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
意志的强弱对一个人的行为以至一生能否作出贡献和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的问题
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敢单独接受任务;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
这些学生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
2、以自我为中心。
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
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
;
3、自制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
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
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
经常不完成作业等;
4、抗挫折能力较低。
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
研究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创设一个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小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
意志是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
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目的性和调控性是意志的基本心理特征,都与意志行动密不可分。
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其主导活动,已有较复杂的意志行动,对其意志努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生不但要学习有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虽然没有兴趣但是必须学习的东西,因此必须要克服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各种困难,必须养成独立工作的习惯。
这一切要求学生做意志努力,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促使其意志品质逐渐发展起来。
一般来说,表现在意志行动中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就是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等。
自觉性是指一个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要求方面的品质。
研究发现,小学生独立性的发展比较迟缓,一般还不善于自己提出活动的要求,意志的自觉性比较差,容易被他人所左右,缺乏自主精神。
从三年级以后受暗示性才逐渐减少,到六年级时出现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愿望。
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一直在发展着。
自制力是指经常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及不良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自我约束和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能力发展较晚,常依赖于教师或成人的帮助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
虽然他们的行为明显受内外诱因的干扰,意志的自制力还比较弱,但在教学活动和学校纪律的要求下,自制力在1—3年级已经得到较快的发展,从中年级以后能进一步克制因各种诱惑引起的冲动行为,比较自觉地按照任务的要求坚持活动。
坚持性是指为实现预定目标不断地克服困难,贯彻决定直至在到目的。
小学生意志的坚持性与自制力的发展相近。
低年级已经具有一定的坚持性,但在遇到困难时,比较容易放弃已经开始的活动。
中高年级开始能有意识地抵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诱因干扰,对于力所能及的活动一般能做到有始有终。
果断性是指及时地、坚定地采取有根据的决定,并毫不迟疑地执行该决定。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意志的果断性的发展比较缓慢,大都缺乏适时、果断地作出决定的能力。
由此看来,小学阶段是培养发展儿童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
由于学习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的主导活动,因而对意志努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根据高年级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在各各处教育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尽力创设适当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任务。
同时,注意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和行动要求,加强及时督促和激励性评价反馈,以积极的教育影响,来促进他们意志的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方法
优良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小学生正处在意志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当儿童入学后,学习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任务的复杂的活动,是一种有难度的社会义务,再加上学校的、集体的生活时刻要求小学生要有意识地控
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以服从班集体的利益。
这些新的条件、新的要求,都为小学生良好的意志的发展和培养创造的有利的条件,因此,在这一时期,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意志的培养就显的十分重要。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的一切意志行动都受一定的动机和目的的调节,支配加强正确的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要使学生确立明确的目的,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事实证明,只有让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他们才能把远大理想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才有坚定的决心,不被任何困难吓倒,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毅力及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的一切意志行动都受一定的动机和目的的调节,支配加强正确的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要使学生确立明确的目的,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事实证明,只有让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他们才能把远大理想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才有坚定的决心,不被任何困难吓倒,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毅力及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基本心理过程是:决心+信心+恒心。
一般来说,决心越大,信心越足,恒心越持久。
德莫克里特是一位口吃者,并且他的舌头天性就比别人大,但凭借顽强的意志——决心、信心和恒心,他口含鹅卵石苦练了3000多个清晨和黄昏,终于成为一个妙语连珠、技压群雄的演说家。
这说明,决心、和恒心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其中信心最关键。
没有信心,决心就会空虚无力,恒心就会受天阻碍而中止。
教师应特别注重在学生意志心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架设通往恒心和胜利和桥梁。
学习离不开生活,知识要在实践中得以展现。
为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3、家庭教育的配合,使意志品质的培养更见实效。
在家长会上,我们给家长讲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性,有人说“不幸是最好的大学”,是指当个体受到外来刺激时,既是对人格的挑战,又能激发人的潜能。
研究表明,早年的挫折经验对成年后的影响很大。
告诉家长,一个从小经过逆境磨练的人,成年后往往能有
效地适应环境。
如日本的幼儿园让孩子们在冬季进行赤身裸身锻炼,劳其筋骨,炼其意志;印度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以饿其肌肤,苦其心志;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挣钱;中国伟人周恩来让侄儿插队落户到内蒙,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一系列事例让家长懂得,小学生的成长就是一个人学习走人生奋斗之路的过程,在前进中跌倒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能爬起来继续前进。
建议家长多提供日常生活小事,给学生提供肯定自己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新的任务面前,利用自己曾经勇敢前进的事实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消除畏难情绪,产生更高的追求。
鼓励学生自觉参加锻炼,主动磨练意志;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误,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主动想办法去乐补损失;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自己改掉不足,争取新的机会;要学会宽容,允许别人超过自己,去欣赏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做事必须持之以恒,不
4、有意识地进行挫折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儿童的抗诱惑力和挫折的耐受力。
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中形成,并在克服困难中表现。
古往今来,无数杰出人物都是在困难重重的逆境中成长的,因此,教师在学校各科学习中,在体育锻炼和日常规范中都可以为儿童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为其意志品质的发展提供机会。
但教师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学生创设的困难情境要适度。
创设的困难情境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即创设那些学生必须付出一定努力且是头脑力所能及的情境。
同时还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要求和意志锻炼水平。
(2)创设的困难情境要有针对性。
即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做到因人而异、因发展时期不同而给予不同的锻炼重点。
(3)在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同时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克服困难。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身心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能持之以恒,常年累月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