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6课肥胖与体重控制(修改)
第6课肥胖与体重控制(修改)
1.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热量收支不平衡所造成的,若摄取热量多 于消耗热量,过剩的热量及转变为脂肪储存于脂肪组织内,体重即 逐渐增加。
导致能量入超的原因包括 摄入过多 消耗过少 既摄入过多而又消耗过少
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2. 遗传、环境、内分泌、代谢机能障碍接影响 一个人的体重。
3. 人体脂肪细胞的数量在幼年早期成长快速, 脂肪细胞一旦形成便不再会有减少的可能。
WHO的体脂百分比标准
男性
30岁以下为14-20% 30岁以上为17-23% 超过30%即为肥胖
女性
30岁以下为17-24% 30岁以上为20-27% 超过35%即为肥胖。
身高体重指数测试(BMI)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世界肥胖标准
WHO对成人BMI的划分
体 重 指 数 ( kg/m2 ) <18.5 18.5 - 23.9 24.0 - 27.9 ≥ 28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腰围
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 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
男性正常腰围小于85厘米,不大于95厘米 女性正常腰围小于80厘米,不大于90厘米
腰臀比
肥胖与体重控制
肥胖与体重控制
1、肥胖的概述 2、肥胖的流行现状 3、肥胖的评价 4、肥胖的类型 5、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6、超重和肥胖的影响 7、运动与体重控制 8、减肥和控制体重的原
则
肥胖概述
概念: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1948年WHO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
肥胖的流行状况
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 1999年有61%的美国成年人达到超重和肥
这类肥胖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肥 胖 的 类 型(二)
1、单纯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这类肥 胖全身脂肪分布均匀,无内分泌紊乱现象及代谢障 碍性疾病。
2、继发性肥胖:由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约 占肥胖的2%-5%左右。
3、药物引起肥胖: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约占肥胖 的2%左右。
返回
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男性腰围≥ 85厘米,女性腰围≥ 80厘米患高血压的危 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患糖尿病的危险约为 2.5倍
返回
肥胖的类型(一)
中心型肥胖(苹果形肥胖):脂肪堆积以腹部为主, 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
这些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
周围型肥胖(梨形肥胖):脂肪堆积以臀部、下肢 为主
肥胖与死亡率
一、超过正常体重百分之十的人,死率比 体重正常的人高百分之十三。
二、超过百分之廿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 高百分之廿五。
三、超过百分之卅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 高百分之四十五。
肥胖与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男性腰围≥ 85厘米,女性腰围≥ 80厘米患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 限者的3.5倍
糖尿病患病率
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 现患病人 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
与1996年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 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 到3.9%
返回
肥胖的评价
评价肥胖的常见指标
体脂百分比 身高体重指数测试(BMI) 腰围与腰臀比(WHR)
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
高血压患病率
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人数 1.6亿多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 增加约7 000多万人
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
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 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 20.2%、12.6%
分类
BMI
低体重 正常范围
<18.5 18.5—24.9
超重: 肥胖前状态 一级肥胖 二级肥胖 三级肥胖
≥25.0
25.0—29.9 30.0—34.9 35.0—39.9
≥40.0
合并症危险性
低(但其他临床问题增加 在平均范围
增加 中等严重 严重 极严重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
分类 体重过低** 体重正常 超重 肥胖
体力活动过少
1)交通工具 2)职业性劳动 3)家务劳动 4)沙发、电视、土豆文化
社会因素
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
肥胖及超重的危害
超重和肥胖症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 症和其它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肥胖症患者,因在工作中受到歧视和对自身 体型不满意而产生自卑感,导致自杀率高、 结婚率低等社会问题
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对肥胖 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
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现为 肥胖
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 人较胖
人群的种族、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致肥胖 因子的易感性不同
环境和社会因素
进食过量
1)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 2)能量摄取不合理 3)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肥胖持续时间越长,尤其是女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 越大
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使体重降低时,使血容量、心排血 量和交感神经活动下降,血压也随之降低
肥胖与2型糖尿病
体重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 要危险因素
BMI≥24 者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BMI在24 以下者的2.0 倍
胖症程度
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又是2型糖尿病、 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 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 因素之一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
呈明显上升趋势 成人超重率为22.8%, 2.0亿 肥胖率为7.1%,6000多万 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
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 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
腰臀比测试
测量腰围时,把卷尺放置于肚脐水平处,并在呼气结束时测量 测量臀围时,把卷尺放在臀部的最大周长处 用腰围除以臀围,得出腰臀比
等级(病的危险) 男
高危险
>1.0
较高危险
0.90~1.0
较低危险
<0.90
女 >0.85 0.80~0.85 <0.80
体重指数及腰围对患病的影响
BMI≥24 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 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