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式茶文化

粤式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然而由于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区的茶文化经过时间的推移也会有不一样的发展,北方的茶文化则显得比较粗犷,南方的则比较注重细节,然而南方的广州人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饮茶之风甚盛。

在民国建立以前,广州提供饮茶的饮食场所有茶寮、茶馆、
茶居和茶楼四种。

其中,茶寮是普通劳苦大众饮茶和休息的场所,环境设施极其简陋,通常店面仅是一个搭建在路边的竹木棚子,有的茶寮另有主业,兼营茶水。

因当时在茶寮喝一盅茶只需一厘钱(72厘=1银毫),因此茶寮被
称为“一厘馆”。

茶馆是由某些经营出色的“一厘馆”升级而来,这是广州最初的带有专业性质的茶馆。

这些茶馆通常设立在码头、鱼栏、果栏、肉市场等劳苦大众集中地带附近,专门针对劳苦大众提供快餐式的饮食和向他们提供与同行交流沟通的场所。

因到茶馆饮茶的客人,只需花费二厘钱(一盅劣茶,两件粗制点心,称为“一盅两件”),基本上就能填饱肚子,所
以这类广式茶馆又称为“二厘馆”。

茶居偏向中层人士,追求文雅舒适,茶水较好、糕点较精致,服务价格却并不高昂得难以支付,是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提供饮茶服务的场所。

由于在民国建立前,广州经济整体呈现是向下滑落趋势,因此这时候的茶居并不流行。

茶楼是提供奢靡宴饮的场所,消费高昂,主要服务对象是无需计较服务价格的各级满清官僚,宴饮的时间从早到晚,并不中断。

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后。

以满清官僚为主要消费者的旧式茶楼宴
饮业因丧失了消费来源而迅速没落。

民国建立后,作为革命之都的广州,此地民风日益趋向纯朴和保守。

茶居和“二厘茶馆”因其价廉、物美、实用并且节省时间而快速兴盛,两者间且取长补短,很快合流为一体,并迫使旧式茶楼、酒家的服务习惯也向它们看齐,在民初十余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今日所见的粤式茶楼。

而这个新兴粤式饮茶文化也在这时候彻底取代了满清时期的奢靡
饮宴,并成为新的广府民俗文化。

然而茶在每个地方的叫法也不尽相同。

在广州,饮茶,雅称品茗,是一种源自中国广州的粤式饮食,而后在广东乃至世界各地传播,成为广东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香港,饮茶一开始是叫做“上茶楼”或者“上酒楼”,后来就叫了“去饮茶”,慢慢“饮茶”就变成了上茶楼喝茶吃点心的代名词。

饮茶主要包括了喝茶和吃点心,而点心中数虾饺和叉烧包在早期较为广受欢迎,故此粤语内形容饮茶为“一盅两件”(一盅茶+两件点心),而且在某些语境下它还表示“最低消费”的意思。

饮茶在香港及广东一带非常流行,近年更流传到中国其他省份及世界各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粤菜之一。

在外国,饮茶差不多是点心的同义词。

饮茶的茶楼在欧美被称为“Dim Sum House”(中译:点心屋)。

澳纽索性把饮茶的地方同样称呼为“饮茶”,而日常交谈亦会说“Let's go to Yum Cha”(中译:我们去饮茶吧)。

/Html/?492.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