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使用说明PPT 人教版 (共16张PPT)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使用说明PPT 人教版 (共16张PPT)


1 合理交代记 叙要素 2 正确使用记 叙人称 3 掌握常用的 记叙方法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写通讯
1.恰当安排说 明的顺序 2.正确使用说 明方法 3.写总结 4.自传、小传 与自荐信
1.一事一议 2.学会写提纲 3.论点的提出 4.论据的运用 5论证的展开
写作中不易处理的几对关系: 实与活 / 趣与深 / 广与精 写作教学的策略: *整体规划与落实具体步骤统一。 *常规训练与专题性活动学习结合。 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重视作文的修改。 *强调真情实感与表达技巧的统一。
阅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现问题的敏捷性
积极探索的求异性
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结果表述的新颖性
写作能力的评价
应综合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主旨:明确对象和目的,中心明确,观点前后一致。 内容:紧扣中心,能自圆其说,信息和细节与中心有 关。 语言:简洁得体,句子富有变化,运用想象和联想,表 达方式恰当。 结构:有头有尾,条理清晰,有逻辑顺序。 文面:书写整洁端正,行款合乎规范,标点符号正确。 创意:感情真实,有自己的体验和独立见解,有个性特 征,表达有创意。
单元一 1. 结 合 文 体 特 点 , 提 高搜集、筛选和整理 信息的能力。 2.养成读报习惯。 单元二 1. 选 材 、 详 略 、 组 织 材料顺序。 2. 结 合 上 下 文 把 握 语 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 3 掌握记叙文的一些特 点。 单元三 1.理解象征含义。 2. 体 会 记 叙 文 的 描 写 、议论、抒情。 单元四() 1. 诵 读 背 诵 , 欣 赏 诗 歌 ; 2. 读 读 背 背 , 了 解大意。 单元五 (古诗文) 1. 了 解 古 人 写 景 记 事 的方法,体会语言妙 处,初步理解课文内 容。 2. 要 背 诵 的 诗 文 , 要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表 现的感情。 单元六 (古诗文) 在背诵的同时,对其 中的名句更要细加体 味。
提高教学科技含量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关于新教材第5册的教学与学生学业评价
石真平
1. 建立教学目标体系。 (1)目标体系制定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教学要求。 (2)目标体系的三个纬度: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目标体系的三级目标: 直接目标——间接目标——潜在目标 2. 把握各版块学习原理,落实目标。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 3. 把握各版块技法的系统性,落实历练。 4. 弘扬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注重体验。 5.明晰学业评价方略。
单元一 1. 整 体 感 悟 全 文 , 提 炼主旨。 2 .比较阅读。 单元二 1.理清结构思路。 2.学习圈点批注。 单元三 1. 概 括 文 章 内 容 要 点 。 2.快速阅读。 单元四 1. 对 课 文 有 自 己 的 见 解。 2.写心得。 单元五 (古诗文) 1. 理 解 内 容 , 注 意 各 自写法。 2. 熟 读 背 诵 《 论 》《 扁》《诗》 单元六 (古诗文) 1. 整 体 感 知 课 文 内 容 大意 2. 熟 读 背 诵 《 桃 》《 口》《孙》《诗》

展过程,具有分层递进性。
写作教学的智能目标体系
第一册 养成写作好习 惯 第二册 掌握一般写 作 技能 1材料和主旨 2思路和结构 3文从字顺 4 学会记“实 ” 5 善于写“虚 ”。 第三册 学习记叙文 的写作: 第四册 学习说明文 的写作: 第五册 学习议论文的写 作:
写 作 要 求
1. 作 文 要 写 出 个性,有独创 性 2. 写 自 己 最 熟 悉、动情东西 3. 说 真 话 , 诉 真情 4. 多 读 多 写 勤 动笔 5. 养 成 良 好 的 写作习惯
对学生阅读质量的评价
(1)理解的情况 (2)记忆的情况 (3)评价,对读物的内容形式的优劣能否作出 正确评价和鉴别认读能力 (4)速度,完成阅读活动时间的长短 (5)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理解能力 欣赏能力 背诵 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
(1)是否拥有丰富、广泛、准确的词汇量。 (2)是否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位。 (3)能否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 (4)能否筛选关键词句和理解主要意思。 (5)能否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 (6)能否回忆重要细节。 (7)能否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 (8)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读物准确、完整的概括。 (9)能否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 (10)能否记忆已读的主要文字材料。 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和提高,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重点应放在整体理解上,具体包括整体感知,理解思路, 把握主旨,领会写法等要点。
单元一 1. 说明事物要说明 事物的特征。 2. 逐层深入说明的 顺序。 3. 说明文准确、简 明的语言特点。 单元二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 方法。 单元三 1. 了解科技说明文 的特点。 2. 重点注意说明的 顺序。 单元四(传记) 体会传记文体取材 精当、语言平实的 特点。 单元五 (古诗文) .练习诵读,培养 文言语感。 单元六 (古诗文) 1. 了解文言文的多 种体裁。 2.熟读背诵。 3.摘抄精彩句段。
口 语交际的目标要求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1. 说 话 要讲究 方式。 2. 说 话 要看对 象。
第四册
1. 语 调 语态。 2. 注 意 语言美 。
第五册
交际:

1 说话要 口 1. 说 话 要 有 中 心 , 语 态度大方, 有 条 理 。 能 口齿清楚。 2 说话要 力 2. 说 话 要 连 贯 、 清楚简洁 严密。
说明文 1~3单元 传记 4单元 议论文 1~3单元 小说 4单元
阅 读 能 力 要 求
单元一 1.认读文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 朗读。 3.勾画、积累关键词语 。 单元二 1.从局部到整体把握课 文。 2.默读。 3.养成随时使用工具书 的习惯 单元三 1.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课 文内蕴 2.精读,作适当摘录。 单元四 1.学习阅读中的联想和 想象。 2.做卡片。 单元五 (古诗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 解内容 2.熟读背诵《论》《扁 》《诗》 单元六 (古诗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 意 2.熟读背诵《为》《木 》《诗词》
单元一 1.把握论点和论据。 2.体会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3.论据怎样才有说服力。 4.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5. 摘抄名言, 编写提纲,摘录要点等读书笔记 方法。 单元二 1.论证方法。 2.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3.编写提纲,做摘录和积累资料。 单元三 (驳论文) 1. 怎样抓批驳的”突破口”,学习批驳方式 。 2. 驳论文的语言特点, 体会设问反问等方法 的修辞效果。 单元四 学习欣赏小说。 1.学习小说三要素。 2. 通过感受分析对比推论 , 理解领悟小说的 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单元五 (古诗文) 1.熟读成诵,积累词汇. 2.了解文言语言表达习惯 3.联系背景,风格体会内容\特色. 单元六 (古诗文)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意思 2.了解古人写景叙事的方法 3.体会骈句或骈散结合的效果 4.了解一些古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背诵诗词.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把握阅读技法的系统性。 附:初中新教材(1~5)册知识能力系统表 *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激发阅读心理动力 注重情感体验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
记叙文 诗歌 1-3 单元 4 单 元
培养阅读各类文体的能力
阅读欣赏能力的评价
欣赏的特点: 是一种主观体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需 要驱谴想像,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对文章 不仅“分析地研究”,而且“综合地感受”;不 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 初中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重点: 作品的形象、情境和语言,以引起感情的共鸣。 对学生是否具有初步欣赏能力的评价: 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搞“一刀切” ,而且评价方式以定性评价为主。
听话能力的评价
* 听话的能力是口语交际的基础。
目标要求:耐心专注地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 和
意图。
耐心专注:听话的学习品质;
理解:听话的能力。
*口语交际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口语交际在承担交际任务中才有实际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
直接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间接目标:发展思维能力 潜在目标:陶冶思想情操
• • •

பைடு நூலகம்
阅读情志 动力结构
• • 阅读知识
阅读智能
主干结构
基础结构
阅读教学的科技含量
*应用阅读原理。 现代阅读观——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
(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现代对话理论——缘文会友的对话,个性化行为。
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结构
中学生的接受力结构是指中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感受、获取语言信息 ,加工并利用信息以阅读作品和表达思想的一种个性特征。 1. 构成要素: (1)前期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 态度。 (2)基本知识能力在基本方法态度的导向下化为相对的认知结构。 2. 组成部分: (1)语文知识的组织——学习接受能力的基础。 (2)语文学习的规则和习惯——中学生学习规则是教师教学规则对学生的内 化,因而有大致相同的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因学生个性的差异而千差 万别。 (3)语文知识的表征——语言文字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外化的 表达方式。 3. 特点: (1)具有个性特征,具有年级差异和个体差异。 (2)具有持续发展性,构建过程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
开辩论会 或讲演会
有效倾听的能力要求: 听记——听辨——听析——听评
口语交际教学的科技含量
*把握听与说的能力层级。 有效倾听是基础; 得体表述是成效。
*口语交际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