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与流域初始平均蓄水量W0 相应的纵坐标A(
)为 A
Wmm[1
(1
W0 WM
1
) B1 ]
当 PE P E 0 时,则产流;否则不产流。产流时,
当 PE
A Wmm ,则 R
PE
WM
W0
WM (1
PE A)1B Wmm
当 PE A Wmm ,则 R PE (WM W0 )
由于产流面积FR上自由水的蓄水容量还不能认为是均匀分 布的,即SM为常数不太合适,要考虑SM的面积分布。这 实际上就是饱和坡面流的产流面积不断变化的问题。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水源划分
模仿张力水分布不均匀的处理方式,把自由水蓄
水能力在产流面积上的分布也用一条抛物线来表
新安江模型按泰森多边形法分块,以一个雨量站为中 心划一块。这种分法便于考虑降雨分布不均,不考虑 其它的分布不均。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新安江模型的流程图见图。图中输入为实测降雨P 和实测蒸散发能力EM,输出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Q 和流域蒸散发量E。方框内是状态变量,方框外是常 数常量。模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蒸散发计算、产 流量计算、水源划分和汇流计算。-Fra bibliotek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产流量计算 产流量计算系根据蓄满产流理论得出的。所谓蓄满 ,是指包气带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在土壤湿度 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时不产流,所有降雨都被土壤吸收 ,成为张力水。而当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所 有降雨(减去同期蒸发)都产流。作产流计算时,模型 的输入为PE,参数包括流域平均蓄水容量WM和抛物 线指数B;输出为流域产流量R及流域时段末土壤平 均蓄水量W。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概念性模型的结构应该反映客观水文规律,参数应该代表流域的水 文特征,把模型设计成为分散性的,主要是为了考虑降雨分布不均 的影响,其次也便于考虑下垫面条件的不同及其变化。降雨分布不 均,不但对汇流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对产流也产生明显的影响。 如果采用集总性模型,应用面平均雨量来进行计算,误差可能很大 ,而且是系统性的。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产流量计算
一般说来,流域内各点的蓄水容量并不相同,新安
江三水源模型把流域内各点的蓄水容量概化成一条抛
物线,即
f 1 (1 Wm )B
F
Wmm
式中:Wmm 为流域内最大的点蓄水容量;Wm 为流域内某一点 的蓄水容量;f 为蓄水容量 Wm 值时的流域面积;F 为流域 面积;B 为抛物线指数。
若WL C WLM ,则
EL (EP EU ) WL WLM
,ED 0
若WL C WLM 且WL C (EP EU) ,则
EL C (EP EU) ,ED 0 若WL C WLM 且WL C (EP EU) ,则
EL WL ,ED C (EP EU) WL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蒸散发计算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的蒸散发计算采用的是三层蒸发计算 模式,输入的是蒸发器实测水面蒸发和流域蒸散发能力的 折算系数K,模型的参数是上、下、深三层的蓄水容量WUM 、WLM、WDM(WM=WUM+WLM+WDM )和深层蒸散发系数K。输出 的 是 上 、 下 、 深 各 层 的 流 域 蒸 散 发 量 EU、EL 和 ED(E=EU+EL+ED )。计算中包括三个时变参量,即各层土壤 含水量WU、WL和WD(W=WU+WL+WD)。以上的WM、E、W分别表 示总的流域蓄水容量、蒸散发量、土壤含水量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世界上第一个流域水文模型-Stanford模型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目前全世界已提出数以百计的流域水文模型。主要包括由美国天气 局V. T. Sitten提出的API模型、N. H. Crawford和R. K. Linsley提出的 斯坦福模型以及R. J. C. Bernash等提出的萨克拉门托模型,日本国 立防灾科学研究中心菅原正已教授提出的水箱模型,丹麦技术大学 提出的NAM模型,以及原华东水利学院赵人俊教授提出的新安江 模型。这些概念性水文模型对流域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 的模拟。由于这些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形式和良好的模拟预报精度 ,因此在洪水实时预报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应用 最为广泛的新安江三水源模型。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当 P E WU EP 时,
蒸散发计算
EU EP ,EL 0 ,ED 0
当 P E WU EP 时,
EU P E WU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水源划分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水源划分
底孔出流量RG和边孔出流量RSS分别进入各自的水库 ,并按线性水库的退水规律流出,分别成为地下水总入 流TRG和壤中流总入流TRSS。并认为地面径流的坡地汇 流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地面径流可认为与地面径流 的总入流相同。
流域水文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性模型和系统 模型。在水文预报中,概念性模型和系统模型应用 较多,此处主要介绍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
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它与物理模型相比,具有许多 优点:一是它的所有条件均可由原型观测资料直接给出,不受比尺 的限制,即数学模型无相似律问题;二是它的边界条件及其它条件 可严格控制,也可随时按实际需要改变;三是它的通用型较强,只 要研制出一种适用的应用软件,就可用来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四 是它具有理想的抗干扰性能,只要条件不变,重复模拟可以得到相 同的结果,不会因人、因地而异;五是它的研制费用相对较低。因 此,流域水文模型的研制和应用受到水文学家和水文工作者的普普 遍重视。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水源划分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用自由水蓄水库结构以解决水源划分问 题。按蓄满产流模型求出的产流量R,先进入自由水蓄量, 再划分水源。此水库有两个出口,一个底孔形成地下径流 RG,一个边孔形成壤中流RSS,其出流规律均按线性水库 出流。由于新安江模型考虑了产流面积FR问题,所以这个 自由水蓄水库只发生在产流面积上,其底宽FR是变化的, 产流量R进入水库即在产流面积FR上,使得自由水蓄水库 增加蓄水深,当自由水蓄水深S超过其最大值SM时,超过 部分成为地面径流RS。模型认为,蒸散发在张力水中消耗 ,自由水蓄水库的水量全部为径流。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水源划分
流域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水源划分
产流面积上的平均蓄水容量深(SFM)为
SMF SMMF 1 EX
S 在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上S 相应的纵坐标U为
AU SMMF[1 (1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1 概述 2 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 3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蒸散发计算 产流量计算 水源划分 汇流计算
4 新安江模型的参数
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 模型参数的率定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产流量计算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产流量计算
据此可求得流域平均蓄水容量为
WM
Wm m 0
(1
f F
)dWm
Wmm B 1
示
FS 1 (1 SMF )EX
FR
SMMF
式中:SMF 为产流面积 FR 上某一点的自由水容量;SMMF 为产流面积 FR 上最大一点的自由水蓄水容量; FS 为自由水蓄水能力 SMF 值的 流域面积; FR 为产流面积;EX 为流域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的指数。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S
1
)1EX ]
SMF)
S为流域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上的自由水在产流面积 上的平均蓄水深;AU 为S 对应的纵坐标。
-2002.12-
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黄国如
水源划分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
显然,SMMF和SMF都是产流面积FR的函数,而产流面积是变量 ,故此无法确定。这里假定SMMF与产流面积FR及全流域上最 大一点的自由水蓄水容量SMM的关系仍为抛物线分布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