的西南隅,为区内第二大河。
两河分别在山海关和秦皇岛注入渤海。
新生代以来,本区发生频繁的间歇性升降运动,总趋势为上升运动,从构造上看,这是一个构造剥蚀山丘陵区。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内外营力的长期塑造,形成了本区形态各异,规模不同,成因类型复杂多样的地貌特点。
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Mz)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
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
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
中晚侏罗世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
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蓝旗组之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
本区蓝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
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
燕山运动第四期是以断块运动为主,鸡冠山地堑应是这次断块运动的实例。
即本区晚东西向构造。
第三节主要地貌一、构造地貌本区构造地貌类型较齐全,主要有:1.褶皱地貌本区为一轴向近南北的向斜构造,东翼比较平缓,西翼较陡。
中侏罗蓝旗祖的安山岩系和早侏罗世北票组煤系地层,不整合叠置在古生代向斜之上,并构成该区纵贯南北的主要山岭。
这种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称为逆地貌,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向斜核部的安山岩系较两翼地层岩石坚硬,不易风化剥蚀而致。
2.单斜地貌主要分布于本区中部和东部,成南北纵向排列。
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为坚硬的石英砂岩和石灰岩,层面坡的坡度取决于岩层倾角大小,单面山和猪背岭的断崖坡上部由坚硬岩层构成,形成陡壁。
下部由易剥蚀的软弱岩层构成形成平缓斜坡。
3..断层地貌本区断裂构造发育,纵横交错。
这些断裂构造破坏了向斜构造的完整形态,将该区地表切割成大小不同的断块。
其主要地貌类型有:断块山、地垒、地堑及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三角面等。
例如在潮水村的的小路旁的一个断层线崖。
4.火山及侵入岩地貌中侏罗世裂隙式喷发的火山,其火山堆积物沿石门寨向斜的核部分布,形成南北向的脊岭,纵贯中西部地区,并成为本地区西部和东部地区的主要分水岭。
各种不同产状侵入于地表之下的侵入岩体,后期被剥露出地表形成该区次成构造地貌。
它们基本保持原侵入形态。
例如:在沙锅店可见到沿断裂侵入的岩脉,形成岩脉丘陵。
二、重力地貌本区常见的重力地貌类型有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
1、崩塌地貌本区崩塌地貌多见于单面山和猪背岭的断崖坡一侧,在河流凹岸和断层崖分布地段十分多见。
崩塌物质堆积在斜坡或陡崖的下部,形成倒石锥和倒石裾。
如212高地有两个倒石堆,新倒石堆是由人工采石造成;大傍水村西口悬崖下有人造倒石堆,沟谷陡急,既有重力也有流水沉积,粒径大小不一。
悬崖东部有较小较老的倒石堆,为凹形坡。
2、滑坡地貌本区的滑坡现象见于区内东南角潘桃峪村东大石河河谷东岸,此滑坡发生在大石河蛇曲凹岸的花岗岩岩体中,滑壁倾角陡,为深层基岩滑坡,保存完好。
滑体、滑壁、滑坡洼地、滑动面及滑动带等滑坡地貌形态均能看到。
三、岩溶地貌(karst)本区震旦纪和古生代石灰岩广泛分布。
砂锅店地区岩石倾向西北方向,石灰岩垂直节理发育。
地表有喀斯特发育,即地表和地下水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和机械侵蚀,石灰岩节理被溶蚀后加宽变圆,大块石灰岩开始成为单个,表面变得凸凹不平,形成了多种岩溶地貌。
主要类型有:溶沟、溶洞、石芽等。
1、溶沟和石芽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凹凸不平的地形。
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
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
当石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
在砂锅店和东部落一带的石灰岩中发育完好。
这里的石芽一般高1.5m左右,远远望去,很像雨后春笋,挺立于地表。
石芽间的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中分布有少量的岩溶堆积物。
溶沟是地表流水沿石灰岩表面的裂隙流动,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所形成的,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灰岩中的缝隙不断扩大,其沟通性亦越来越好,因而加速了地表流水的循环,岩石作用愈加容易进行。
随着溶沟的不断发生发展,其规模愈来愈大,介于其间的石芽渐渐显露于地表,形成了现在的地表岩溶景观。
此外,在沙锅店村东小山坡上,发育在平缓斜坡下部的石芽,常被坡积物等松散堆积物埋藏或半埋藏,形成埋藏石芽或半裸露石芽。
2、溶洞本区溶洞十分发育,沿大石河凹岸发育,溶洞数量多、规模小。
此外,在海拔170-200米左右,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溶洞。
此外东部落附近有亮甲山组特征岩石——豹皮状石灰岩,此石灰岩表面光滑,也是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
四、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是本区普遍发育的一种地貌。
大石河为区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支流众多,该河流经石门寨的广大地区,塑造了较复杂的河谷地貌。
区内的韩家岭、大岭、大洼山、450高地及秋子峪一线为两河流的分水岭。
大石河是本区最大的一条河流,这是由区内的多级支流汇舍而成的。
大石河及其支流河谷蜿蜒曲折,流向频繁变化,它的许多河段蛇曲已深切入基岩;此外还可见到“V”形谷,谷地狭窄,谷坡陡峭,河床占据整个谷底或大部分谷底,由于本区属于大石河的上游,且是以正向运动为主的地区,因此,大石河河床具有坡降大、流水急,侵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的山区河流的特点,支流河谷多呈“V”形,谷窄坡陡,河谷中仅有一、二级阶地形成,且多分布于河流凹岸。
阶地面狭窄,阶地陡坎高度较大,为基座阶地。
地势平缓处可见堆积阶地。
未见侵蚀阶地。
上庄坨——大傍水大石河河段公路为一级阶地,来源是河漫滩。
漫滩相细腻物质成为土壤。
由于人工采砂采石干扰,组成大小不一,有砾石,粗砂和细沙,不是一般应呈现的二元结构。
行走时将庄稼地额下层翻出,二元分化情况较好。
陇上砾石较均一,长轴6~8厘米,短轴3~4厘米,扁平,磨圆好,为河湖相沉积。
观察路下砾石,磨圆程度好。
2级阶地面1.35米,相对高度不明显。
阶地陡坎上的坡积物,上层为松散沉积物,下层是基岩,说明是基岩阶地。
沉积物为风化物,棕黄色,砾石混杂,磨圆差,粒径均一细腻,为亚砂土,搓成条质可折断,为黄土状土,是阶地形成后覆盖,不算严格的陡坎。
2级阶地以下为堆积阶地。
2级阶地上面是细腻沉积,分三层,有两次沉积阶段。
应该是在河流摆荡前经历了较长的冲积平原阶段。
可看见老鼠洞。
下面是河床相砾石,是河滩的二元结构。
河床砾石混杂。
由地形图读出古大石河向西流动,有较大的河曲。
观察现在的地貌后可知其发生过一次截弯取直。
由于古大石河与现在的大石河河道围成了一个离堆山,说明截弯取直是在三级阶地形成后发生。
又因为小傍水崖所在的二级阶地保存完整,说明也是在二级阶地形成后发生。
在大傍水村西口悬崖下,离堆山西头,大石河河道与古河道会合。
刘家房村口西边是大石河基岩河床,有许多巨砾,说明此处流水流速很大,溯源侵蚀强。
河床上的岩石岩性不一,说明都是由很远的地方搬运而来的。
河谷剖面图如下上庄坨——潘桃峪大石河河谷段河流地貌类型齐全,有滨海床浅滩、河漫滩、心滩、及各种结构类型的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