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生素的利与弊
要说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事件莫过于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抗生素在人类历史上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人类寿命的增加,约有10岁得益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由此可见,抗生素对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
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对抗生素有了新的认识。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凡事物都有两面性,抗生素也不例外。
从青霉素、红霉素、头孢、阿奇霉素等针对病菌耐药性而分阶段研制的新药特药相继问世,几乎都需相隔十年以上,并要花费上亿美金。
而随着一款新的抗生素类药物出现,经过几年的时间,病菌又具有了新的耐药性。
为此,我们曾提倡尽量少用抗生素药物,以尽可能的延长病菌耐药性期限。
细菌的耐药性已经逼得抗生素不断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对于病情较长的复合感染更是成为临床处方的一个棘手难题。
目前针对日常使用的药品、保健品,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都会不同程度的含有抗生素类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杀菌抑菌作用。
医院用药已经毋庸置疑,为了达到疗效,都会不同程度的含有抗生素类。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类药物牙膏、具有口腔护理功能的漱口水、杀菌抑菌清洗液等,以及人们间接食用的使用抗生素药物的肉类食品、果蔬食品等,由于长期使用,在人们期望达到杀菌抑菌保健功效的同时,也都不同程度的遗留轻微毒素和抗生素类,进而促使病菌逐渐产生耐药性,并慢慢危害人体健康。
由此,很多类似产品明确标明儿童孕妇不宜使用。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
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了各种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洁霉素。
磺胺类等抗生素。
(2)肝损害:通过直接损害或过敏机制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郁滞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3)肾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
主要有氨基贰类(庆大毒素等)、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一代)、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B等。
(4)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主要见于氯霉素、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5)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反应:较多见于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新霉素、头孢氨苯等。
(6)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头痛、失眠、抑郁、耳鸣、耳聋、头晕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甚至神经肌肉传导阻滞。
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
多粘菌素B等。
(7)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
以白色念珠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最为常见。
(8)产生耐药:目前国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可达80%~90%,伤寒杆菌对氯霉素耐药可达90%以上,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达75%以上。
因此,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避免不合理滥用抗生素。
用抗生素主要有6大误区:
误区一
认为抗生素是退烧药而随便使用。
不是所有的发热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
伤风感冒通常由病毒所致,也发热,用抗生素毫无用处。
而服用一般解热镇痛药大
多可以奏效。
患了病毒性感冒后,应到医院诊疗,一般不需要服用抗生素,只要加
强护理,适当休息,多喝开水,给予易消化的饮食,通常会很快恢复健康。
误区二
抗生素越多药效越好。
许多病人使用普通抗生素一二天后见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
医生用其它更新的抗生素,或增加使用其它抗生素。
其实,对急性感染,抗生素一
般要用3-5天。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
就不用两种。
误区三
认为越是新的、贵的抗生素疗效越好。
不少病人时常向医生点名要使用某种抗生素,
其实每一种抗生素都有各自的适应症,执业医师根据病人的病因选用抗生素,才能
取得最佳疗效。
误区四
无规律服用抗生素。
许多人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尚能做到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
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
但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
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误区五
不少人认为谨慎为妙,随意应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
哪怕是皮肤外伤、手术清除
表浅的小囊肿等无菌手术,也一律使用抗生素。
事实上,如此滥用非但预防不了感
染,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
或患有细菌感染,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使用抗生素。
如
不能明确致病病菌,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不会收到好的疗效,还会延误治疗和抢
救时机。
误区六
大人小孩用药量一样。
小儿用药剂量和大人不同,而有的家长不按医嘱服药,拿成
人用的药量给孩子服用,以为只要对症就能治病。
殊不知,有些抗生素对骨骼发育
会产生抑制作用,成人可用,但孩子万万吃不得。
所以说,家庭用药要遵医嘱,不
可想当然用药。
美国的劳伦斯·威尔森医生2008年10月发表网络文章为抗生素列举了10大“罪状”:
1.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过敏反应。
3.解构肠内有益菌丛,破坏肠内“生态”。
4.增加微生物的耐药性。
5.迟滞免疫功能。
6.假丝酵母菌(如念珠菌)过分增多并引起对肠子更有害的感染。
7.引起慢性疲劳综合症。
8.由于抗生素虽然没有直接伤害人体,但它解构了体内的有益细菌,降低了肠胃功能,妨碍了矿物质的吸收,而使患者沦为营养不良。
9.疗效虚假。
有些疾病不使用抗生素也能好。
10.成本太高。
青霉素是最常见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等;耐酶青霉素,如苯脞青霉素等;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悛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因其结构中有β-内酞胺环,故又称为β-内醚胺抗生素。
青霉素类的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哺乳类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对人体的毒性很低,达到有效杀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几无影响。
但应注意如下几点。
(1)尽管青霉紊类药物毒性较低,但有少数人对本类药物过敏,如产生皮疹、药物热、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以后者最为凶险,常于注射或皮试时发生,大约50%在几秒钟至5分钟内发生,其余在20分钟左右发生,应十分注意。
凡初次注射或停药3大后再用者,都应做皮肤过敏试验。
如果皮试阴性(可以使用),但出现胸闷、气喘、皮肤发痒等异常症状者,也不宜注射。
注射青霉素后,应观
察20分钟,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用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抢救。
(2)目前使用青毒紊剂量越来越大,有采用大剂量(1000万单位以上)或超大剂量的倾向。
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干扰凝血机制而造成出血,偶然因大量青霉素进入中枢神经而引起中毒,可产生抽搐、神经根炎、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等“青霉素脑病”。
因此不要随意加大剂量。
(3)青霉素类药物不宜溶解后存放,应“现配现用”。
因为青霉素溶液放置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而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多,易导致药效降低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
(4)应尽量避免局部使用青霉素,避免过分饥饿时注射青霉素。
因此时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
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
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老师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同学有类似洁癖的习惯,老是觉得他吃的东西不干净,每次吃饭后都要吃几粒抗生素,一段时间过后他的免疫功能已被紊乱,细菌也产生了抗药性,又一次他得了感冒,结果医生竟然束手无策,最终被夺去了生命。
让我们珍爱生命,慎用抗生素!
201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