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保密协议的认识

对保密协议的认识

对保密协议的认识

保密协议作为保护交易双方商业秘密的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商业交易之中,可以更好地促成交易当事方之间的交易,最大限度维护双方的权益。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内,保密协议的应用更是交易双方频繁使用的先决条件:没有签订保密协议,任何事情免谈。

交易主体双方不管是否最终能够达成交易,互负的保密义务是双方起码的商业道德,同时也是符合法律诚实信用原则和规范要求的,任何一方不履行保密义务,擅自披露对方的商业机密都是违反我国现行《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都要对对方承担法律责任。

保密协议篇幅一般不大,组成内容也相对固定,翻阅众多的保密协议之后就会发现,保密协议的内容大同小异。保密协议的内容大体如下:

a. 保密范围:大体内容为:设计、样品、模具、原型、技术诀窍、工

艺、方法、技术、公式、算法、科学知识、性能要求、操作规格、

测试结果、财务信息、价格和成本信息、商业计划、市场调研、

市场分析、客户信息、配送信息及其他任何披露方认为的专有或

机密信息等;

b. 除外事项:大体内容为: 1)已为公众所知悉的; 2)接收方独

立开发的; 3)披露方同意披露的

c. 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承诺何人使用所披露的材料;合作结束

或终止后,应披露方要求接收方销毁或退回资料,及其他内容;

d. 保密期限:一般笔者所在公司的保密期限为资料披露后 5 年;

e. 其他事项:包括权利义务转移、协议可分割性、解释法律及管辖法

院 /仲裁机构等内容。

保密协议区分单向保密协议和双向保密协议,顾名思义,单向保密就是合作双方仅一方对另一方负保密义务,另一方不负保密义务;双方保密就是合作双方互负保密义务。对保密协议的使用也当然区分情况而决定使用单向还是双方保密,一般来说,上下级之间如员工与企业之间一般签订单向保密协议即:员工对企业的信息负责保密;或者合作双方的商务地位较高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减轻自己的责任加重对方义务,一般也选择签订单向保密协议。

保密协议的签订时间:一般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保密协议选择在员工离职的时候签订,尤其是技术密集行业,员工离职时,企业会要求与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和保密协议以维护企业的利益;对于企业之间的合同,则一般在初步接触,双方互有合作意向的时候签订保密协议,协议签订后,开始向合作对方披露信息。

保密协议特点:

首先就是其重要性,保密协议一般是作为双方的合作基础而存在,技术密集行业里的惯例一般是,没有签订保密协议,任何合作免谈。也就是说不管双方将来是否能够成功合作,保密协议一般是双方之间签订的第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这是可以理解的,在双方合作之前,彼此互不

了解,为防止自己的商业机密失首,在洽谈前签订保密协议以保护自身利益已成为必要之选。员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签订保密协议也是企业保护自身商业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技术密集行业尤其如此,核心员工或技术型员工的离职往往意味着核心技术的外流;不同于竞业限制协议(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企业一般需要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一般为在岗时工资的50%),签订保密协议不需要向员工支付任何报酬,就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自身的商业机密外流,作为企业来说此为协助竞业限制的有效之选。

签订保密协议的主要作用是对信息的接收方起到心理威慑。在接收方来说,在使用所披露的信息之时就会碍于保密协议的存在而小心使用、谨慎处理;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总会遇到第三合作方基于成本考虑不愿意支付研发费用,而要求直接使用其他合作者的成果,同事在向笔者咨询的时候,笔者会要求同事拒绝其要求,为客户保守秘密。我想这里面交杂者商业道德和保密协议的考虑,但是保密协议中的追责条款所起到的威慑作用应该是首先顾虑的。

保密协议还有助于更好地树立公司的商业形象,在行业中增强竞争优势。保密协议本身就是商业道德和法律中诚信原则的书面化和契约化。签订保密协议本身就有利于对外树立“重合同守信用”的形象,增强在合作伙伴中的信用加分,更容易被合作伙伴列为优质客户而享受优惠。

但是保密协议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保密协议是商业道德的书面化和契约化的特点,导致很多合作者即使签订保密协议,也对其没有丝毫的敬畏;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诚信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处心积虑的去钻各种空挡为自己谋取不义之财。一旦合作

者为自身利益考量选择违约,作为保密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考虑的就是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之时,就会发现保密协议的可追诉性是非常差的,其原因就是取证困难,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取证原则就是“谁主张,谁举证”,作为受害的一方不可能深入到违约方的办公所在地搬走电脑或拿走硬盘或者策反其员工而获得第一手的证明资料,以证明违约方具有违约行为;不仅如此,守约方还需要证明自身所造成的损失,而这对于守约方来说其困难程度并不比证明对方违约披露信息难度小,因为这种情况下的损失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计算。因此保密协议虽然属于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对交易

双方必不可少,但是其缺点也不可忽视,决不能认为签订保密协议后就可高枕无忧的认为双方都会据此合作,自身商业机密该保密的还是要采取措施予以保密,即能少披露就尽量少披露,以给自己带来不利。用笔者的美国律师同事的话说就是:“保密协议是与那些你认为其能够自觉保密的合作者签订的,如果其不能保密则不必签订保密协议,不要与之合作”。

笔者举一亲身经历的案例:笔者所在的公司为零部件生产企业,在汽车产业中算是小规模生产企业,但是所生产的产品行业内也算是比较知名的企业。在跟某内资汽车整车厂(该企业在民营车企中也算

数一数二的了)合作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公司负责为该厂开发一项产品,合作之初双方签订了保密协议、合同文件、技术要求文件之后,我方开始研发工作。由于我方企业为外企具有完善的研发团队和产品工艺、质量控制团队,导致所生产的产品在行业内也算是价格比较高的。对于豪车或者外资整车厂来说,完全不是问题;但是对于该内资车企来说,还是难以接受的;于是其采购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双方合作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透露:一旦我方完成研发之后,该车企会将全部资料交给其另一供应商以大规模生产,仅给我方 30%的供货份额(由于该供应商没有完善的研发、工艺、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团队,导致其生产的同种零部件虽然表面达到技术要求,但是无法保证整车长期的使用要求;也是鉴于先前大批量汽车召回的缘故,整车厂不敢将全部采购订单交由其生产;这 30%的供货份额就是为了确保其整车产品在市场中不出现批量质量问题而做的稀释效应)。对于我方项目和销售人员反馈过来的信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立即终止与其合作;因为我方无法取得有利的证据去起诉对方的违约行为,即使采用录音手段记录其该车企人员的说法,我也没法证明其存在泄密行为,更无法证明我方存在的损失(因为无法确定其采购量,计算损失没有依据)。于是最终公司考虑到违约损失过大没有采纳我的意见,而选择忍气吞声的继续与其合作。

防范出现有保密协议而无保密的情况,除需要上述谨慎披露己方资料外;在合作之前,还需要对保密方的商业信用来进行必要调查,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一贯的商业信用情况,如对方在业内被怀疑有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