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篇小说《猎手》赏析

短篇小说《猎手》赏析

短篇小说《猎手》赏析 贾平凹 的短篇小说 《猎手》玄幻怪诞,神秘奇崛,寓意深刻。

要如何进行赏析呢? 《猎手》 是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 《太白山记》 中的一篇, 该篇小说玄幻怪诞, 神秘奇崛,寓意深刻。

2012 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 “理解感悟 ”部分有一道以该小说为材料的阅读分析题,该试题所设计的问题精准恰 当,能够客观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用名家经典作品来设计试题,显示出了 命题者的眼光和水平, 但这道题的参考答案部分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本文试着 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并对其中试题的部分答案加以商榷。

小说的开头用简洁精炼、朴实严谨的语言点明了故事 发生的环境和矛盾对立的双方,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太白 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作者 让故事在开阔宏大的场景中展开,从山麓到山腰再往上,犹如电影 画面一般形象地展现了猎手和狼生存的环境, “ 大稀大矮的境界 ”几个字暗示出狼生存的环境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扩张已经变得非常 狭小、极端险恶,猎手和狼的对立已经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

开门见山式的开头 为全文烘托出了紧张的气氛,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

接下来,作者用“粗脚大手”四个字表现出了猎手身体的强壮, “熟知狼的习性”暗示他猎狼历史长、经验 丰富, 用枪射击“声响狼倒”强调猎手射杀技术的高超, 暗示出 他在争斗中处于优势地位。

本来能用枪猎狼,却偏要用棍虐杀;最后把狼吊起来 在狼的吼叫声中迅速剥掉狼皮, 这表现了猎手对待狼的极端残忍以及人性的缺失。

在这种力量悬殊的较量中,狼几乎绝了踪迹。

“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 猎杀尽了”,这句话在结构上承接上文进一步表现出了猎手猎狼技术的高 超,又启示下文表现猎手杀狼数量之多及造成的结果。

当猎手把狼猎杀殆尽,没 有了敌人的猎手也百无聊赖,只能以喝酒解闷,“倏忽听见一声嚎叫,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

这里,作者以猎手的幻觉突出表现 了他身怀绝技却在失去对手之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和郁闷,一个“紧 ”字生动地写出了他内心被痛苦折磨的程度。

猎手和狼之间的激烈矛盾因 狼的被猎殆尽使矛盾双方的斗争暂时趋于平静。

经过以上铺垫,小说便开始进入高潮。

猎手终于等到了狼,在强悍的猎手面 前, 狼无路可退只能奋力一搏, 二者的搏斗便表现出你死我活的残酷性。

狼“ 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拂动,如一面旗子”,可见, 猎手面对的是一匹非同一般的狼,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斗志,但是,这 一匹勇猛的狼在猎手的“斗智”面前却表现得无所适从。

猎手用自己 的智慧迷惑狼,他“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 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

猎手战胜狼的信心十足,从容镇定,狼 却不明白猎手的意图,只能用吼声表现自己的态度和实力,试图吓退猎手。

但猎 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 吹吹上面的灰气”, 态度仍然镇定 自若,对狼的吼叫不屑一顾,并一步一步逼近狼,“突然棍击去,倏忽棍 又在怀中,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

猎手出其不意,狼先是 吃了亏。

猎手洋洋得意,哈哈大笑,以为得胜,然而狼在绝境中发起反击与猎手 殊死搏斗,二者在地上翻滚并跌入数百米深的悬崖。

在叙写猎手与狼双双坠落悬崖的过程中, 作者采用魔幻的手法并借助于猎手 的视角把狼一家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出来。

猎手在跌落到三十米时发现了狼妻, “皮毛焦黄, 肚皮丰满”暗示出它身怀狼崽却营养不良。

跌落到六十 米时猎手看到了狼子, 狼子则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在一小石坪上 翻筋斗玩耍。

在跌落到一百米时,狼父“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 了,趴聚了一圈蚁虫”。

它老迈残疾,生活难以自理,已经招来蚁虫对它 的身体进行蚕食,生命朝不保夕。

“猎手在跌落到二百米,狼母果然在又 一个山洞口。

”在这里作者省略了狼母的状况,为读者留下了空白,激发 读者去想象。

可以想象, 在猎手对狼残忍猎杀的背景下, 狼的家族生存极端艰难, 狼母的情况也只能更加糟糕。

借助于以上描写,作者在暗示读者:狼像人一样也 有家族, 和猎手一起坠落悬崖的这匹狼承担着养家糊口的命运, 而这个家庭的顶 梁柱的生与死将直接影响到狼妻、狼子、狼父、狼母整个家族的生存与毁灭。

在故事的结尾,猎手和狼坠落到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 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

猎手感到巨痛,然后一片空白。

猎 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只狼。

但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 四十余岁的男人”。

结尾处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深深的疑惑,而这正 是作者故意留给读者的悬念。

在文学 创作的过程中, 作者在构思时会故意省略情节的某些方面, 制造出一定的空 白,激发读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性格爱好、审美理想等内在素养把作品中未 说出的内容补充完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小说的叙事,共同建构了小说的意义。

这篇小说的结尾就是具有这种效果的神来之笔, 猎手和 狼是一起摔下悬崖的,但猎手醒来之后,没有了狼的踪迹,“摔死的是一 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这样的毫无逻辑的叙述让读者满腹疑惑,读者要想 理解这个故事必须调动自身的能动性把作者没有说出来的部分补充完整, 甚至是 重构故事的情节, 使不合逻辑的情节显现出合理性, 从而进一步深入反思故事的 主题。

针对故事结尾,2012 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说 的结尾出人意料, 有种荒诞的‘聊斋’感, 请谈谈你的理解”。

这套试题所给答案如下: 开放性题目,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 1:结局是自然对人类下的追后通牒。

与猎人一同摔下来的狼变成了四 十来岁的男人,告诉人们:人类在屠戮狼群,破坏自然的同时,其实就是杀死自 身。

示例 2:猎手无狼可猎,竟至于寝食难安,于精神恍惚间误将他人作狼加 以猎杀。

作者写作意图无非是想揭示人类的残忍嗜杀,贪得无厌,终将导致害人 害己。

示例 3:结尾猎手看到死的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而地上却没有狼,作者似 乎是想引导我们设想,这只是猎手的灵魂在俯视一切。

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意 图也就不言而喻: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类也许能占有一时的上风,但终将遭到自 然的报复。

毋庸置疑, 示例 1 所给的答案是从小说主题角度来看结尾的, 所给的答案准 确地概括了主题;但这个答案没有解释清楚猎手眼中看到的为什么是一个四十来 岁的男人,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文章的理解只能是感性的、浅层次的。

示例 2 的后半部分实际上和示例 1 的意思是一致的, 前半部分命题者力求对 故事重新解读以便使情节符合逻辑, 但其解读是值得商榷的。

猎手确实因为无狼 可猎精神恍惚, 但遇到壮年狼的那天, 他猎狼的一系列动作果敢有力, 从容自如, 手段狡猾,可见,在猎狼的过程中他一直是非常清醒的,绝对不是恍惚到不分人 狼的境地。

再有,如果真是猎手把一个强壮的男人当成了狼,猎手在与狼共同跌 入悬崖的过程中看到狼的一家的情境就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可见, 命题者想对 小说荒诞的情节努力做出符合逻辑的解读,得出的结论却是经不住推敲的。

示例 3 中的后半部分, 命题者对作者意图的解释是恰当的, 但前半部分命题 者对故事情节的重新建构不甚明了。

根据小说内容可以推知, 摔在地上的尸体只 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猎手的尸体,要么是狼的尸体。

从示例 3 中“作者似 乎是想引导我们设想, 这只是猎手的灵魂在俯视一切”从这句话可以推测, 命题者认为地上的尸体是猎手的尸体, 猎手和狼在搏斗中一起摔下悬崖, 猎手被 摔死了, 而猎手的灵魂从躯体中分离出来, 看到了地上已经死亡了的自己的身体。

从猎手在坠落悬崖的过程中所见的场景中可以看出, 狼的生存境遇是艰难的, 但 狼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因此,可以推知与猎手搏斗的那只狼并没有被摔死,而是 重新回到了自然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章的主题就清晰了:人有智慧,也很强壮,但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在与狼搏斗的过程中,人其实是失败者。

狼象征着自 然,猎手象征着人类。

人类和自然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人类如果不善待自然, 最终毁灭的只能是人类自己。

对于地上的尸体还有一种理解,那就是狼的尸体,猎手苏醒之后,在他的眼 中呈现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 这表明侥幸生存下来的猎手在 经历了死亡之后最终良心发现了,他的人性获得了复苏。

他把狼当作人来看待, 把狼看成和人一样具有情感和责任感的生物。

那么促使猎手最终良心发现的因素 是什么呢?猎手在跌落悬崖的过程中吃惊地发现狼并未绝种, 仍然用“恶东 西”“狡猾的老家伙”来称呼狼崽和狼父,可见,他心目中的 狼仍然是凶恶的,对狼的敌意也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当他发现狼的生存艰难、处 境悲惨的时候,可能也会心存怜悯,表现出人性的一面,最重要的是他与狼的搏 斗造成自身濒临死亡的经历最终促使猎手清醒。

猎手和狼“一块坠在一块 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灾难不单造成了肉体上的“巨痛 ”,还应该有心灵方面的剧痛,最终促使猎手对自己的凶残滥杀、人性缺 失进行反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的主题也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过 度索取也许能够获得生存条件的一时满足, 但终将遭到自然的报复, 付出惨痛的 代价, 作者以此来警告人们不要在造成了灾难之后才清醒, 在和自然相处的过程 中,人类必须具有保护生物、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