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时空却具有无限性。
面对人自身的渺小,人就需要超越,即超越人自身的有限已达到无限。
但在超越的寻求上思路就不同了。
中国文化是重视向内超越,儒释道三家都是这个倾向。
而西方文化是重视向外超越,所以不断地求知识以达到无限或接近无限,以期征服自然支配自然,也就是不断地向外求,执着心很强。
西方在宗教上崇拜上帝或真主,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仆人,永远成不了上帝。
而中国文化包括印度佛教都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佛性或良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或佛,也就是说每个都可以成为上帝,从而达到和佛上帝圣人一样的不朽。
从而超越了人自身的有限达到无限,真所谓,朝问道夕死可也。
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得道了,超越了自身的有限,生死已经不重要了。
总而言之,西方文化的倾向是征服世界,东方文化是征服自己。
西方文化更适合塑造英雄,东方文化更适合造就圣人。
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征服自己。
英雄未必能成为圣人,但圣人却可以做成英雄。
一个能征服自己的人还征服不了世界吗?只要他愿意。
按康德的说法,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本体世界是物自体,一个是现象界。
康德认为对于那物自体的本体世界我们无法真正感知。
而中国的文化却认为可以,即以直觉的方式直接和本体世界打成一片,即达到天人合一的所谓天地境界。
东西方文化在求真方面的差异就是:一个直指本体,一个在现象界上作文章以期更大程度地接近本体。
各有所长,但我觉得中国文化只要能够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是完全可以大放彩,大大超越西方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化的古代含义主要是指文治教化;近代学术史上指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发展所
积累的人为成果的综合体;19世纪后半叶,文化人类学兴起,西方学者对文化定义有160余种。
世界文化影响最大的三种范型(或称三大系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炎黄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
炎黄文化主要是以道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哲学型文化,印度文化是以信仰
为本位的宗教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炎黄文化)的总体特质与哲学、宗教文化不同,是倾向于内向发展的、充满入世精神
的文化。
它力求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身心(即灵与肉)等的关系自然地调和起来,达到某种平
衡,以适应外界状态,一种理想状态。
故儒家强调“和为贵,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道家讲“天人
合一”,“顺应自然,与物委化”,《周易》讲“阴阳交感,相反相成”。
这种调和思想表现的心理定势与康德
的二律背反,达尔文的生存竞争,黑格尔强调的否定之否定等不同。
西方文化是外向型的,炎黄文化以内
外、身心的协调为价值取向,以人伦本位为结构体制,以求和合作为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广而久远的。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涵着中国文化特定内涵。
诸如祖宗们处理人与人间的矛盾冲突的思维方式是:“冤家易解不易结”,“和为贵”,就不像西方人那样愿
意接受“角斗”的解决办法;在家庭结构上,西方也就少了中国那么众多的“四世同堂”;建筑上,中国可
谓宝塔林立,但就不易产生中国的“比萨斜塔”;在伦理型文化氛围中,中国的心理学家就不可能像弗洛伊
德那样去创立和诠释“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