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随堂演练答案——未接受修订版

第四章随堂演练答案——未接受修订版

附:随堂演练和案例分析部分的参考答案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随堂演练】(1)单选:会计科目是对(B)。

A.会计对象分类所形成的项目 B.会计要素分类所形成的项目C.会计方法分类所形成的项目 D.会计账户分类所形成的项目(2)单选:会计科目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划分依据是(D)。

A.反映的会计对象不同 B.反映的经济业务不同C.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 D.提供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不同(3)单选: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指(D)。

A.账户的具体格式 B.账户登记的经济内容C.账户登记的日期 D.账户中登记增减金额的栏次(4)单选:会计账户的设置依据是(C)。

A.会计对象 B.会计要素C.会计科目 D.会计方法(5)单选:开设明细分类账户的依据是(B)。

A.总分类科目 B.明细分类科目C.试算平衡表 D.会计要素内容(6)多选:会计科目在其设置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有(ABCDE)。

A.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全面反映会计要素的内容B.既要符合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C.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E.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7)多选:属于损益类科目的会计科目有(ADE)。

A.主营业务收入 B.贷款损失准备C.应付利息 D.手续费及佣金收入E.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多选:明细分类科目(BDE)。

A.也称一级会计科目 B.是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依据C.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 D.提供更加详细具体的指标E.是对总分类科目核算内容详细分类的科目(9)多选:下列有关账户的表述中正确的有(BCD)。

A.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它没有格式和结构B.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C.账户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记录的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D.账户中登记的本期增加金额和本期减少金额统称为本期发生额(10)多选:有关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CD)。

A.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B.账户是设置会计科目的依据C.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D.会计科目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11)判断: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分类所形成的项目。

(√)(12)判断:如果某一账户的期初余额为50 000元,本期增加发生额为80 000元,本期减少发生额为40 000元,则期末余额为90 000元。

(√)(13)判断:会计科目只有总分类科目一个级次。

(×)(14)判断: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会计科目的载体和具体应用。

(√)(15)判断:账户按提供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可分为总账账户和明细账户两种。

(√)第二节复式记账原理【随堂演练】(1)单选:复式记账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账户中同时登记,其登记的账户是(C)。

A.资产类账户 B.权益类账户C.相互联系的对应账户 D.总账账户和明细账账户(2)单选: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A)。

A.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 B.会计要素C.会计等式 D.会计原则(3)单选:进行复式记账时,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登记的账户数量应是(D)。

A.一个 B.两个C.三个 D.两个或两个以上(4)单选:复式记账法所依据的基本平衡公式是(A)。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B.收入-费用=利润C.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D.资产=权益+利润(5)单选:1993年7月1日《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实施后,规定各类企业记账方法统一使用(A)。

A.借贷记账法 B.增减记账法C.现金收付记账法 D.资金收付记账法(6)多选:在复式记账条件下,一笔会计分录可能涉及的会计要素个数有(ABCDE)。

A.一个 B.两个C.三个 D.四个E.五个(7)多选:尽管存在不同的复式记账法,但它们都有(ACDE)。

A.记账符号 B.记账依据C.记账规则 D.账户设置E.试算平衡(8)多选:下列属于复式记账法基本原则的有(ACDE)。

A.以会计等式作为记账基础B.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C.对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等额记录D.按经济业务影响会计等式的四种类型进行记录E.定期汇总的全部账户记录发生额、余额必须各自平衡(9)多选:复式记账法的优点是(ABCE)。

A.账户对应关系清楚B.便于试算平衡C.能全面、系统的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D.比单式记账法简单E.可以检查账户记录过程是否存在错误(10)判断:在发生经济业务时,单式记账法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复式记账法则在两个账户中登记。

(×)(11)判断:在复式记账中,一类资产增加的同时,可能会引起权益的减少或资产的减少。

(×)(12)判断:复式记账法以资金运动规律和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

(√)(13)判断:在复式记账条件下,每一笔会计分录涉及的会计科目数量为偶数。

(×)(14)判断:复式记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反映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

(√)(15)判断:单式记账与复式记账的主要区别是对经济业务反映的完整性上存在差异。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应用【随堂演练】(1)单选: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是(C)。

A.会计要素 B.会计原则C.会计等式 D.复式记账法(2)单选: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B)。

A.一级账户 B.对应账户C.总分类账户 D.明细分类账户(3)单选:资产与权益类两大类账户的结构是(B)。

A.相同的 B.相反的C.不稳定的 D.基本相同的(4)单选:借贷记账法是一种复式记账法,以“借”、“贷”作为(D)。

A.记账规则 B.账户结构C.账户对应关系 D.记账符号(5)单选: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应当等于(C)。

A.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B.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C.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D.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6)单选:编制试算平衡表的目的是(A)。

A.列示所有账户及其金额B.确保所有交易已被记录C.加速从顾客处收取现金D.增加资产及所有者权益(7)多选: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ABCD)。

A.“借”、“贷”记账符号 B.记账规则C.账户的设置 D.试算平衡E.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8)多选:账户借方登记(ADE)。

A.资产增加 B.负债增加C.所有者权益增加 D.负债减少E.所有者权益减少(9)多选:账户贷方登记(BCDE)。

A.资产增加 B.负债增加C.资产减少 D.费用转销E.所有者权益增加(10)多选: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的计算公式有(BCDE)。

A.全部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全部账户贷方本期发生额B.全部账户增加额=全部账户减少额C.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D.资产账户发生额=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合计发生额E.所有账户期初余额=所有账户期末余额(11)判断:试算平衡表中借贷发生额合计如果平衡,说明记账肯定没有错误。

(×)(12)判断:在有些企业,个别的经济业务会引起资产与权益有增有减的变化。

(×)(13)判断:在借贷记账法下,可以开设双重性质的账户。

(√)(14)判断:企业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在贷方。

(√)(15)判断:“借”、“贷”两字不仅是记账符号,其本身的含义也应考虑,“借”只能表示债权增加,“贷”只能表示债务增加。

(×)(16)判断:账户对应关系是指某个账户内的借方与贷方的相互关系。

(×)(17)判断:一个账户的借方如果用来记录增加额,其贷方一定用来记录减少额。

(√)第四章第一节(1) B (2) D (3) D (4) C (5) B(6)ABCDE (7)ADE (8)BDE (9)BCD (10)ACD (11)√(12)√(13)×(14)√(15)√第二节(1) C (2) A (3) D (4) A (5) A (6)ABCDE (7)ACDE (8)ACDE (9)ABCE (10)×(11)×(12)√(13)×(14)√第三节(1) C (2) B (3) B (4) D (5) C (6) A (7)ABCD (8)ADE (9)BCDE (10)BCDE (11)×(12)×(13)√(14)√(15)×(16)×(17)√案例一:会计科目的分类方法及其内容案例提示:表4-10 某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析计算表案例二:借贷记账法下的会计分录编制方法、账户登记方法和试算平衡方法案例提示:(1)各经济业务会计分录:1.借:银行存款200 000贷:实收资本200 0002.借:固定资产40 000贷:银行存款40 0003.借:原材料15 000贷:应付账款15 0004.借:库存现金 2 000贷:银行存款 2 0005.借:银行存款20 000贷:短期借款20 0006.借:应付账款35 000贷:银行存款35 0007.借:生产成本12 000贷:原材料12 000(2)根据给出余额资料的账户开设并登记有关总分类账户(开设T形账户即可)略(3)根据账户的登记结果编制“总分类账户发生额及余额试算表”总分类账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单位:元案例三:深入理解试算平衡表的原理和方法案例提示:略案例四:理解复式记账原理案例提示:1.所谓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由于经济事项的双重性质,即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定会引起会计要素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同时还要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而小张和小李在进行交易记录时,内部逻辑混乱,也没有明确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导致了最终的记账错误。

2. 改正他们在记录过程中的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