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努力学习的故事(20篇)

努力学习的故事(20篇)

努力学习的故事(20篇)努力学习的故事第1篇: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2篇:杨时:程门立雪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

程颢死后,又在赴任浏阳县令的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以求在学问上更进一步。

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产生不一样看法,为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教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教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3篇:李贺:呕心沥血李贺,唐朝著名诗人,人称“诗鬼”。

他自幼聪慧,七岁能写诗文,十余岁便名扬文坛。

相传李贺写诗不先立题,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

每次出门,他总是骑着一匹瘦马,肩背一个布锦囊,后面跟着一个小童仆。

他边行边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所带笔砚,在立刻写成诗条,投入锦囊。

有时满载而归,囊中鼓鼓的;有时终日穷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知子莫若母,李贺的母亲明白儿子创勤奋,更了解儿子身体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一天晚上,李贺回了家,他母亲就让侍女接过布锦囊,倒出李贺所记的诗条,一看,写的真不少。

母亲又是高兴又是心疼,说:“这孩子,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李贺立在一旁,并不说话。

饭后,他从侍女那里取回诗条,研好墨,铺好纸,把白天所记的诗句连缀成篇,然后存到别的袋子里,除非喝得大醉或有其他重要的事,他通常都是这样。

由于诗太刻苦,损坏了健康,李贺只活了27岁便去世了。

但他短暂的一生,却给后世留下二百四十余首诗歌,其中有许多世代相传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等等。

“沥血”一词出自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既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之后,人们便把“呕心”和“沥血”合在一齐,表达费尽心思、用尽心血的意思。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4篇: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着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此刻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

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

父亲早逝,所以张衡家里很贫穷。

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

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并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

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

于是张衡根据诗的资料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

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

之后,他最终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5篇:欧阳修:画荻教子欧阳修,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4岁那年,父亲调任泰州判官,不久便去世了。

父亲生前为官清廉,喜欢交结朋友,乐于接济穷人,死后家里没有留下任何财物,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

转眼间,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其他同龄孩子都进书馆读书去了,可母亲郑氏却没钱送欧阳修读书,心里十分着急。

怎样办呢?郑氏十分清楚,连纸张笔墨都买不起,私塾先生就更加请不起了,所以还是决定自我来教儿子读书写字。

没有课本,郑氏就把自我学过的诗文逐一回忆起来,教儿子读,教儿子背。

就在郑氏为没有笔墨纸砚发愁时,有一天,她在河边洗衣服,飕飕的霜风吹得沙滩上的芦苇七零八落,被折断的芦苇杆把一片平整的沙地划得沟沟壑壑,似字非字,这给郑氏启发很大,她灵机一动,用衣蔸从河滩上捞取了些许细沙,又折来几根芦苇杆,回家后,她把细沙装进一个大盘里抹平,就用沙盘当纸,用芦杆代笔,手把手地开始教儿子写字习文。

欧阳修就这样在沙盘上跟着母亲一笔一画地学,反反复复地练,每字每句都要一丝不苟地读熟写好才肯罢休。

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欧阳修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专心读书,终成“一代文宗”,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经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和谱牒学家。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6篇:范仲淹苦读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明白了自我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以往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之后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我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7篇:苏秦、孙敬: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一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我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异常的办法。

他找到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个著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8篇: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我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之后,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最终被他抄录到手。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9篇: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研究。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忙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10篇: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一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我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异常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11篇: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样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必须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之后他成了着名的大思想家。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12篇: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走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我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管宁其后最终事业有成!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最终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13篇: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也买不起书。

怎样办?只好借书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期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由于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仅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于是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仅有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样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先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经过这样刻苦地学习,匡衡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努力学习的故事第14篇:车胤、孙康: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供给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剩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格外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齐,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