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四大圈层)知识体系构建/ 1.大气受热过程高考链接:①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②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③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其应用;④从大气保温作用的角度说明影响一个地区昼夜温差的因素。
2.热力环流过程高考链接:①热力环流的成因分析;②热力环流等压面的变化;③热力环流中气温状况;④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大气的水平运动高考链接:①影响风的作用力;②三种风的受力分析;③风与人类生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
4.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1)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2)降水(总量、季节与年际变化)(3)水热组合高考链接:①分析及判断气候的基本思路;②影响气候的因素;③特殊气候的成因分析;④气候与各种气象灾害的联系。
6.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与反气旋)高考链接:①了解每种天气系统的成因;②说明每种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③ 每种天气系统的判读与应用;④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7.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策略高考链接:①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③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8.大气圈中常见自然灾害:[高考链接:①常见的气象灾害(寒潮、台风);②常见的水文灾害(洪水、凌汛等)【案例1】根据材料和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1)图示时间银川气温(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10分)(2)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10 分)(3)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址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10分)【案例2】图12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
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10分)(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11分)(1•水资源的分布高考链接:①水资源概念;②水资源丰歉指标;③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状况。
2.水循环及其意义高考链接:①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人来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④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寒冷地带多沼泽的原因。
3•洋流(类型、名称、成因、意义)高考链接:①洋流概念;②洋流类型的判断;③一些特殊的洋流(北印度洋、索马里半岛、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等);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高考链接:①水资源概念;②水资源与生活生产;③水资源面临问题与对策5.河流的补给方式(雨水、地下水、湖泊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永久性冰川融水)高考链接:①了解每种补给方式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分布地区。
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水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落差等)高考链接:①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②描述河流的通航条件。
7.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注入大洋、流程、支流状况、流域面积、弯曲度等)高考链接:①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②说明河流的流量大小影响因素。
8.水圈中自然灾害:高考链接:①描述一个地区多水旱灾害的原因(气候、地形地势、植被、河流水'系特征及人类活动)【案例3】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ff 7 土尔扈特回匸祸喪•.:童阳⑴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各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
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12分)【案例4】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1£(TE im圈13卩切〜加种年制北省艸地圖机变化的(1)描述图中两个I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10 分)(2)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
(10分)1•土壤(土壤类型、土壤肥力)2•地形地势(坡度陡缓、海拨高度)岩石圈J3•地貌(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等)高考链接:①描述地形地势特征;②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③土壤<类型与肥力;④地貌的特征与成因分析【案例5】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
读图回答460 • 410• 420 * , 40045(400 «350 450(1)〜(2)题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4分)分析B 地年降水量少于A 地的原因。
1•植被覆盖率 2. 生物多样性 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链接:①植被对气候、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地理 环境整体性的表现;③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相应的主导因素。
【案例 6】图15为某流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15生物圈彌塔喜iv 冀弭產nit fitHAftrr(1)指出A 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6分)(2)分析B 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4分)【综合练习1】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 ~(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左图)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右图)是 ________________ 。
( 6分)(2) 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_________ ;深度1.6米处是 __________ 沉积,由此可 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 5000年前后比现在 _____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 10分)(3) 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4分)(4) 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综合练习2】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
根据加拿大 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图 8),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 ) —( 4)题。
图8■»~J _f r __________ rr-- —_—_ _•.■ •… ■iiji yu 4M和4j. ..:■:.. ■■■1ll'l .1曲沙盘淤泥, 喪蛊苞彖带 -Y 一 二 »46CO^O L S4S0±8&黄土 除*夬黑■ 潮沼氐即"蔷:色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从内、 图11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河,判断理由1«-】靑a 1060 - firn迪层趣令年龄《年:机枳特征(1)维多利亚所在地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位于草原地区的梅迪辛哈特气候类型是。
(6分)(2)从温哥华到梅迪辛哈特,水平方向上自然景观主要表现为由森林到草原的变化,这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4分)(3)冰酒是由富含糖分的优质葡萄,成熟后在树上经自然冰冻,再采摘酿造而成。
欧肯那根河谷是这种自然冰冻葡萄的产地,分析其自然原因。
(10分)(4)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
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8分)参考答案:【案例1】⑴低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⑵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
(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酌情给分)⑶滑坡、泥石流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案例2】(1)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沙尘暴。
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表土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案例3】(1)土尔扈特汗国:河流较多(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距离大西洋较近,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
伊犁河谷地: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少,但因地形抬升,降水量增加,同时有高山冰雪融水。
【案例4】⑴ I 区分别位于西北部山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西北部山区耕地快速减少,主要因为退耕还林;东部平原、湖区耕地快速减少,主要因为快速城市化和退田还湖。
⑵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等;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湖区:退田还湖;城市:完善排水系统;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参加水灾保险等。
【案例5】低山丘陵流水侵蚀原因:处于沿海平原,地势低,不易形成地形雨,受台湾山脉阻挡,水汽较少。
【案例6】(1)工业废水(分);生活污水水质下降(分);破坏河流生态系统(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综合练习1】(1)西南向东北内流没有流入还有(2)久湖沼湿现代为沙,而古代为湖沼(3)温带大陆性荒漠化(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发展喷灌等,节约用水;恢复治理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
【综合练习2】(1)全年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2)从沿海到内陆(干湿度地带)水分(3)①土壤肥沃,水分适宜,有利于葡萄生长;②葡萄生长期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③葡萄成熟后气温低,能够自然冰冻。
(4)①少耕、免(休)耕,退耕还草;②加强牧场生态管理,划区轮牧;③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农业;④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加强农牧业技术培训与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