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篇小说欣赏》教学小议

《短篇小说欣赏》教学小议

短篇小说欣赏》教学小议
内容摘要:《短篇小说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
的一个系列。

作为选修课,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我们以往
的短篇小说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要把握好教材开放性、人文性、基础性的三大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这些特点对学
生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开放性人文性基础性语文素养
短篇小说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一个系列。

与必修课程相比,这个选修系列的教学给予师生更广阔的教
与学的天地。

我们只要认真钻研教材体系,全面把握教材的整
体特点,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建构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培
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夯实语文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短篇小说欣赏这个系列共设置四个单元:中国古代短篇
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欧美短篇小说、亚非拉短篇小说。

每两个单元后面编者安排了一个综合学习活动。

每一篇小说的后面又补充相关知识链接的环节。

认真研究这个教材,可以
看出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是经过科学的严密思考的,教材的整
个体系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处处渗透着人文情怀,还体现了
对基础的重视。

(一)把握教材的开放性,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1.开放性:这本教材在体系结构上不追求理论体系,所选的文章也不是小说史的作品选本,整体上呈现出开放性的理
念。

开放性的教材体系和文本,给了学生更广阔的阅读和成长
的空间。

(1)选文选材范围广,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16 篇选文范围比较宽广,既有古今的名篇,又收录世界不
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代表之作,从选文的范围来看,编者旨在
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扩大文化视野,了解不同时
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色。

现在的高中学生虽然最喜欢阅读的文学体裁是短篇小
说。

但他们大多数人只是局限于国内的韩寒、郭敬明这些80
后的青少年明星作家的作品。

在学生的桌面上,随处可见《最小说》、《三重门》这类的书,而经典的短篇小说名著就几乎不
见踪影。

学生们这种狭隘的阅读视野必定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层面和阅读层次。

教材的这种多民族、多时代特点给学生开
启了一扇绚丽多彩的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之门,开阔了他们的
眼界。

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仅仅关注课文的解读,一定要在
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体会:通过阅读,他们可以穿越时空,
与圣者、智者对话,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
能和创造的力量,从中得到真知灼见和阅读乐趣,使学生明白
到除了他们所熟悉的现阶段流行的短篇小说之外,前人在这
个文学领域里曾留下了多么灿烂的瑰宝,而外国的文学宝库
里也不乏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的传世佳作。

在这样的引导
,学生就突破原来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多元文化的天光云
影,领略缤纷灿烂的文化风景,培养他们的全球性文化视野和
吸纳人类有益文化的态度与意识。

(2)选文艺术风格异彩纷呈,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层次。

教材的文本风格多样、流派丰富,选文既有传统的叙述故
事风格的《促织》和《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等,又有融合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意识流等艺术技巧的《游园惊梦》和
哦,香雪》等,既有人神恋爱的浪漫之作《柳毅传》,又有批
判现实主义的讽刺小说《一个文官之死》。

既有高声歌颂生命的《热爱生命》,也有向内心世界掘进的《家庭女教师》
既有成功刻画一个饱受侮辱,但仍追求美好爱情、为理想而活的杜十娘形象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又有以跌宕起伏的情
节引人入胜的《促织》。

这些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流派属于小说的创作技巧,从更深层次来看,它实际上是文本与学生交流的艺术。

在文学作品
中,作家就是运用各种技巧,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典型
形象来让读者体味文本从审美角度来看,这些艺术手法和创
作技巧的审美元素丝毫不少于文本的内容,艺术审美价值丝
毫不逊于文本的内容。

而我们的学生以往的鉴赏大多停留在文本的内容上,忽略文本的形式。

我们要抓住这些艺术价值分高的文本,来引导学生在走进文本之后,从文本的形式来对
文本进行艺术价值的鉴赏,来品味作者是怎样讲述故事,怎样
表情达意的。

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更要透过文本的字面细致
地体味到篇章结构中蕴藏的情趣和妙味,只有经过这个环节, 学生的阅读才能得到深化和绵延。

(3)选文的教与学给予一定的余地,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
空间。

不论是在教材安排上还是在学习上,本教科书都给予老
师和学生一定的开放空间,灵活处理的余地。

与必修教材相比, 甚至和其他选修教材相比,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设置
讲读课、自读课,也没有安排基本阅读和拓展阅读篇目,原因
何在?因为短篇小说比较通俗易懂,是学生阅读最多和普遍喜
欢的文学体裁,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文学体裁。

从这些角度考虑, 短篇小说的教学就需要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这样才更利
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更利于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
的学习能力。

既然教材给予老师和同学们在教学上自由组合的空间
那么老师就可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对教材进行
大胆取舍,合理剪裁,对文本作出主次详略、精读泛读的安排。

如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老师可以忽略对文本的解读,直
接对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进行探讨和研究,甚至可以
大胆跳过文本,在课堂上进行简略地介绍。

对于学生很感兴趣的作品,可以精讲、细读,结合综合学习活动进行课外的延伸
学习,如写一些文本点评、对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扩写或者续写等等。

总之,我们可以组织各种灵活的形式和通过多样的途径来达到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的目的。

(二)把握教材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
的人本精神。

短篇小说是文学作品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和心灵,而且短篇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
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体裁。

与散文和诗歌直接抒发个人情
感的体裁不同,小说更注重对社会人的描写和刻画,这就决定
了作品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关注人的生存、人的价值的情怀。

(1)教材关爱和同情平民阶层,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人。

文本中的主人公大多数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杜
娘――出身低微的京城名姬” 、“柳毅”――落第的文弱书生、
切尔维亚科夫”沙皇专制统制下的下等官员、钱夫人”不幸的失势的将军夫人、家庭女教师一一被贵族青
年引诱又遭抛弃的女子,即使是《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
的辛伯达,也只是商人而已。

在作品当中,作者都表现出对这
些平凡人的关爱和对弱者极大的同情。

编者选择这么一组以表现底层人物生活的作品来编写教材,就体现出一种对平民
阶层的关注。

教材选材的这种人文精神与高中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的
外部生活环境是十分契合的,是有非常大的现实教育意义的。

毕竟我们大部分的学生是生活在平凡人的世界里,他们的世
界大多就是平民阶层,他们每个人有独自的生活轨迹,尽管大
部分人平凡简单,但每个人又必定有各自的喜怒哀乐。

所以我们要关注我们孩子的生活,既要给予他们崇高的人格教育,又
要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群、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就要结合这个选材特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文关怀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去关爱身边的人,善于在周围的人
群中去发掘平凡人的伟大,理解他们在生活重压之下虽随波
逐流但仍然追求自尊的生活态度。

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才能
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精彩的内容。

(2)教材关注人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过去我们太多地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

却很少提到文学真实流露的人性、
人情的一面。

但这本教材在每个单元导语和课文前的阅读提中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关注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

如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的单元导语中,编者对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张爱玲的《封锁》是这样解读的:采用陌生的视角,促使人对“熟知”的东西予以“再认识”,从而抵达
艺术的根本目的――克服因习惯带来的麻木感,重新获得生活的感觉。

再如《家庭女教师》,编者就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
注意作者是如何以儿童是视角去窥探神秘莫测的成人世界
的。

从这些导读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打破传统的解读方法
不再用批判阶级的带有强烈的政治烙印的观点去引导学生而是从人的自身的本质特性、人的心理特征来展开对人物的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