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明远教学区空间组织调研解析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明远教学区空间组织调研解析
即相邻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主 要由建筑、绿化、小品围合而成, 是学生们交往、游憩使用的空间。 此种空间也分布于明远教学区内。 如明远湖边的平台、廊道等。
三、空间的类型
3.3 共有空间
修远湖 是长安大学渭水校区面积 最大的水体,水上有一排圆形汀 步,水岸都以铺装和休憩的石凳 为主。静水上设单线群喷喷泉。 西北角有一条人造石溪自高向低 流入湖中,隐射水之起源。相比 明远湖,修远湖边提供更多的驻 留与活动空间。
点状小品:路边及草坪中的石块、石凳、果皮箱、路
灯、水准点标志等,具有功能及活动的支撑,具有人 性尺度,信息标识和息,是一种功能
支撑,同时造型融于环境,作为水岸的点缀与装饰。
面状小品:成片或连续布置的小品如地面铺装、台阶,
修远湖边的石溪。
石凳
石块与台阶
石溪
路灯
绿化形式五:各高度植物组合 高度在200厘米以上,灌木乔木多种组合,视线 完全被阻挡,此时绿化形成全封闭式的空间。
三、空间的类型
三、空间的类型
3.1 附属于建筑物的外部空间
此类型的空间主要分布于明远教学区 内,主要是教学楼中庭、内院等过度 空间,及入口处等建筑残余空间。
三、空间的类型
3.2 地段性半公共空间
修远湖
明远湖
二、空间物质基础
2.5 道路
调研范围内的主要交通性道路有东面的明远路,西面的含英路,南面的金石 路,北边的修远大道以及地块中的一条含章路。此外还有颇具景观性的绿化 间的铺路等。层次分明,快慢分离,它们满足人流(或大路上车流)的通过, 强化艺术效果,保证绿化的连续,宜行,宜憩。
含章路
二、空间物质基础
明远教学区空间组织调研
——城市设计概论
班级:12级规划一班 学号:201241020114 姓名:王然
思路构架
空间 组织
空间 物质 基础
空间 的类 型
空间组 织特点 与方法
空间体 系的建
构
空间 意象
一、选址概况
一、选址概况:
调研范围位于长安大学 渭水校区内,东为明远 路,西为含英路,南为 金石路,北为修远大道。 地块中有一条南北向的 含章路通过,划分为明 远教学区与修远湖两部 分。
2.2构筑物、
构筑物就是不具备、不包含或不提供人类居住功能的人 工建造物。 明远湖上的走廊,是具有道路功能及景观性的构筑物。 它营造空间,虚实结合,表现一种线性艺术。 修远湖上的汀步,同为兼具道路功能及景观性的构筑物。 此外造型独特有趣,形成自身艺术。
二、空间物质基础
2.3 小品
小品分为点状小品、线状小品及面状小品, 作用有:功能支撑、活动支撑、人性尺度、 信息标识、主题点睛、文化意味和审美畅神。“石志碑存高远”
修远湖
明远教学区
二、空间物质基础
二、空间物质基础
2.1建筑物
建筑物是环境中的实体,它可以限定空间、营 造空间、创造空间气氛、功能的保障以及艺术表现 等。
调研区域的建筑物主要为明 远教学区的五座教学楼,建 筑以如图1的形式围合出一 个院落空间,院落中心是以 明远湖为主及多种形式的绿 化。
图1
二、空间物质基础
二、空间物质基础
绿化形式一:草坪 绿化高度为15厘米以下,空间感极弱,仅作为绿 化的基面和衬景。视线开阔没有阻挡,无围合, 但是明确的将软质绿化与硬质铺地区别开来。
绿化形式二:耐阴地被植物 高度为15~30厘米之间,空间感较弱,但却呈现 出一定的分界线。视线较为通畅,无围合式绿化。 较草坪厚重、绿化感强。
四、空间组织特点与方法
4.3 场所论:
特征:占有性、非空间性、随机性 具体要求:指认、认同、群聚、归宿、交往、满足 连续性、独特性、层次性、领域性
四、空间组织特点与方法
四、空间组织特点与方法
4.1 空间组织特点
开合。建筑、构筑物或绿化,没有完全包围,而是有开有合, 虚实相间,使得环境可以有围合感又有通透性。
明远D座教学楼的走廊式的中庭,较好的将校园主入口与明远湖建立起 了空间联系。建筑虚实结合烘托了气氛,也使景观不再隔离。 明远C座教学楼,有一段连廊,建筑有虚有实,营造空间气氛,并使内 院与外部的景观彼此渗透,增加趣味庭院围而不死。
水准点
二、空间物质基础
2.4 水体
水体的形式一般有静水、流水、落水和喷水。我国传统理水特点 为生态、功利、象征。水体具有观赏性、象征性、哲理性、文化 性、综合性、自然性。合理利用水体可以有效提升环境质量。
明远湖和修远湖都为静水结合喷水的 形式。静水水面给人以平静感,可以 放大空间。而喷水主要为水面上的单 线群喷,活跃了水面及空间气氛。
绿化形式三:绿篱 绿篱的高度一般为45~60厘米,视线通透但是行 走路线不可穿越,并且通过不同颜色和造型的组 合,呈现丰富多彩的平面图案。功能上这种绿篱 起到了空间引导的作用。
二、空间物质基础
绿化形式四:矮灌木 高度一般为90厘米左右,形成了空间的下部围合。 上部视线通透,但无法穿越。
绿化形式五:高灌木或矮乔木 高度为150~180厘米,植物为高灌木时,下部围 合,视线不容易透过,步行更无法穿越。矮乔木 时,空间上部围合,平视时上方视线被阻挡。空 间形成半封闭状态。
明远D座西北角
明远C座连廊
四、空间组织特点与方法
4.2 构图理论:
4.2.1 对比法则——图底关系论
明远教学区的图底关系只要存在于建筑和地块之间,以及绿 化与地块之间。地块为底,五座教学楼布于其上,在平面上 形成四方围合之态。如图所示。
四、空间组织特点与方法
4.2.2 对比法则——实体虚化
建筑实体上的玻璃,将厚实的建筑分割的有实 有虚,使紧密围合的感觉减弱,形成了虚实对 比。 其次,教学楼上的连廊,虚空间的连续不仅增 加了景观渗透性,也形成了建筑本身的对比。
2.6 绿化、植物
植物可以使生态平衡,减少污染,美化景观,彰显特色, 组织空间。设计原则为:考虑地域和功能的适地性,考虑 四季搭配的全面性,具有属性和空间的场所性,以及丰富 优美的多样性。
绿化遍布调研区域,植物种 类繁多,造型多样。一般植 物组织空间时,由于高度不 同遮挡视线不同,会产生四 种围合方式:仿室内空间的 围上不围下,上部视线通透 的围下不围上,私密要求高 的上下全围合,以及空间感 极弱的上下全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