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学

文献学

文献: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先秦)“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人。

(汉唐以后)“文”是叙事的依据,“献”则是论事的依据。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对“献”的解释已经与本义发生变化,“献”的含义已日益向“文”转化。

自此以后,人们对“文献”的概念,逐渐变为专指文字记载的东西。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我们对文献的定义是(见句首)。

与传统的“文献”含义相比较,现代“文献”含义不仅包罗了传统意义上有文字记载的一切图书资料,掌握某一方面知识技艺的专门人才,还囊括了现代所有的知识记录和信息载体。

作用: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典藏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规律的学问。

其任务在于为各种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尤其要为历史学的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

(古代多属于校雠学的范畴)文献学的成就:1.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2.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3.撰著新疏新解4.汇释群经(《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甲骨文献:又称“卜辞文献”,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

王懿荣是甲骨文献价值的第一位鉴定人。

刘鹗《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书。

金石文献:分别是指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录。

金文文献: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始于夏商,盛于周代。

石刻文献起源大体与金文文献同步。

石经是儒家经典的大型石刻文献。

始于汉魏,绵延到清代,内容由“七经”发展到“十三经”。

墓志碑刻是古代石刻文献的主体,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献著录是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金石学:对各种青铜器和石刻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门学问。

经部文献:包括儒家经典“十三经”、历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各种注释阐发之书以及为解经需要而衍生的各种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典籍。

十三经:儒家十三中经典的合称。

十三经的概念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其发展演变过程是:汉代把《易》、《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名“五经”(“熹平石经”);唐代增加《周礼》、《仪礼》、《公羊》、《榖梁》四种,名“九经”;唐文宗开成间刻石于国子学,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称“十二经”(“开成石经”);到宋代,复增《孟子》,合称“十三经”。

“十三经”是经部文献的核心,是集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大成的总集。

十三经注疏: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

二十四史:形成过程是:“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之外有《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为“十三史”;宋人在“十三史”基础上增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明朝时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乾隆年间增加《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又称“殿本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总计3229卷,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末崇祯皇帝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卷帙庞大、内容丰富的纪传体丛书,除少数为私家撰修,大都由历代官方编修。

十通:继《通史》之后,典制体通史相继产生,《通志二十略》、《文献通考》都是在《通典》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后世将此三书合称为“三通”,乾隆年间诏修“续三通”和“清三通”,遂为“九通”。

20世纪商务印书馆铅印出版时,将清末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与“九通”合编,遂有“十通”之称。

子部文献的源流是先秦诸子之书,它们大都是某一个学派的著作总集;集部文献主要指历代文学家的诗文作品集。

集部的源流是《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

类书和丛书的基本性质都是综合性文献。

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

类书的产生早于丛书,一般认为成书于魏文帝曹丕黄初年的《皇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

中古时期类书编纂盛行,南朝梁武帝《寿光书苑》、隋炀帝《长州玉镜》、唐高祖《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作用:保存古代佚书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古代版本资料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与功用;古籍校勘方面也有价值;查典故。

艺文类聚:成书于武德七年,由欧阳询等人奉唐高祖之命编纂,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官修类书。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明成祖命解缙等儒臣文士共两千人编辑。

始于永乐元年,成于六年。

全书共22937卷(包括目录凡例),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

该书先后抄录了正副两部,正本已烧毁,副本曾散失了一部分,目前存于国内外的仅有三百余册。

《永乐大典》的价值与利用:《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具有极高的额文献价值。

它大量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各类书籍。

但它的分门别类却是一把双刃剑,在集中某一类资料的同时,造成诸多文献资料的割裂。

而它抄录整部书的做法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文献资料的原貌,从而大大提升了《大典》的文献价值。

《太平御览》: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命李昉等修,它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的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丛书是将原单本流行的书籍,汇编在一起,别提一个总名,以供人们检阅的一种文献形式。

起源于学者为读书治学方便,合抄众多相同性质之书而为一书,分为专科性和综合性两类。

最大的综合性丛书《四库全书》。

作用:古籍保存与流传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清代学者保存其辑佚成果的好形式;为古籍的利用提供极大便利。

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是以一定的地域为中心,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分门别类记载该地区政治、经济、学术文化、人物以及名胜古迹、风土民俗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书籍。

起源于两汉时期的地记。

早期的方志又称“郡国之书”;隋唐五代时期,图经兴盛起来,方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图经是一种有图有文的地方文献;方志在宋代确立了完备的体例,内容日趋丰富;清代是古代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

家谱:类型:帝王诸侯系谱、通国氏族谱、地方氏族谱、家谱又称族谱、宗谱、世谱、家乘、家牒,是一种记载家族世系与事迹的文献形式。

其起源早于方志。

宋以前家谱以官修为主,具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功能;宋代开始,家谱转为私撰,家谱的功能发展为“尊祖、敬宗、收族”的道德教化功能。

档案文献:档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实际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字记录。

在古代又称为“文书”、“案牍”、“薄书”等,殷虚卜辞是传世最早的档案文书。

先秦时代《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档案文献汇编。

隋唐以后,随着国史编纂制度的确立,国家档案文书的征集和保藏制度也得到相应发展。

廿二史考异:史论,清钱大昕著,共一百卷。

乾隆四十七年写成,乾隆五十九年开始校刻,嘉庆元年全书告成。

所考二十二史,即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及《明史》,又从《后汉书》中分出司马彪的八志,例为《续汉书》,因而总目标为二十三史。

主要内容是对各史文字进行校勘、典制考释及名物训诂等,重点是考释年代、官制、地理沿革及辽、金国语、蒙古世系等。

对宋、辽、金、元四史考订尤为专深,是当时史学的重要著作。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共36卷。

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别对历史正史加以评述和考订。

上起《史记》、《汉书》,下起《元史》、《明史》,包括24种纪传史。

论述了有关各史的编纂体例和编纂方法;考论诸史的史料来源和史实正误;评论史事及人物。

罗振玉:1866-1940年,中国近代金石学家,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1910年著《殷商贞卜文字考》,首先考订出甲骨出土地安阳小屯为殷墟,并正确地判明甲骨属“殷室王朝的遗物”,随后编成《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四书,是殷墟正式发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录。

其著《殷墟书契考释》一书,考释出甲骨文561个,是迄今为止考释甲骨文最多的一个学者。

罗氏对金文、简牍、敦煌文书等研究都有重要贡献。

史通: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幾撰写的《史通》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专著。

《史通》包括内篇39篇、外篇13篇,全书今存49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该书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

刘知幾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

编年体:编年体的基本特征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时、月、日顺序排比记述史事。

内容以叙事为主,兼载人物和言论;叙事方法以顺叙为主,间或追叙往事、预述后果。

其最大优点是对同一时间内各方面的大事能兼载并蓄,上下若干年的历史进程如线串珠,既便于考察一代之兴衰,也便于纵观一时之大势,而且理尽一言,语无重复。

‛编年体在中国历史文献众多体裁中最先形成,使用也最普遍,它既是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也是历代起居注、日历、时政记,实录等记注性文献常用的体裁。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司马迁《史记》。

全书共130卷,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记述上起黄帝下到西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事本末体: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记述史事的史体,它在编年体史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创于南宋《通鉴纪事本末》。

记事本末体史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纪传、编年二种史体在记事上存在的缺陷。

典制体史书:历史文献中典章制度的专篇,始于《史记》“八书”和《汉书》“十志”,而典章制度专书是在唐朝中叶以后开始出现的。

中唐学者杜佑编纂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

《通典》:全书共200卷,分为食货典、选举典、职官典、礼典、乐典、兵典、刑典、州郡典和边防典。

《通典》在编纂上突破了以往正史“书志”的格局,上起三代,下至唐宋天宝末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全书共100卷。

为考订十七史之作,考订内容包括文字校勘、考证典章制度,评价历史事件和任务,评论史书的优劣得失。

考订为主,兼有议论。

它校勘了我国正史中的大部分史书,补正了其中的讹误,考证了重要史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