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2016汇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2016汇总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 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

例A 、B 、C 都影响D ,我们研究B 对D 的影响,就保持A 和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

(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12、运动的分为宏观物体运动和微观世界运动。

(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a宏观:○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天体运动,。

✓b微观:○1分子热运动:(先看课本认识下物体微观结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不能有外力作用,例:花的香味,炒菜会变咸;○2原子运动: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核电站以及核武器的使用;○3电磁运动:就指电磁波,例:宽带上网,光纤,使用手机,红外遥控,无线电通信等等。

1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被选作标准并假定不动的物体。

注意:○1一旦选定后就假定其静止不动;○2有任意性,但不能选呗研究的物体为参照物;○3参照物选择不同则研究结果可能不同;一般选自己、地面或者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14、宇宙中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故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1相对静止的条件:两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2相对静止的应用:同步卫星、空中加油机、太空维修等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就是相对运动,如没有位置变化,就是相对静止15、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由于物质具有多种运动形式,能量也具有相应的多种形式:如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正在发光的物体具有光能,电具有电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原子内部具有核能。

常见的能量有六种: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电能、光能(太阳能)内能、化学能、核能等,其中地球上的一切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16、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能量只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声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可以继续向外传播,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一般情况,温度一定时:V固>V液>V气。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声效果和速度都不相同。

传声效果:固>液>气速度:固>液>气空气=340m/s (15℃)一般讲,温度越高,传播越快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6、响度(又叫音量)指声音的大小(强弱);是由振幅的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决定的。

振幅越小,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例:轻轻敲鼓和用力敲鼓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7、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f(振动的快慢)决定的,物体振动的越快,f越高,音调越高。

例:女生一般比男生音调高,小孩比大人音调高。

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厚薄影响音调。

8、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声音特有的品质,取决于发声体本身,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

例:我们能区别出张三、李四或者各种乐器的声音,都是靠音色实现的。

9、噪声定义: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危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10、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1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S>17m)。

发生共鸣的条件: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物体与振动物体固有频率相同且距离较近。

a 听出原声和回声的条件:t ≦0.1s 或者离反射物的距离S ≧17m ,否则使原声加强。

b 回声重要应用:测距离:S=1/2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声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这个公式只能用在静止声源上 18.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1小于20Hz 的叫次声波,如地震、海啸、台风、大象、水母。

特点: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很小,因此a 能传播很远距离;b 穿透能力极强,破坏力极大○2高于20000Hz 的叫超声波,如海豚、蝙蝠。

特点:有良好的定向传播性,如声呐测距离;有较强的能量,如医学碎结石;有较强的穿透力12、超声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音称为超声 . 超声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很大且非常密集。

超声波可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

应用:B 超、回声定位、超声波报警器(信息)、清洗机械零件、去结石(能量)等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天然光源:太阳、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人造光源:点燃的火把、使用中的电灯、使用的手电筒等。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形成、激光准直、排队列、射击时的三点一线等都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实像。

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形状一样,和小孔的形状无关。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m/s = 3×10的5 Km/s4、光年是长度单位,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1光年 = 9.46×1015 m = 9.46×1012 Km5、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简称: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6、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

不管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常见的反射现象: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8、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4像和物左右相反○5像是虚像注意:○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两只大小一样蜡烛的原因: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9、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10、平面镜的作用:①成像;②改变光路。

11、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w w w.xk b 1 . c om1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最大)。

13、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度。

光反射和折射时光路均可逆。

14、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焦点;②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③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