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5 诱导一氧化氮(NO)依赖性杀菌活性
6 TLR间的协同作用
现已发现有些TLR对PAMP的识别有协同或拮抗的作用。如TLR6可增强TLR2对G+菌肽聚 糖和表皮金葡菌来源的酚溶性调剂蛋白的反应,但不影响其对脂肽的识别。
不同的TLR接受同一种PAMP刺激,所诱发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当同一种病原体入侵时,其 往往能活化体内多种TLR,从而使得由TLR诱发的天然免疫应答具有多样性,促使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 杀伤和清除是有效的。
2 促进免疫细胞的成熟和功能化
脂多糖(LPS)可经TLR2促进静止树突状细胞表达CD83、MHCⅡ、CD80、CD86、CD54 和CD58等膜分子,从而使DC拥有这些处理和提呈抗原所必须的表面分子,进而使DC成熟。
TLR可根据分布特性如广泛性(TLR1)、限制性(TLR2、TLR4、TLR5)和特异性(TLR3)进行分 类。
TLR4还广泛分布于其他组织细胞,如心肌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肺 巨噬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枯否氏细胞、脂肪细胞和肠上皮细胞;TLR2还分布在成纤维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及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TLR2、TLR4还分布于人类胚胎肾细胞(HEK293)、齿龈 纤维母细胞、人表皮内皮细胞(HDMEC)及THP-1细胞。
3 在抗病毒感染的作用
TLR4能促进机体对病毒的清除。
4 调节免疫应答作用
在一定的条件下,脂多糖结合蛋白 (LBP)可激活TLR2信号途径,产生促凋亡蛋白和Caspase8,导致表达TLR2的细胞发生凋亡,从而可降低过度的免疫应答,调控机体对入侵病原体的免疫 应答在适度的水平。
抗原识别受体和MyD88依赖的TLR家族协同作用可介导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IgG类自身抗体, 从而参与获得性免疫应答的调节。
宿主衰老损伤细胞; 凋亡细胞; 2. 通过IgG Fc受体和补体受体(调理性受体) 识别摄取抗体或补体结合的病原体等抗原
表面特定的Leabharlann 子结构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1.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作用 模式识别受体为免疫系统细胞表达的,与病原微生物或细胞应激相关的蛋白。可以被模式识别受体
识别的微生物特定分子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包括细菌的碳水化合物(脂多糖和甘露糖); 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及真菌多糖。 根据其功能,可分为细胞内吞噬受体或信号受体。后者包括细胞膜连的Toll样受体及胞浆内NOD样受 体。内吞噬受体促进吞噬细胞对微生物的附着,吞噬和破坏,而不转导细胞信号。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可表达不同的PAMP,主要包括脂多糖、磷壁酸、肽聚糖、甘露糖、细菌DNA、双 链RNA和葡聚糖等。 (1)甘露糖受体 (2)清道夫受体 (3)Toll样受体
巨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 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 • 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 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 免疫调节作用
(一)识别、清除抗原类异物 • 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 • 对抗原性异物的杀伤消化与清除
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
1.通过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非调理性受体) 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共同表达的;
由TLR介导的功能
TLR是先天免疫模式识别的主要受体,通过识别病原相关模式分子,激活固有免疫系统产生前炎 症因子、抗微生物肽抵御病原所致损害,同时作为预警信号,向抗原递呈细胞发出警报,启动固有疫。 因此,对TLR研究是深入认识固有免疫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
1 促进细胞因子合成与释放,引发炎症反应
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通过TLR感受入侵病原体的PAMP刺激后,经由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最终由进入胞核内的活化NF-B启动核内相关基因,转导出相应的mRNA,从而合成IL-1、IL-6、IL-8、 IL-12、TNF-及IFN-等细胞因子并释放到胞外,引起粒细胞、巨噬细胞趋化聚集,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高,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发挥早期免疫应答的效应。
Toll样受体(TLR)
1.TLR家族:TLR1-10 为I型跨膜蛋白质,分为胞外区、跨膜区
和胞浆区。 人TLR胞膜外区由550-980氨基酸残基组
成,不同TLR之间同源性较差,但其中多有1 8-31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基序(LRR),可与协 同分子如CD14分子中的亮氨酸重复序列结合, 介导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等。
吞噬细胞
第一节 吞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液中单核细胞
组织器官中巨噬细 胞
定居的巨噬细胞 游走的巨噬细胞
定居的巨噬细胞:所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 游走的巨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衍生而来 中性粒细胞: 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调理作用:IgG Fc受体 补体C3b受体
巨噬细胞是体内执行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各个阶段 也起重要作用。
免疫学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 固有免疫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 御机制。
• 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参与对体内衰老损伤或畸变细胞的清除;
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DC、 NK细胞、 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
人TLRs胞浆区由20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与IL-1R家族成员胞浆区高度同源,称为Toll/ IL-1R同源区(TIR)。TIR区域是TLR向下游进 行信号传导的核心元件,该区关键位点的突变 或序列缺失将阻断信号向下传递。
TLR广泛分布各种细胞
TLR1能在所有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多形核细胞、T、B淋巴细胞、NK细胞中表达;TLR2、 TLR4、TLR5主要表达在髓源性细胞,即表达于除T、B、NK细胞外的免疫细胞;TLR3表达在树突 状细胞。
甘露糖受体(MR)
有8个C型凝集素结构域,借此能与广泛表达 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 露糖和岩藻糖残基(即相应配体)结合,产 生吞噬作用。
清道夫受体(SR)
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可识别G-菌脂多糖、 G+菌磷壁酸、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 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外侧面的磷脂酰丝氨酸 等,参与对某些病原体、丧失唾液酸的陈旧 红细胞、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