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领域156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概括,总结并评述了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的重点以及理论研究和业务工作研究的内容,同时对未来地方文献研究进行了展望。

地方文献是一种比较全面地反映地方自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研究包括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地方文献业务工作研究两部分。

从1949年到1989年,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论文总量为105篇[1];笔者查阅从1990年到1995年间国内四十余种期刊,统计出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论文总量为156篇[2],超过了前四十年总和,这些文章对地方文献工作近年来的新情况,新经验作了总结,也提出了我们今后工作中必须在理论和业务上重视和加强的新问题,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很好的指引。

1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概述1. 1地方文献研究重点地方文献研究重点从重视实际工作和重视文献收集、整理转为理论研究和开发利用研究占主要,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和“藏用兼重”的观点。

近年来(1990一1995年)地方文献理论研究文章共有20篇,开发、利用方面的文章为23篇,相比于前四十年的8篇和9篇[3]都有很大增加。

这是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加强和实际业务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

在地方文献的研究中,以地方志文献研究最为突出,近年来地方志研究论文共28篇。

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志文献总量为各类文献之首。

以1949.10-1992.12时间段为例,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和内部印发的地方志及专业志共9,500余种[4](其中不包括台湾省的数字),这极大丰富了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而新方志随“盛世修志”的热潮不断涌现,我国历代所修志又保存较多,从数量优势上保证了新、旧志的研究。

同时,地方志研究随专业刊物《中国地方志》的创办和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更为火热。

这一时期,地方志研究涉及领域宽泛,包括地方志收藏、检索、利用、地方志工作现代技术应用,地方志编纂以及地方志事业等,既有专论性文章,又有总论性文章。

比较突出的有中科院图书馆集体撰写的《稀见中国地方志的文献价值》,黄晓芹、邓小川的《中国地方志工具书及方志文献检索》,张振中《也谈地方志》,周迅《服务当代有益后世——新中国的地方志事业》等。

除对地方志研究外,其它各类地方文献的研究也得到了加强。

尤小明的《发挥音像制品优势充实广西地方文献》一文对音像制品类地方文献提出了重视。

杨锐明《试论家谱的特征与搜集利用》,朱积孝的《说谱录》,李凤棠的《地图的基本特征及其著录问题》等涉及了谱录、地图等文献类型。

随着实际工作中利用的需要和开发的深入,各类地方文献研究得到重视和加强是必然的。

近年来还出现了对我国地方文献研究和工作各阶段各时期进行总结的总论性文章。

如刘子明、赵善桂《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刘子明《新中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思考》,桔佩瑜《浅谈地方文献——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思考之一》,张武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发展概述》等。

[!--empirenews.page--]1.2地方文献理论研究首先,在地方文献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产生了争鸣。

在地方文献的概念及特点方面存在争议。

黄友铎定义地方文献为“反映人类群体在某一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活动方式的记录以及在内容上反映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精神产品”,[5]强调了地域性、资料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陶晖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研究》中则比较趋同于地域性和资料性这两点;骆伟在《试论地方文献的特点》一文中提出了“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泛性、翔实性”五大特点;柯平随后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划分》一文中提出了“本质特征是地域性和资料性”这一观点。

在地区性资料性这两点上是广泛认同的,而其它特点仍有争议。

在地方文献的范围划分上,陶晖在其论文中提出的“内容上的地域性”[6]作为划分标准,理论上是科学的,然而实际中仍需详细界定。

易雪梅、吴喜峰在《地方文献刍议》中进一步对地域性作了阐述,含有“行政与自然划分”的区域范围标准。

更多的文章则结合业务工作特别强调对内容上反映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和艺术作品的重视。

此外,地方文献中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等也被要求反映地方内容才收。

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方面。

柯平提出了“内容划分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划分的主要标准”[7]这一观点,以形式划分为主要标准,以内容划分为次要标准。

陶晖也提出了“以知识性内容,内容载体,以及两者结合的记录手段构成的要素决定地方文献划分的不同标准”[8].在类型划分上更深入了。

其次,对地方文献事业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柯平在《试论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几个问题》中对地方文献事业形成的依据,即“社会化、目标化、系统化”进行分析,对地方文献事业构造原理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我国地方文献的建设道路提出了很有特色的看法。

第三,地方文献理论研究专门人才出现。

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现为信息管理系)招收了“地方文献研究”方向的硕士生。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相近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撰写了地方文献研究方面的论文,如张晓华《近现代安徽地方文献研究》,黄鹤凌《当代湖北地方文献研究》等。

1.3地方文献业务研究近年来,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仍是重头,1990~1995年,这方面的文章共有51篇。

其中大多数是论文作者对自己多年从事实际工作、采访、收集、整理、保存等经验的总结,或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包括对收藏整理的特点、原则进行的初步探讨,如张勤《简论市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等文章,还有对地方文献的采访收集方式,途径以及收藏的范围、价值进行的。

总结、重点是对地方文献收集方法的讨论,如朱积孝《谈谈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管》,盂银贤《地方文献收藏初探》,单国玲《浅谈我国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裴文翰《浅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发掘整理的理论及其重要意义》等;再者是对现代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重视,杨锐明在《浅谈现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中提出要重视“现代地方人物著述和现代地方出版物的搜集和整理”,针对现代地方文献分散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兼顾类型多、品种杂,提出了一些实用性强的措施。

[!--empirenews.page--]另外,1990 ~1995年间对地方文献的利用、开发进行讨论的文章共23篇,[1][2][3]下一页文献的功用日渐受到重视。

大部分文章介绍了作者实际工作情况,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和工作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光窑《黔西南州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之我见》,王才《提高县馆文献利用率的途径》,李诚《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包和平《也谈地方文献情报资源的开发》,王晋卿《地方文献整序研究)等。

2 未来地方文献研究之展望2. 1地方文献研究之不足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一方面有长足进展,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文献研究队伍分散,学术上缺乏必要的交流和研讨。

地方文献研究自发性强,出于教学需要或具体工作的临时要求,研究队伍稳定性差,进行合作研究的条件不理想。

研究者的实际工作地点,研究领域分散,全国范围内又缺乏地方文献的协调组织机构,学术交流研讨不易进行。

六年中合著文献仅8篇,研讨会论文和地方性协调工作的论文仅3篇。

另外,地方文献研究吸收各种研究成果方面做得不够,论文自引率和他引率都很低;论文引文的论著为多,期刊论文较少,外文文献则更少,导致研究缺乏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争鸣。

研究内容的结构失衡明显。

虽然论文数是较前四十年有较大增加,但是研究广度和深度的论文所占比例大小。

从宏观而言,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方面的论文极为缺乏,这类指导性文献的缺乏导致了地方文献研究论文内容单一的不合理循环;基础理论研究仍然很冷,缺乏对地方文献整体和宏观的把握,对各类文献的总体工作和地方文献事业研究缺乏。

就微观而言,各类型地方文献研究失衡,非书资料中视听文献,光盘文献等新类型文献研究少;对现当代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和利用仍然没有很重视。

地方文献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地方文献工作中关于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少,在将电子计算机、通讯、缩微技术和光盘贮存、检索以及利用网络相结合这一工作途径上我们的研究非常缺乏,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际需要。

缺乏对地方文献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和开发利用效果的反馈研究,加重了地方文献工作和实际需求的脱节。

主要是对用户需求了解不够,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工作低效率,投资效益不好;缺少对用户跟踪调查和利用反馈研究,无法准确细致评估工作成效,改进工作,导致地方文献业务工作停滞。

第三是地方文献的检索和报道体系研究少。

我国地方文献书目以手工编制为主,各种类型文献宣传、报道,检索体系不健全,研究论文少。

除了对地方文献知识单元揭示的现代化检索工具缺乏外。

各单位、各部门的开发研究分散,成果推广不力也是一大缺陷。

1990年湖北省馆研究的“湖北省地方志全文计算机检索系统”虽已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鉴定,但其应用、推广仍有后期工作。

[!--empirenews.page--]2. 2地方文献研究世纪末之方向通过阅读近年来有关地方文献论文,笔者认为地方文献研究在世纪末会有以下发展:重视地方文献学学科建设。

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加强地方文献基础理论研究,确定地方文献领域中一系列学科概念范畴和基本术语,以及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讨论学科性质、评估学科地位;进一步完善地方文献研究体系,拓宽研究的宽度和加深深度;广泛吸收国外地方文献研究成果,综合评价国内研究水平,认清本学科发展态势。

加强学术交流机构建设。

在目前条件下,尽可能建立起地方文献研究的全国性协调组织,可归属中国图书馆学会管理。

其主要任务是将国内现有各省、市地方性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协调组织,形成地方文献工作网络,制订地方文献发展规划,协调地方文献研究;在发展中根据长远利益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地方文献研究和业务工作;组织地方文献研究和业务交流活动,促进理论和实务共同发展等。

同时,还可借鉴国外建设经验来建立某些专类地方文献研究机构,扶持并指导其工作。

地方文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应有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地方文献研究从工作经验型向理论指导型转化。

加强理论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功能,要求理论研究者多深入实际,务实求真,业务工作者多思考,互相交流。

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体系研究。

引导地方文献业务研究和业务工作走向深化和完善。

重视地方文献的开发研究。

加大力度对知识单元型地方文献的开发,不断拓展对地方文献多层次、全方位地报道,揭示,走联合开发,网络化开发之路。

加强对现当代地方文献各领域的系列研究,形成开发产品,发挥其现实功效,注重开发成果形式的多样化和适应性。

重点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

在地方文献工作的各环节进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实践中对现代化工作问题进行探讨,而非纸上谈兵或退避畏难,以此来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速度和效率、收益,使地方文献工作和信息化进程更快地与社会合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