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下诗歌赏析专题训练

8下诗歌赏析专题训练

诗歌赏析专题训练一、《关雎》1.【理解记忆】(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可分为:_追求、思慕_、迎娶__三个部分。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3)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辗转反侧_。

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采之、友之、芼之、乐之__。

(4)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 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

(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6.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二、《诗经·蒹葭》1、【理解记忆】(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诗中景物发生变化,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2.诗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3.诗的句式特点: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反复咏唱。

4.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4.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5.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三、《式微》1.【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四、《子衿》1.【理解记忆】(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看不见恋人的影子,心里很着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理解记忆】(1)这是一首送别诗,既交代送别地点又虚写前途景物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在这首诗中,歌颂友谊,千古流传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

3.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在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3分)好就好在这首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5.“风烟望五津”的“望”字有何表达效果?“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了。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理解记忆】(1)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出仕建功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这首诗的体裁是__五言律诗_,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_(5)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句子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景象极其壮阔。

3.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2分)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3分)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修辞:夸张,对偶)6.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临渊羡鱼__,现在的意思是:_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7.诗歌借用“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理解记忆】(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2)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贫困落魄的诗句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九、《石壕吏》1、【理解识记】(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3)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人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吏如狼似虎,叫嚣东西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3.《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简要概括。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官吏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理解记忆】(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