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摘要】近年来,财务学上关于要素资本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其中所涉及的最根本概念——生产要素的研究却相对较弱。
笔者认为:生产要素应从生产和要素两个基础概念出发去定义,并将之表述为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笔者以此为基础,提出生产要素构成的八元论,即生产要素应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经营技术、信息、生产时间和结构关系。
【关键词】生产要素;要素构成;要素资本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
最先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学者可能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在1803年就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
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
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给出生产要素的定义。
通常关于生产要素的定义是: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如《辞海》中定义,生产要素是“指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和资金(资本),有时也包括企业家的才能”。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生产要素指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
吴声功认为生产要素是指进入生产过程并最终发挥作用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劳动力、资本、知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
桂昭明认为,生产要素就是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资源等。
但也有一些学者将生产要素定义为进行生产的基本因素。
如张志武指出,所谓生产要素就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
具体来说,生产要素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等等。
马洪则称:“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
其实,理解生产要素这一概念,应从“生产”和“要素”的含义出发。
根据《辞海》的定义,生产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
可见,生产包括各种获得人们需要的事物的过程,如物质财富的生产、精神财富的生产;同时,生产不仅包括财富的制造过程,也包括财富的流通与营销过程。
故此,笔者认为:生产(或称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劳动者群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将自身和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联系和技术手段有机组织起来所进行的社会财富形成和流通的过程。
按照陈炳昭等的观点,要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必要因素”,而因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因素或决定事物的原因或条件”。
这里的因素一词出现循环定义。
而进一步查询有:“要”是指“重大的、主要的”,“素”是指“事物的基本成分”。
综合上述的概念,笔者定义:生产要素是指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每一项生产要素都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缺少了任何一项则生产经营活动就不能有效进行,各项生产要素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
二、生产要素构成的现有观点
(一)生产要素二元论
一般认为,配第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概念,但其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表明,配第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产要素二元论”,即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和劳动。
其后,出生于爱尔兰的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追随了配第的“生产要素二元论”,他也认定“土地是所有财富由以产生的源泉或质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
”
真正持有二元论的较著名的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
庞巴维克否认资本是可以与劳
动和自然并立的独立的第三种生产要素,他在其著作《资本实证论》中写道:“资本本身的起源、存在和以后的作用,也不外乎是生产的真正要素——自然和劳动——连续活动中的一些阶段。
……之所以会发生将资本作为独立生产要素的混乱,就是一般人都公认生产要素和收入类别是对称的,同时,经济学家如果不承认资本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则在解释利息和把它合理化起来时就会感到为难。
这样使许多学者钻入了牛角尖。
宁愿不正视事实而不愿放弃资本是独立生产力的看法,以致也不愿放弃流行的利息理论的受人欢迎的基础。
”
(二)生产要素三元论
前已提到的萨伊可以说是生产要素三元论的创始人,他把土地、劳动和资本归结为生产的三个要素。
在萨伊的生产要素三元论里,劳动创造了工资,资本创造了利息,土地(自然力)创造了地租。
德国旧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同样也是生产要素三元论者,他在谈到财富生产诸要素时也沿用了萨伊的观点,同时,他指出“三要素对生产一般都是必要的。
……但一般在低级的文化阶段,自然的要素占支配地位;到了中等阶段,人类劳动抬头,到了高级的文化阶段,则资本的要素居优势。
”
英国的经济学家西尼尔也主张生产要素三元论,但其观点与萨伊有所不同。
西尼尔认为:“生产的主要手段是劳动和不借助于人力的、由自然予以协助的那些要素。
……虽然人类的劳动和跟人力无关的自然要素是主要的生产力量:但是,要使两者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还得有一个第三生产要素——我们把没有它则其他两者就无能为力的这个第三要素或生产手段叫作节制。
……节制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行为:对于他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个部分,或者是不作非生产的使用,或者是有计划地宁愿从事于其效果在于将来,而不在于眼前的生产。
……资本指的是出于人类努力的结果、用于财富的生产或分配中的一项财富。
”在这样的定义下,资本并不是单纯的生产手段,是所有三种生产手段结合起来的结果。
因此,他用节制一词取代了资本来作为第三种生产要素。
(三)生产要素四元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里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第四篇里专门论述了生产要素,他认为: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
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
劳动是指人类的经济工作——不论是用手的还是用脑的。
资本是指为了生产物质货物和为了获取通常被算作收入一部分的利益而储备的一切设备。
同时,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由于知识和组织的公有和私有区别的日益重要,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
由此可见,马歇尔主张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从资本要素中分离出来,当成第四生产要素。
从这本著作后续章节对组织要素的讨论可以看出,马歇尔所说的组织指的是资本家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后来也有人把“组织”要素视为企业家的经营和管理能力,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术语“企业家才能”。
马歇尔认为,工资、利息和利润分别是劳动、资本和“组织”的均衡价格,而地租则是使用土地的代价。
(四)生产要素六元论
我国学者徐寿波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劳动、生产必须同时具备的六个条件或六个力。
六个条件是指劳动人员、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环境、劳动空间和劳动时间;六个力是指人力、财力、物力、自然力、运力和时力。
其中,人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劳动人员,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人员;财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资产,这里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物力是指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这里主要指原材料、能源等经常性消耗的物资:运力是指完成劳动、生产过程所必需的运输能力,主要解决六个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统一在一起的问题;自然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各种自然界资源和自然条件;时力是指劳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