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摘要:游戏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幼儿园对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
幼儿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本文中从游戏的意义入手,分析了游戏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游戏的特点透视出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项活动中。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作用;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在幼儿园里,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体育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游戏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从而带动认知的发展。
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所以说认知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能力的发展。
在皮亚杰看来,此阶段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
儿童可以一物换一物,虽然他们不以实际的运作进行思维,但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凭借事物的表象来进行思维,在游戏中,特别是良好的伙伴关系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游戏活动,同伴们的行为表现,在幼儿的大脑里储存了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记忆和语言有了鲜活的材料,从而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使幼儿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连贯起来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立言语的发生;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诉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语言的顺利发展对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带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言语发展的好坏和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心,而关系的发展和自信心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
因此,言语有两种功能:一是交际功能;二是概括和调节功能。
在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儿童和别人交往,不是依靠语言,而是依靠更多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
学前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岁前。
这个阶段言语的交际功能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高。
这是和3岁前儿童的独立性不够发展,其活动主要依赖成人有关。
在这阶段,儿童主要用对话语言、情境语言和不连贯语言。
第二阶段:3~6岁。
这个阶段的语言功能,除了请求和问答外,还有陈述、商量、只适合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等。
与此相适应的是连贯性语言、陈述性语言逐渐发展。
四岁以后,儿童之间交谈大为增加,他们会进行讨论,在游戏和其他活动的合作中协调行动。
五岁以后,儿童在争吵中,出现用语言辨认的形式。
我们看到大多数口吃的孩子受到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的困扰,而自信心和人际关系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口吃的程度。
口吃是言语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
幼儿的口吃现象,部分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更多则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
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
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紧张。
2~3岁的儿童在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语言流节奏的障碍。
即在发音系统还没有完成说话的准备时,他已发出了发音的冲动,造成先发出语音后来应该发出的语音的脱节,也就是发音连续动作的不恰当的停顿和割裂。
导致这种现象可能有这两种情况:一是儿童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回忆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说出的语言速度相对较慢,二者的时间造成了言语流的脱节。
二是儿童开始说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
两种情况都使儿童出现过度激动和紧张,这种激动和紧张状态状态使发音系统受到抑制,发音器官发生很细致的抽搐和痉挛,于是出现了发音的停顿和重复。
多次的发音停顿和重复,是儿童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后,每次遇到类似的说话情境或类似语词时,即发生同样的抑制现象,造成口吃。
幼儿否认口吃还可能来自模仿。
幼儿由于好奇心和模仿心理,觉得口吃挺“好玩”,就模仿别人口吃,结果不自觉地形成了口吃的习惯。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并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于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学会理解别人,并尝试体验长大后可能成为角色。
在游戏中,他们首先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等。
在游戏中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游戏分为单人游戏和多人游戏。
顾名思义,单人游戏是一个人独自参与并完成的游戏,多人游戏(也可以叫做合作游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
游戏常常以多人游戏的形式出现,多人游戏是游戏的主要成分。
在多人游戏中,富含着社会性教育因素,有分工协作,有人际交往,有相互尊重与谅解,甚至有社会责任和义务⋯⋯在这里,孩子们学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应该具有的一面,为他们融人社会,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一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内容包括:亲子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四)、游戏促进幼儿情绪的发展幼儿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对幼儿社会交往的作用;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作用。
其发展的一般趋势为:情绪社会化;情绪的丰富与深刻化;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而通过情绪社会化趋势表现为: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通过游戏使儿童能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在试验性的、没有恐惧的情境中学习对待焦虑都需要得到表现。
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途径,从而能够设法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其目的性。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为: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它物品而争吵、打架。
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攻击。
3、从工具性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小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显著多余于工具性攻击。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性行为以后发动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时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往往全神贯注、无拘无束,显露出自己的真正本性。
因此游戏好像是儿童情绪的晴雨表,教师可以从游戏中观察了解到儿童的喜怒哀乐。
如一个小女孩抱着她心爱的洋娃娃,温暖地抚摩、亲热、说悄悄话,也充分表现了孩子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
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重要手段。
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他们选择一件玩具。
这个玩具代表了他所惧怕或不喜欢的东西。
在游戏中操作和摆弄它,能够使儿童消除害怕或者厌恶的情绪,重新获得自信,解决问题。
如儿童乐意玩医生和护士的游戏,在游戏中儿童扮演医生或护士,津津有味地玩着打针的游戏。
有的孩子在娃娃家中哼着唱歌哄娃娃睡觉等。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里利用游戏让儿童掌握一些难以掌握的词。
例如,用示范法让女孩掌握“你”字,不成功,用游戏情绪激动法则成功了。
姨妈问她:“这只手风琴是谁送给你的”女孩答:“刘老师送给你的。
”姨妈立即说:“啊!送给我的。
”随即拿走了。
这使女孩激动起来,立刻叫喊:“送给我的。
”从此对“你”、“我”二字十分注意。
有时说了“某某给你的”,立刻改正为“给我的”。
有时干脆先说“给我的”。
有时干脆先说“给我”,再说“某某给我的”。
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
在当代有许多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将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治疗儿童的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在童年的游戏中,有大量的运动性游戏,也是儿童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形式。
当孩子们在跑、跳、攀登、爬的活动中,加快了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增强体力,使他们的动作变得协调、身体越来越结实。
而儿童在从事玩沙、绘拼图等需要小肌肉活动的游戏时,可以训练手指、手腕、手掌的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能力,使儿童变得更加灵巧。
二、游戏是幼儿园的一种基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两种体现:一是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两者对立,相对独立。
前者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
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将教育意图内隐在游戏中的能力,将课程内容物化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投放之中,使幼儿在环境和材料的互动的过程中悄然获得教师想让幼儿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具有细致观察和准确评价的幼儿发展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能够看懂幼儿游戏行为中蕴涵的发展水平,并且能够预测当前活动中幼儿可能获得的发展,即善于在游戏中发现幼儿正在进行的无意性学习,并给予幼儿适当的支持,促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获得自主发展。
后者是教学之外自发游戏时间的保证来实现。
也就是说,既然游戏与教学相对独立,并列呈现,那么将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必须保证游戏的时间和机会远远大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
在这里游戏不仅能起到心理调适的作用,而且客观上也能使幼儿在游戏的愉悦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这种纯自发的幼儿游戏的虽然与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它能够巩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且促使幼儿获得新的经验,只是幼儿获得何种新经验是教师无法预料的。
因此,这种并列于幼儿园课程之中的幼儿纯自发的游戏与教师预设的教学在幼儿的整体发展上仍然能够相得益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