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OECD秘书长特别顾问兼教育副主任安德列亚斯·施莱科
[编者按] PISA 2015将新增对“协作性问题解决能力”这- 21世纪技能的评估。

21世纪的教育要达致什么样的目标才能称之为理想状态?我认为有两个关键
词至关重要:一是学无止境,二是学以致用。

在过去,人们可能会认为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可以受用终身,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分年级、分学科地灌输既定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滴水不漏地全盘接收,关于教学的讨论基本都是围绕不同的学科分别展开的。

但是今天,只要一点击搜索引擎,海量信息迅即涌来,远远超过教师们的知识储备。

与之相伴随的,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人们所需的知识常常处于生成状态、发展状态、更新状态,指望以若干年的学校教育获得终身够用的技能,这种一劳永逸的想法已经被现实无情唾弃。

今天,我们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并非他得自于学校教育的知识量大小,而是他的创造力、思想力,看他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是否具有作出正确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他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看他是不是能够和别人协作,一起奋斗、一起分享、一起实现共同的梦想;是他掌握、运用工具的能力,看他是否能娴熟自如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其他辅助手段。

这些都是全球公民终身学习、终身就业的根基所在,也对应着学校教育重需着力的一个重要面向: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合格人才、合格公民。

从最迫切的职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供需脱节的现象相当严重。

比如,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当之高,然而却有80%的雇主称:他们找不到和岗位要求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2011年,180万失业的埃及人走向街头,这其中不乏高学历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但与此同时,埃及的雇主也在为寻找合适的员工而发愁。

这一切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使得职场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需要日常认知技能或者常规知识储备的岗位越来越少,这也就是说,擅长“复制”书本知识的人正在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与之相对的是,对非常规性的互动技能要求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标准化考试选拔出的“照搬照抄”的高手并不一定就能胜任这些需要知识迁移和扩散的工作。

那么创造力、思想力,协作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运用工具的能力又该如何培养呢?以往的那一套教师将理论、事实和细节一股脑儿倒给学生的做法恐怕已经行不通了,今天即使是冠之以相同名称的一门学科,其教与学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
化。

今天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让学生建构起他们个人的知识系统,而非汲汲于各种事实和细节。

这样的自主学习的建构式路径才能给学生的批判性思雏和创新活力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时在知识体系化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无数的“头脑风暴”和基于实证的调查研究,学生以协作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工具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知识体系的个性化建构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学校教授的不同课程之间建立联系。

比如,数学就不仅仅是一系列公式、计算,还跟对语言的理解密切相关:历史课也不仅仅是一大堆事实的罗列,它同时也运用语言描述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经验,因此,以一些“元概念”来提领各学科的教学不失为改进教育效果的一个良好手段。

还有一点就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循环,学校教育应努力将学习过程设计成一个活动的过程,其中既有科学探究,也有操作实践;让学生既能坐下来静静研读经典,也能放开手去大胆进行创新性实验。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描述性的语言和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

教师既需要完成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更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

他必须擅长设计创新型教学活动;他必须精通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他必须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他必须拥有良好的教学技巧;他必须掌握数字化评价工具来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总之,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个“多面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