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专业名称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日目录一、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一)野外实习的目的 (1)(二)实习地点 (1)(三)实习时间 (1)(四)实习任务 (1)二、地层层序 (2)三、结构构造 (3)(一)柳江向斜结构盆地: (3)(二)断裂结构: (4)(三)结构发育史: (5)四、实习内容 (7)(一)7月17日路线一——上平山矿产路线 (7)(二)7月18日路线二——黑山窑后村上三叠统、下侏罗统观察路线 (8)(三)7月18日路线三——石门寨西--瓦家山石炭--二叠系地层剖面路线 (9)(四)7月19日路线四——黄金海岸-七里海海洋地质作用路线 (11)(五)7月21日路线五——张岩子-东部落观测路线 (12)(六)7月22日路线六——东部落-潮水峪构造及地层路线 (14)(七)7月23日路线七——石门寨西-亮甲山奥陶系、石炭系地层剖面路线 (16)(八)7月24日路线八——二叠系下石盒子-侏罗系北票组地层剖面观测路线 (17)(九)7月25日路线九——傍水崖-吴庄响岩观测路线 (18)(十)7月26日路线十——鸡冠山构造观测路线 (20)五、矿产 (22)六、结束语 (22)一、野外实习的目的与任务(一)野外实习的目的实地观察柳江盆地的构造地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组成,学会利用地质罗盘、放大镜进行地质测量和研究。
同时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二)实习地点秦皇岛柳江盆地(三)实习时间7月17日至8月1日(四)实习任务这次实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大岩及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技能体系,为学习地质学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主要任务有:1、矿物与岩石的鉴定描述2、罗盘的使用方法及野外岩石产状的测量3、断层、褶皱地质地貌识别4、河流、阶地及海岸地貌的识别与鉴定5、野外地质素描练习(地垒地貌)6、地层划分与地质描述7、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8、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9、掌握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二、地层层序秦皇岛地区地层连续,出露较好,属华北型地层。
除普遍缺失中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明显,化石丰富,很具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石炭统、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中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山海关隆起的南缘,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组成向斜构造。
区内各套地层中古生物化石丰富,尤以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的头足动物以及石炭、三叠纪和侏罗纪的古植物最为著名。
该区矿产种类繁多,主要矿产资源包括煤、耐火黏土、水泥灰岩、玻璃用石英砂及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
三、结构构造(一)柳江向斜结构盆地: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普遍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沿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开始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结构盆地。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
古老的混杂岩。
混杂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沿。
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
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的山地。
(二)断裂结构:本区断层较发育,类型较多,主要为正断层与逆断层,散布于向斜各处。
主要断层有:1.鸡冠山——汤河地堑: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
断层面倾角大,河谷东侧断层面向西倾,西侧断层西向东倾,汤河河谷一定是沿地堑结构中心部位发育的。
2.伍庄——傍水崖断裂带:该断裂带发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伍庄,东至傍水崖。
有平行的数条断层出现,形成叠瓦式结构。
断层面多向西倾斜。
少数向东倾斜。
倾角70゜——80゜。
断层面呈舒缓波状,见有挤压结构透镜镜体,结构角砾岩和片理化带,牵引褶皱断层和糜棱岩化等现象也较显著。
3.石门寨126.6高地北采坑正断层:该断层出露在柳江向斜的东翼,位于石门寨东南126.6高地北废采坑处。
断层走向NE15゜,断层在平面上呈锯齿状延伸,在剖面上向东倾,倾角61゜。
全部断裂宽带15米,其中有正长斑岩岩脉侵入。
宽约3.5米。
断裂带中有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不等,以东岩为主。
后期被二氧化硅所胶结形成硅化带。
实出地表面呈锯齿状近南北向延伸。
断层延伸有1.5公里。
4.石门寨126.6高地南采坑逆断层。
断层发育在亮甲山组灰岩中,断裂面在剖面上呈舒缓波状。
断层面在剖面上见有大片擦痕、阶步,断层面附近有结构透镜体和断层泥发育。
断层的上盘(北西盘)产生次一级的牵引褶皱。
该断层延伸不远,断距不大。
(三)结构发育史: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发生海进。
在长期风化侵蚀的古老变质岩系上开始沉积。
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
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在这段时期内曾有过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
自中生代初期起,经历的结构变动性质与古生代不同。
这个时期的结构变动使晚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断裂。
二叠纪末,本区发生强烈结构运动。
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雏形。
导致侏罗系以角度不整合笼罩在古生界之上。
这次结构变动之后,本区产生地形上的差别,北高南低,导致二叠系地层愈向北受侵蚀愈强,甚至局部无有蚀余。
侏罗系直接超覆于石炭系或奥陶系之上。
在下侏罗统下部岩层沉积后,又有一次结构变动。
使下侏罗统下部岩层发生变形,转变了盆地沉积中心。
所以下侏罗统上部岩层显著地区域性起超覆于下部岩层之上。
在西翼则超越下部岩层的沉积领域。
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
由此推知,此刻的柳江向斜以具不对称形态。
两翼特别陡,东翼开阔平中侏罗世,柳江盆地再次发生强烈结构变动。
伴有多次持续和激烈的火山喷发。
所以在向斜的核部形成了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层不整合超覆在下侏罗统之上。
局部超覆于二叠系,奥陶系之上。
白垩纪燕山晚期的温泉堡花岗岩基侵入形成的挤压力。
使不对称的柳江向斜形态更进一步加剧。
并引起了西翼自西向东逆的一系列南北断层和西翼地层产状的局部。
新生代特别第四纪以来。
本区有显著的上升运动。
全区遭遇剥蚀。
因此,山区河谷有阶梯地形成。
全新世以来,由于冰后期海侵。
在现如今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海积和海蚀地形形态。
四、实习内容(一)7月17日路线一——上平山矿产路线内容:点一——低温热液矿床观察点:该区为铁矿人工采场,周围500米处是出露地表的岩浆岩,推测该地区岩浆上涌时使本区地层温度升高(不高于200℃),又加上近地表较低的压力和以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热液为主的成矿流体,使矿物成分聚集而形成黄铁矿、萤石、方铅矿、重晶石、石英脉等。
本区岩石中多见树枝状的锰的氧化物,标本新鲜面土黄色,含软锰矿50%,石英颗粒10%,钾长石20%,其余为变质成分,原岩为花岗岩。
上平山矿石萤石:紫色或无色透明,立方体,多生于岩石裂隙中,玻璃光泽,硬度4。
方铅矿:铅灰色,块状,条痕灰黑。
重晶石:无色透明,管状,玻璃光泽,聚合体呈分叉的晶块。
点二——馒毛组岩性与古生物观察点:露头为黄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平行层理,易剥,含石英60%,细粉砂级,磨圆分选好,很少发现化石,露头下部因剥蚀而堆积成粒滩,推测为滨浅海相,后因地壳抬升遭受风化。
(二)7月18日路线二——黑山窑后村上三叠统、下侏罗统观察路线内容:点一——根劈现象观察点:该露头为紫色粉砂岩、中粗砂岩,属于石千峰组,上部松树根深入岩体,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是植物风化作用,石千峰组夹少量砾石,推测为河流相。
点二——石千峰--黑山窑组接触关系观察点下部石千峰组为紫色粉砂岩、粗砂岩,黄绿色长石质石英粗砂岩,紫色岩层夹于黄绿色岩石中,河流相。
上部黑山窑组为黄绿色含砾粗砂岩、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互层,夹煤线,底部有砾石,露头被风化,未见化石,粒度下粗上细,为三角洲平原相,黑山窑组与石千峰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三)7月18日路线三——石门寨西--瓦家山石炭--二叠系地层剖面路线点一——断层观测点:该断层上盘是冶里组灰色泥晶灰岩、砾屑灰岩与绿色泥岩互层,局部灰岩呈透镜体夹于薄层泥岩中,灰岩新鲜面青灰色,泥岩层厚1-10cm,露头结构松散,易剥。
下盘亮甲山组灰色中厚层豹皮灰岩夹砾屑灰岩,层厚20-50cm,砾屑分选差,次圆状,未见化石。
冶里--亮甲山组断层点二——亮甲山组古生物观察点:豹皮灰岩中出现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生物花石。
点三——本溪-太原组接触关系观察点:致密黄绿色岩屑砂岩球状风化,产生共轭节理,岩体风化面显紫色。
点四——山西-太原组接触关系观察点:中细粒含云母长石岩屑质砂岩夹炭质页岩及灰岩透镜体,有大量植物化石,风化面灰黄,新鲜面灰绿,该露头为太原组顶,为临滨或河流相。
点五——山西组岩性观察点:该露头从下往上呈现细砂-粗砂-中砾的粒度分级,下部为黄褐色长石岩屑细砂岩,扇缘相,中部为黄褐色含砾粗粒杂砂岩,下粗上细的粒序,冲积扇河流相,上部中砾岩,河流相。
山西组岩性(四)7月19日路线四——黄金海岸-七里海海洋地质作用路线点一——障壁岛、泻湖观察点:该障壁岛宽70米,长1000米,将泻湖与海隔开,泻湖中主要的水动力为潮汐,潮汐通道处常形成交错层理,涨潮三角洲,潮下带水动力较强,潮水越过障壁岛时形成冲越扇。
点二——无障壁海岸观察点:前滨:中砂级,石英70%,长石20%,云母5%,炭屑及重矿物5%,磨圆分选极好,颗粒次圆状。
后滨:粗砂-巨砂,磨圆、分选较好,石英60%,长石30%,云母10%,有较完整的贝壳,动力条件为风波浪潮和风。
可将波浪划分为涨浪带、升浪带、破浪带和碎浪带。
点三——海岸沙丘观测点砂呈浅黄色,含石英90%,长石10%,粗粉砂级,磨圆、分选极好,是海风将前滨、后滨的沉积物吹起,到这里风力减弱而堆积形成的,距海500m左右,固结成岩后可形成石英砂岩。
(五)7月21日路线五——张岩子-东部落观测路线点一——绥中花岗岩观察点:本地区花岗岩风化面灰粉色,新鲜面粉色,含石英40%,钾长石40%,黑云母5%,斜长石15%,显球状风化,有80cm×280cm 的透镜状灰绿色捕虏体,另有宽15cm的石英脉充填。
七里海海岸沙丘绥中花岗岩点二——岩性、构造观测点:下部为蛋青色变质的绥中花岗岩,上部为长龙山组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紫色、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发育板状、楔状交错层理,整体呈下粗上细的粒度变化,滨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