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真实剂量

《伤寒论》真实剂量

地点:广西中医学研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时间:2004年9月20日下午参加人员:刘力红老师及热爱中医学的其他老师及其同学刘老师:今天下午人比较多,多通知两三个人,这么多人,很好的事情,说明很多人想学好中医,第一节课时已谈到李可老中医,现在他就坐在我们面前,就请李老聊一聊学习《伤寒论》的体会。

李老:我学中医是自学,特殊机缘走上这条路,根砥浅,不像大家受到系统教育。

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什么回事。

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开始自学《伤寒论》,从学方开始,麻黄汤系列,麻黄附子汤,麻桂各半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好些东西似懂非懂,但治病情况有所改变,以前拿方套人,现在各种各样的病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妇科、儿科都是这样,进步一点。

后三年治过心衰病没救活,四逆汤治现代讲的心衰,可以说是医圣留给后人的法宝,可以抢救危重病人,关键在剂量,里面关于“附子定量9克,先煎两小时”,以前没有,后世加上去的,所以考虑是剂量出了问题。

注解看了不少,没有谈剂量,只有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记有一个病案:有病人久治不愈,伤寒论上原方原量,一剂药三次服,两次时已豁然而愈,感慨很多。

晋时离汉,好几百年,战乱散佚,王叔和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现在看来剂量怎么用,没有定见。

明代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得原序中指出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他当时有权威,提得建议都接受了。

距今407年,还是原样,这个量治不了病。

除非你功底很深,辩证准,但是没有一剂止,二剂愈的效果。

经方治病非常神奇,历史上《伤寒论》治病概貌。

古代临床家著作中剂量是不传之秘。

在甘肃救活的第一个心衰病人,昏迷,四肢厥冷,脉是摸不到了,血压也没了,用了30克附子,用开水来熬,前10分钟有点药效就开始灌,加到150克,7小时后病人睁眼,150克基础上另取一剂,后又活了十多年。

81年考古发现汉代的种种度量器,上海的柯雪帆教授进行了实际称量,汉代的一两=15.625克,汉代的一升=200ml,好些具体称量方法。

让大家知道用大剂量是有根据的,因为这些已经告诉我们《沙麻木》的实际剂量。

这是个契机,只有柯雪帆,他已经70多岁了。

以这个剂量加减复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有很好的疗效,但全国无动于衷。

除了邓老和军医大学一位教授对此进行思考肯定以外,绝大多数对我的提问,就像是考学生一样。

从李时珍老人算到现在,编中医教材40多年,中医界没有把机遇抓住。

让大家提高信心,学了就要用。

学长提问:李老您都是自己熬药吗?李老:开始一直都是自己动手,从来没有附子先煎,稍微迟一点不行。

能喝多少算多少,周围的朋友说你是个二百五,去就病人,也没有红包,万一死了,他要敲诈你,我当时只想怎么把病人救活,不会去想别的。

弟子生活优越后,没有冒险精神,很难成功。

只有一个广珠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杨老师的同学,在武汉门诊用附子,药房都有意见了,一公斤不够用,病人快要死时,医生只想赶快去救,万一死了,病人是通情达理的,农村的百姓非常淳朴。

学长提问:其他《伤寒论》药量是否也按剂量用。

例如麻荒汤麻黄用45克?李老:麻黄就不用那么多了麻黄要另煎(我向李老请教时李老跟我谈麻黄用量是,说麻黄用量也是按剂量用,只是麻黄另煎。

待遍身漐漐微似汗出,即不再服用),南方人也不一定腠理疏松。

也有出不了汗,因为气候热,喝冷饮,吹电扇,空调的。

(我向李老请教时李老跟我说,不出汗的,也有因为小便增多而病愈的)刘老师:一般都是严格按照经典上用,这几天用当归四逆汤机会多,当归30克,细辛45克。

在中国中医药报高层论坛上,我谈到了剂量,危急情况下,剂量成了救命稻草。

如按常规,如泥牛入海。

李老为我们做了榜样,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李老是亲自喂病人,呆上几个小时,估计没有问题才敢撤退。

这些经验是从临床得来。

(李可)这里说明一点,我用方子,凡是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

原则上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625克。

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关于古方,特别是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过去大家都讲,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我在一生当中,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秘密。

我在60年代初期从甘肃回到山西,曾经治过7例心衰。

心衰毫无疑问是少阴病主方四逆汤,但是用四逆汤这些人都没有救过来。

以后我就想伤寒论四逆汤原方是,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过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约大者30g,小者15-20g,一两照3倍来计算,四逆汤用制附子,起码3-5两左右,就是古代剂量!但是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也就是古方伤寒论只用到原方量的四分之一,这样就等于把伤寒论阉割了。

(40’)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她儿子和我是朋友。

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准备后事,然后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

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开了三剂药!我说回去以后给他煮上吃,看情况,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药后温度回来,就可能就回来。

结果第二天他又来找,说我妈情况很好,已经能够坐起来,已经吃了很多东西,同时自己张罗着要下地帮媳妇做点家务活。

我说不对,我昨天给你开了三剂药。

他当时,老太太病重的时候,手忙脚乱,又要准备后事准备老衣服,又要熬药,所以三副药熬在一块(一笑)。

一副一两半,三副就是100多克,这就误打误撞,病人好得很快,据他儿媳告诉我,因为她急急忙忙,药熬得过火了,剩下不多一点,加了水量不够,过一会喂一匙,喂了四十多分钟,老太太眼睛睁开,药吃完了,老太太第二天就下炕了,所以药量问题是个关键问题。

用药这么大剂量会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这个大家过虑了,这个剂量,我是从60年代初期开始做的,一直到81年7月,我们国家考古,发掘出东汉的度量衡器——权。

当时发现有量液体的,量固体的,量粉末药的方法,很全面。

最后经过一些学者,特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作了系统的总结。

我当时就是误打误撞,发现这个奥秘后,我就逐渐的查找历史上为什么发生断层。

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治不了病。

查来查去,从李时珍开始就是现在的小方子,几钱几分,虽然可以治好些个病,但是治不了大病。

在重危急症领域起不了多少作用。

1升=200毫升一合=20毫升东汉一斤=250克左右一两=15.6251斗=2000ml1斛=20000ml1200黍米=12铢6铢=1分4分=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10合=1升10升=1斗10斗=1斛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3.72克。

10黍=1累,10累=1铢,6铢=1分,4分=1两,16两=1斤杏仁100粒=40克桃仁100粒=30克乌梅100粒=90克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枳实1枚=1.5克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槟榔1枚=7克大腹皮1枚=5克贯众1枚=60克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水蛭7条=10克虻虫6枚=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汉代的权样图尺寸:由大至小--1.直径34MM厚5.5MM重18.2g2.直径28.5MM厚5.5MM重14.1g3.直径26.3MM厚4.8MM重9.2g4.直径24.5MM厚4.5MM重7.7g5.直径23.5MM厚4.8MM重8.3g6.直径23.5MM厚4.8MM重8.7g7.直径16MM厚3.5MM重3g5.[直径30MM厚8MM重20.5g直径49MM厚3.5MM重26.9g量器:量制概述石,作为一种量器名称,即斛或百升为釜之釜,秦时已开始,汉时更通行。

十斗为石,石和斛常混着叫。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由商鞅所定的秦量即普遍推广。

现存的分别藏于各地博物馆的实物如:始皇诏铜方升,容积有199.5,210至215.65毫升的,后两者量值分别大于标准器(二百毫升)5%(被允许)至6.7%。

大一级的量器有容积1980、2050、2000的诏铜椭量或陶量,这些都是一斗之量。

以石(斛)为单位的秦量迄未发现。

近年来内蒙赤峰出土一种容积甚大秦量器——始皇诏陶量,可容小米32000毫升;另外在吉林发现同类型的三件陶量的碎片,刻有十六斗黍半斗的字样,由所刻文字可知一斛的容积接近于二万毫升。

在研究秦量实物时,可以看到秦统一后量器容积表示几升或几分之一斗之数的情况很多。

如各地博物馆所藏的两诏铜椭量,容积(水)有485、490、500毫升的,属四分之一斗即二升半之量,折合每升分别为194、196、198、200毫升。

金石学家著录的始皇椭量有容积480和487毫升的,也是二升半量。

还有容积584毫升的,则是三升量而稍弱,再大一些的两诏铜椭容小米650毫升,属三分之一斗量,每升容195毫升。

半斗的量器传世的也有几个:如山东邹县出土的始皇诏陶量三器容积(小米)为970、1000毫升,还有一个容990毫升。

所有这些--半斗量,三分之一斗量,二升量、二升半量、升量,构成了一个秦量的系列。

这和当时的口粮分配制度有关。

《秦律》规定。

从事筑城等重体力劳动者,“男子旦半,夕参(叁),女子参”。

旦食半,即食五升,参食即三升少半升,一天两餐共八升少半升(少半即三分之一)。

女子两餐三食,日食六升大半升。

站岗和从事其他劳动的也是日食六升大半升(大半为三分之二。

“阨囚”和使者之仆,则只给以“日少半斗”的低标准。

不同容积的量器正直接应用于不同数量的廪食供给。

不认为这些不同单位的量器是分属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量制。

汉代量器大小都沿袭秦时制度,汉升大小有文献可证,《晋书•律历志》云:“郑元以为鬴方尺,积千寸,比九章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

即汉一升大于周鬴一升(187.6毫升),其数当在194毫升以上。

汉代量器现存的实物不少,升容积为198以至200毫升。

前者之例如黾池官铜升,后者之例如上林共府铜升和楚私官铜量。

杨氏铜椭量则为一斗量,容1960毫升。

王莽制作的铜嘉量一斛容20097.5毫升;新莽漯仓铜斛容19100毫升;始建国铜方斗1940毫升。

东汉一斗容量有1970毫升(元初大司农铜斗)至2000毫升的(山东出土铜斗);一斛容量有19600毫升(建武大司农铜斛),20300毫升(夷道官铜斛)、20400毫升(光和大司农斛),以至20440和20500毫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