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阈限,又称感觉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核心概念。
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1)极限法的特点。
极限法认为人对阈限一下一无所知,但是阈下知觉的存在表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此其已被淘汰,或采取其变式阶梯法。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2)绝对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寻找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当被试回答说不清时即?时,意义与之前的判断相反。
阈限计算:转折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阈限,绝对阈限就是系列所有阈限的平均值。
(3)差别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又称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顺序排列。
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
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三类反应,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录“-”;表示怀疑可记作“?”。
阈限计算: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平均上下限的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理论上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
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恒定刺激法的特点①所使用的刺激恒定不变,适合不能逐渐调整的刺激②刺激随即呈现,机会均等,因此能避免学习误差和期望误差③统计时此种方法要求出引起反应的总体次数,而不是某种平均值④实验前要预备实验选定的刺激范围并准备好刺激呈现的随即顺序表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1)平均差误法的特点①需要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能更好地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②只能对可以连续变化的刺激进行测量(2)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Ⅰ绝对阈限。
平均差误法求绝对阈限时,只要设想标准刺激的强度为零来调节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的大小变化到刚刚觉察不到或觉察到,然后平均比较刺激每次的值即可。
Ⅱ差别阈限。
实验过程: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
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有两种:①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②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这里的主观相等点等于各个比较刺激的平均值(3)误差的控制。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刺激的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剂的次数也应各占一半。
刺激的呈现应当最好采用拉丁方设计平衡各种误差。
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 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 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 S感觉量 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 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2)数值估计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
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主试呈现的刺激,有时只呈现”噪音”刺激(N);有时信号刺激和噪音刺激同时呈现(SN)。
让被试对信号刺激做出反应,被试每次都要判断所接受到的:(1)仅仅是噪音背景;(2)在噪音背景上叠加了信号。
在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SN)分布(即信号分布)和噪音(N)分布。
7.信号&噪音信号——刺激噪音——信号所伴随的背景8.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1.辨别力指标d’—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2.判断标准—反应偏向的度量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对于已经形成分布印象的信号,如果我们将击中率作为虚报率的函数,当决策过程标准由保守向大胆方向移动时,我们将得到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在一条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中(简称ROC曲线),不同的点代表不同赏罚值激励出的不同判定标准,而每个点的斜率就是β,判别力指数d':即观察者的敏感性,也是信号和噪音分布之间的距离,对应感觉过程,ROC曲线与对角线间的最大距离d' = (MSN -MN)/σN= ZSN-ZN(M是信号分布的平均数)①似然比β判断标准β: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管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ROC曲线上点的切线斜率β = OSN /ON(O是正态表中的纵坐标值)②报告标准C判断标准Cx:表示判断标准的另一种方法,其实际表示判断标准截点处的刺激的物理强度,也就是感觉阈限CX = IS– (IS-IN)/ d' × ZS信号检测论的应用(1)有无法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也较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3)迫选法被试进行判断之前,信号和噪音都呈现数次,让被试再对它们进行判断。
一般多用二项迫选法,即呈现一次噪音一次信号。
第六章注意1.过滤器理论(早、中、晚)1.单通道模型—早期选择模型(双耳分听实验)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注意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2.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追随耳实验)重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3.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注意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2.资源限制理论—卡内曼提出。
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3.特征整合理论—特雷斯曼提出。
其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①前注意加工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同时加工)②特征整合阶段(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是系列加工)4.任务定义注意:定义:因为注意的概念是以任务定义的,如果被试正确的执行了任务那么不论正确执行任务需要哪种内部机制,被试都被认为注意了某一刺激而非其他刺激,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和刺激维度的反应。
常用于关心注意的结果而非注意本身的实验中。
关键问题;避免任务定义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避免维度任务定义注意于维度值任务定义注意的混淆,4.注意的研究方法1.提示范式2.搜索范式3.过滤范式4.双任务范式5.电生理学研究方法,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5.事件相关电位(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应用于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不随意注意的研究,有关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
6.警戒(加工定向注意)是持续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第七章知觉1.直接知觉&间接知觉的研究历史1.直接知觉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最具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①其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不过格式塔心理学并未明确指出完形是属于经验上的完形还是刺激本身的完形,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并不能算是纯粹的直接知觉论。
②吉布森指出完形应是刺激的完形,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觉的刺激物说。
视崖实验2.间接知觉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
①19世纪中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知觉经验论。
②一个多世纪后,布鲁纳发展了这一知觉经验论,被称为假设检验说。
2.不可能图形。
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3.知觉恒常性1.大小2.颜色3.形状——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在视网膜上的影像不同,但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
4.暗适应&明适应&视敏度。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一分钟就能适应。
视敏度—只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闪光融合频率:时间上的视敏度,物理上闪烁的光在主观上引起的感觉介于闪烁与稳定之间时的频率融合后产生的感觉连续光的亮度等于正相和负相的亮度诚意所占比例后相加。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①相的强度——光线越强,融合越困难②相的差异——相越接近,融合越容易③刺激面积——刺激面积小,容易融合④网膜部位——眼睛周缘部位比中心区域更容易察觉闪烁5.临界闪烁频率(CFF)。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视错觉:①运动错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刺激物本身没有活动,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②线条错觉(如缪勒—莱尔错觉原理)③自然错觉(如月亮错觉)6.视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1.接近法则视野中,空间位置相近的信息容易合成一组,构成轮廓。
接近用于空间视觉,时间和听觉等方面。
2.相似法则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