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编制:供应链融资部风险防控中心目录1、目的 (4)2、适用范围 (4)3、职责 (4)4 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概念 (4)5 风险分类 (5)5.1.1 固定合同样本产生的风险 (5)5.1.1风险内容 (5)5.1.2 合同内容不完整产生的风险 (5)5.1.2.3 业务开发人员对各方需求掌握不全面产生的风险 (6)5.1.3 合同和法律风险的综合控制措施 (6)5.2 项目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6)5.2.1 无回执或台帐不完善产生的风险 (6)5.2.2 没有确定计量方法、验收标准和期初盘点记录产生的风险 (6)5.2.3 押品合法性风险 (7)5.2.4 押品监管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7)5.2.5 押品出库、换货没有按照银行指令产生的风险 (8)5.2.6 缺乏分析报表数据能力和关注押品市场价格变动产生的风险 (8)5.2.7 单据缺失产生的风险 (8)5.2.8 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不健全产生的风险 (9)5.2.9 选择押品品种不慎重产生的风险 (9)5.2.10 业务管理风险 (9)5.2.11 强行出库风险 (9)5.3 资源选择评价风险 (9)5.3.1 出质人道德风险 (9)5.3.2 出质人资质评价风险: (10)5.3.3 银行要求承担责任过多产生的风险 (10)5.3.4 监管场所硬件设施带来的风险: (10)5.3.5 地区环境风险 (11)5.3.6监管场所管理水平风险 (11)5.3.7 监管员招聘、培训、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产生的风险 (12)6 划定风险标准 (12)6.1 押品风险等级 (12)6.2 出质人风险 (13)6.3 操作风险 (13)6.4 管理风险 (14)7 风险防范 (14)8、相关附件 (15)1、目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此业务涉及多方当事人,法律关系复杂,运营环节多,本着安全第一、效益第二,防范风险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在规范中发展。
为了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并且确定具体项目的风险等级和风险点,以提出控制措施,确保该业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分中心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防控管理。
3、职责3.1 供应链融资部风险防控管理中心负责《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的制定和修改,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3.2 供应链融资部运营管理中心供应链融资部运营管理中心对各分中心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进行控制。
3.3 各分中心职责供应链融资部各分中心根据本办法的要求,严格评估、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各环节的风险。
3.4 风险控制实行二级风险控制体系,公司通过制定标准的三方协议(包括总对总协议)和配套监管流程控制法律风险,各分中心配合;各分中心以控制运营风险为主,公司检查监督;各分中心经理为某一具体供应链融资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分中心主管、监管员跟踪每一个风险环节,控制各自工作范围内的业务风险,向主管领导反馈风险控制情况。
4 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概念4.1. 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是指供应链融资业务对合同签订、项目运营、相关资源使用及押品市场价格波动等方面的风险种类进行描述,同时提出对每一种类风险的控制办法,从而达到在每一个项目运作环节中预防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4.2 具体项目风险等级的大小和风险点的控制:具体项目风险等级设定为五级,分别为:一级(高风险)、二级(较高风险)、三级(一般风险)、四级(较低风险)、五级(低风险)。
以最高一级风险作为该项目的综合风险。
通过对高风险点的分析,采取相应的监管流程和措施手段控制其风险。
5 风险分类5.1.1 固定合同样本产生的风险5.1.1.1 风险内容a)合同签订的风险来源于质权人合同的固定样本不允许修改;b)质押监管协议中有违背法律的事项或不受法律保护的事项;c)在合同中约定了对监管方不利的事项,如对押品价值负责,对押品所有权的真实性负责等;d)合同关于监管方权利义务的约定不明确或不完整,无法实施;上述事实为目前的行业现状,监管方通常为了不失去客户,只能被动接受。
5.1.1.2 控制措施a)学会审合同、谈合同、修改合同,可以通过签订补充合同的方式保证我方权益和合同的可操作性,在避免风险的前提下满足质权人的需求;b)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我方作为监管方从本质上说是独立于出质人、质权人之外的第三方中介人,承担的是押品的监管和保管责任,不应当参与当事人之间任何一方的法律责任,尤其不应对货物价格及押品权属的真实性负责;c)建立业务、合同审核制度,非标准合同上报审批。
5.1.2.合同内容不完整产生的风险5.1.2.1 风险内容a)在合同中没有约定合同有效期,使我方无法根据风险情况确定监管期限,只能被动的根据银行的需求无期限监管,当我方发现风险时也无法撤出;b)在合同中没有约定操作模式(控货方式),或者约定静态模式动态操作,结果造成押品置换未经过银行认可,我方将承担押品置换时产生的损失;c)在合同中没有约定监管费标准和支付期限,使银行无法掌握监管方的权力如何兑现,从而约束出质人;d)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押品品种范围或详见押品清单内容,导致等值货物换货范围无限放大,当置换押品的品种市场价格波动大或我方不熟悉时,从而增加监管难度和管理风险;e)合同中约定了我方没有能力承担的责任如:(对押品品质的签订);f)合同中指定的具有签发合同附件凭证的相关人员变更没有书面通知。
5.1.2.2 控制措施a)在合同中约定合同有效期、操作模式(控货方式)、监管费标准和支付期限、押品品种范围或详见押品清单内容;b)不承诺我方没能力承担的责任;c)作为合同附件,预留质权人签发凭证的人员的签章,签发凭证人员变更要求质权人以公函形式通知我方,确保我方的权力和避免风险。
5.1.2.3 业务开发人员对各方需求掌握不全面产生的风险5.1.2.3.1 风险内容:业务开发人员对出质人的需求(如:生产企业生产流程、原料领用规律和每天消耗用量)和质权人的出质、解除质押需求掌握不全面,所以签订的合同没有可操作性,造成我方违规操作。
5.1.2.3.2 控制措施:业务开发人员认真全面掌握出质人的需求和质权人出质、解除质押和控货需求,根据业务操作流程制订相应合同,注重合同的可行性、操作性、完备性,达到合同的要求和操作一致。
5.1.3 合同和法律风险的综合控制措施:由公司与相关银行签定总对总协议,并制定标准的协议文本及其配套使用监管流程,(经公司批准的非标准文本视同标准文本),由各分中心按授权操作,从而达到控制法律风险的目的。
5.2 项目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5.2.1 无回执或台帐不完善产生的风险5.2.1.1 风险内容:a)交接给银行、出质人的合同、押品清单、解除押品通知书回执等相关记录没有签字确认,银行签字后合同没有及时收回,业务运作无章可循,一旦涉及法律,我方没有证据;b)交给监管员的押品清单、解除押品通知书没有签字确认,没有书面通知监管人员控货数量,给另有图谋的监管员与出质人可乘之机――监管货值低于最低控货值时仍然发货,产生我方没有通知监管员的书面记录风险;5.2.1.2 控制措施:做好交接给银行、出质人和监管人员所有资料的台帐,以明确各方的责任。
5.2.2 没有确定计量方法、验收标准和期初盘点记录产生的风险5.2.2.1 风险内容a)在监管的押品中,有计件换算品种(汽车、钢坯、型材、卷板、有色金属等),有罐装测量换算品种(粮食、油品、液体、化工),还有露天打方散货(铁矿砂、煤炭、焦炭、氧化铝等),在合同签订后没有明确计量方法、验收标准和留存期初接管时的盘点记录,造成我方无法验证控货的实物数量(重量)和标准。
b) 由于验收约定不明导致押品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标准,或者在仓储保管过程中发生押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押品的实际价值不能达到押品的账面价值而发生的损失和风险。
5.2.2.2 控制措施a)合同签订后,与银行商议押品的验收标准,按照确认的验收标准通知监管员盘点实物的计量方法,期初盘点记录与押品清单一同保存在供应链融资部。
b) 对于很难准确判定重量的押品,如铁矿砂、铜精粉、铝粉等,我方可以在正常盘点的基础上打折和要求出质人提供反担保来降低我方的风险。
5.2.3 押品合法性风险5.2.3.1 风险内容:只有出质人合法占有的货物才能够出质,由于押品的合法性存在问题,导致质权人在行使质权时发生问题,不能有效对抗第三人,从而导致质权人的债权不能履行而发生的风险。
我方协助银行确认货权过程中,承担着审查押品合法占有的责任,如果辨别货权证明失误,就会产生风险。
5.2.3.2 控制措施a)这个风险一般在监管协议中约定由出质人承担,质权人有责任对押品所有权进行确认,供应链融资部要求各分中心、监管点不承担押品合法性检验的责任。
b)如质权人要求监管方协助进行押品合法性检验,应在协议中明确双方的责任,质权人应提供合法性检验的方法,监管方按照质权人的要求进行。
我们应该全面审核的押品的真实性、合法性,同时评价出质人的资信,由出质人提供合法的货权证明、质量证明和《承诺书》或者在发票上加盖货物质押印章,出质人应出具下列文件资料:铁路运达的货物:铁路运单、购货合同、购货发票(或货权证明)、货物的材质证明、货物检验报告、入库验收单以及银行需要的其它资料。
汽车运达的货物:汽车运单、购货合同、购货发票(或货权证明)、货物的材质证明、货物检验报告、入库验收单以及银行需要的其它资料。
进口货物:购货合同、信用证、船运单、进口货物完税证明、进口货物商检证明以及银行所需要的其它资料。
质权人要求提交的其他资料。
5.2.4 押品监管过程中产生的风险5.2.4.1 风险内容a)主要产生于采取不正确的保管方式,造成押品的毁损;b)未尽监管货物状况责任,押品变质及损坏未及时通知存货人;c)动态监管过程中换货出质人以次充好;d)遇有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造成货物损坏,押品被盗抢等。
e)缺乏相关押品的保管经验5.2.4.2 控制措施a)严格执行仓储协议和货物仓储保管规则,其保管条件不得低于出质人明确说明的要求、有关押品包装提示的保管要求、国家标准要求以及行业标准要求;b)输出监管应与实际保管人签订《仓储保管协议》,明确责任、义务;c)当押品外观质量、数量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银行;d)换货时要求出质人提供品质证明;e)与相关部门保持联系,确保特殊时期能够控货;f)相关押品要求出质人投保。
g)对没有保管经验的押品品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后再开展业务。
5.2.5 押品出库、换货没有按照银行指令产生的风险5.2.5.1 风险内容:在生产企业监管,露天存放的押品,没有独立封闭的监管区,有时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不停产,没有经过银行许可,用成品置换原料,造成银行确认的押品发生置换,我方不仅承担置换押品产生的损失,而且在银行界中产生不良影响――我们不具备控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