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论文题目:循环经济学生姓名赖晶石所在专业经济学所在班级经济1074班评阅教师居占杰职称教授时间2010年12月28日循环经济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在生产活动中,推崇3R(Reduce;Reuse;Recycle)化生产方式,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
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历了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因此循环经济应该成为我国在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线性经济;绿色GNP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倡导的是一种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理论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理论,它改变了经济增长只能靠消耗生态环境资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个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工业社会的线性经济是“资源-产品-废物”,是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垃圾的运动,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而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则是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传统线性经济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
循环经济则要求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效益的理念和实践的体现。
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效益要求组织企业生产层次上的物料和能源的循环,从而达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
注重生态经济效益的企业应该做到: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加强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
循环经济在工业生态系统层面上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废弃物的输出与输入关系,其实质是组织企业共生层次上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循环,生活废弃物的反复利用和再生循环得到重现。
二、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产生于环境保护思想兴起的时代。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
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效法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
直到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仍然是先行者的一种超前性理念,人们并没有积极地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
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思想上和政策上都有所升华。
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认识和政策上的举措。
总地说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之外。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工厂”、“产品生命周期”、“为环境而设计”等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特别是针对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次(单个企业生产层次、多个企业共生层次、社会消费层次)形成了物质闭环型经济的三种关键性思路,使循环经济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了实质性发展。
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简称3R原则)。
减量化或减物质化(Reduce) 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再利用或反复利用( Reuse)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资源化或再生利用(Recycle)是输出端的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把最终物质返回到生产厂再带入新的产品之中。
最理想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
次级资源化是将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原级资源化在形成新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次级资源化可以减少25%左右的原生材料的使用量。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
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所谓循环经济仅仅是把废弃物资源化,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而废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最终处理量的方式之一。
德国在1996年规定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
这表明:首先,要减少源头的污染过程;其次,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最后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式,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目前,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比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以及广东省南海市建立的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和工业生态链建设,实现了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为全国树立了能够体现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示范。
但从总体来讲,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
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
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应该在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作为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正处于一个道德、行为规范更新的重要时期,而法律是国家制定和执行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见效快,法律反应了特定时代对道德的要求,在发展上与道德的取向一致。
只有通过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循环经济从一种经济理论转变为人人都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统计的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
目前,一些国家已采用了新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因此,我国应该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采用绿色GNP代替传统GNP的核算。
绿色GNP由世界银行在80年代提出,它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已逐步成为衡量现代发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核算指标的首选指标。
绿色GNP等于GNP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
这种核算结果可供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参考使用,并作为政绩考核指标,使他们看到传统国民生产总值和绿色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巨大差异,强化其可持续发展观念,促使其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道路。
(三)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在这一意义上,“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
可以认为,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
(四)绿色需求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绿色需求是拉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
对此,可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着手扩大绿色需求。
投资方面,可通过积极的绿色财政政策的实施,加大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实施循环经济运作的企业给以财政补贴、减免税收、贷款担保与贴息等优惠政策;还可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上市进行直接融资,引导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生产的生态化。
消费方面,可通过传媒的作用,加大绿色消费教育力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大力开展绿色消费信贷,金融支持绿色消费。
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
(五)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因此在开展循环经济建设中,循环回收利用的实施应是一个切入点。
可以通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循环利用机制,一则取得经验、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制度积累,二则强化公众参与,推动绿色消费。
(六)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领域应率先实施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下的工业体系在实践上述3R原则时,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由此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整体社会循环,完成循环经济的物质闭环运动。
在这三个层次中,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
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在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因此,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园区才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
我国应在各地开展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此项工作。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可设立相应的机构,统管全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各级政府也应设立诸如此类的机构组织,指导与协调地方生态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 ] 赵民《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 ] 城市规划汇刊,2000,(1)[2 ] 诸大成《循环型经济之生产背景》[N] 科学时报,2001,2,(12)[3 ] 费罗洛夫《人的需要》[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 ] 李良园《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研究》[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5 ] 林国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6 ] 陈玉祥《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管理》[J] 管理科学学报,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