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实践方法
【摘要】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养成创造性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课堂的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体制管理、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等方面探索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提高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对高校育人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效果
高校教育从狭义上可以分为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第二课堂的理念虽然在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被广泛使用,但学术界对其尚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
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第二课堂的内容包括:政治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有酬性的活动活动等等。
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行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灵活整合了社会和高校的空间和资源,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完善了高校人才培养系统。
一、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第一课堂教育以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共性、大众通识教育为重点,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
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创
新和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堂中第一课堂无法代替的价值正日益凸显,我们已经不能把它仅仅视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与依托。
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特色与积累的生动呈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课堂可以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培养学生在某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并能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配合第一课堂,形成最佳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求,活跃学生精神世界中的积极因素,实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2.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课堂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具体来说,第二课堂的开展时间和形式较为灵活,能不拘泥于形式将各种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
同时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与创造、实践与探索、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利于提高大学教育的时效性
第二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既增强了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也使学校育人工作能够与
时俱进。
开展具备时代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自豪感。
4.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取得成绩后会产生较强的自我肯定意识。
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这一平台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在获得锻炼的同时也会得到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训练,这些将对学生的后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第二课堂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第二课堂具备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优势,是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大力推行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现阶段各高校对第二课堂的管理主要通过制定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培养方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等方式实现。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和育人功能的发挥效果却不容乐观。
现今高校第二课堂的组织工作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
当下部分高校对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定位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营造活泼的校园气氛上。
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协调以及教学资源分配方面仍有矛盾和冲突,导致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在部分高校的育人体系中,第二课堂的“边缘化”现象严重,在经费的投入、人员的配
备、设施的完善、政策的制定方面都处于被动的境地。
就目前来看,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工队伍是第二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组织者和
监督者。
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指导能力相对薄弱,即使有部分专业教师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也仅限于对学生科技与创新课题等方面的指导,多是临时性的参与行为。
此外,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管理欠规范,没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探索研究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相适应的、可操性强的第二课堂良性运行机制成为高校有效提高育人成果的
研究课题之一。
三、全方位提高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第二课堂教育具有活动目标导向性强、活动内容广泛、组织机制灵活、专业界限模糊、活动时空开放、活动效益综合性强等特点。
健康有序的第二课堂活动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和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养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鉴于第二课堂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第二课堂育人模式的调整与探索。
1.构建完整体系,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第二课堂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应该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系,构建完整的学生培养体系,以实现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深厚人文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着力组织相关学术
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提高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效。
2.创新形式,提高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一般来说,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校园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知识竞赛、素质拓展等。
社会实践除了假期社会实践、日常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就业见习,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为目的,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学生提供展现和锻炼自我的平台。
科技创新竞赛则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整合资源,加大对第二课堂指导与投入
面对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指导、影响力低、缺乏实效的现状,校方必须加大对第二课堂的投入,具体包括教学资源的投入和经费投入。
学校应把第二课堂提高到与第一课堂并重的地位,与第一课堂一样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在教学资源方面,学校要考虑第二课堂开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硬件和师资投入方面给予保障。
4.以学生为本,科学设计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一方面要与学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另一方面其设计也要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变性需求。
第二课堂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应做到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改正以往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做法。
第二课堂的组织要具备灵活机动,易于被广大学生接受,
与学生的成才发展需求相符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形式。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5. 加强管理,确保第二课堂良性运行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存在自愿性、自选性等自主性特征,而这样的特征又是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特点。
如何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并使不同的受众都参与进来并从中获益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时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要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在组织、实施、落实、管理、考核等方面建立可行的制度化考核体系。
减少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客观化评定标准,变无形指导为有形控制,真正做到“常规活动制度化、离散活动系列化、传统活动创新化、大型活动主题化”。
四、结语
依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之一。
第二课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高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广泛参与,多方协调,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不断完善其育人功能,进一步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个体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2]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与
职业(理论版) ,2008,(23).
[3]刘建佳.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
刊,2007(1).
[4]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j] .法制与社会,04-05
[5]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
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3).
[6]沈雪.浅析第二课堂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j].职业
圈,2007(1).
[7]刘辉,黄依群.关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j].文教资
料,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