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一)

2019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一)

2019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一)一、选择题1.下列教学程序,符合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是( )A.注意材料——建立联系——反复练习——反馈B.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C.展开例证——概念的初步确认——概念的再次确认——概念获得验证D.创设问题情境——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得出结论。

2.王某从事教师工作20余年,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对学生富于热情,且善于了解学生的差异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通过认真钻研教学技术,具备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形成了成熟又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个事例属于()。

A.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D.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知识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和知识结构的深化。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机智等。

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从题干的描述看,这个事例属于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3.影响技能学习的知识前提是()。

A.感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理性知识D.陈述性知识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影响技能学习的知识前提。

4.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的班级管理理论。

A.民主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常规管理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

然后通过这个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

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5.智力可分解成多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A.观察力B.想象力C.思维力D.判断力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6.要学生关注历史与地理、化学与生物、数学与物理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这属于学习迁移中的( )A.横向迁移B.纵向迁移C.正迁移D.负迁移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关注学科问的关系,可以把某一门学科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以实现横向迁移。

7.阅读、写作、运算等技能属于( )。

A.运动技能B.动作技能C.策略技能D.心智技能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技能的分类。

按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

操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j个特点:①对象具有观念性。

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信息。

②执行具有内潜性。

心智活动的执行既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外显的形式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也不像言语活动那样可以借助于言语器官或口腔肌肉的运动信号觉察活动的存在,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

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心智活动不像操作活动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做出,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字词一一说出,而是不完全的、片段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

阅读、写作、运算技能属于在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因此属于心智技能。

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儿童智慧从外部动作向内部抽象推理的发展过程,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小学生主要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其中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9.我国目前主要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责任的主体是( )A.中央B.地方C.社会力量D.学生家长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略1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并且这水不是死水,是常流常新的活水。

这说明教师应该做到()。

A.爱国守法B.爱岗敬业C.关爱学生D.终身学习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此题暂无解析11. ( )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

A.人身权B.财产权C.受教育权D.健康权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

12.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刘老师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其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接受德育的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情感陶冶法C.榜样示范法D.实际锻炼法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法,13.小红从小较为腼腆,害怕当众发言;在老师的鼓励下,小红敢于向老师提问,同时老师面对提问耐心解答并给予表扬。

教师的这种做法属于行为改变方法中的( )。

A.示范法B.消退法C.行为塑造法D.强化法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疏导的方法。

强化法是指在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给予一个刺激,使这种行为重复出现,这个刺激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是某种奖励。

题干中小红生性胆小腼腆,老师采用表扬和鼓励的刺激,使其敢于发言的行为得到强化。

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4.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不同B.有一定联系C.相类似D.没有必然联系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情境教学是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因此在情境教学中,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与现实问题情境相类似。

15.双轨学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型”,另一轨是“职业型”,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C.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D.学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双轨学制: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采用双轨学制,这种学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6.有大器晚成者,也有少年早慧者。

这体现了个体能力发展的( )。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互补性D.阶段性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与人之间有不同,“大器晚成”和“少年早慧”体现的是个别差异性。

B项正确。

A项:顺序性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而题干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它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7.下列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辱者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A项中爸爸给予小明的是负向的影响:C项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D项是小明的自学。

18.教育目的可以发挥(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评价三个功能。

导向是指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T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激励是指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期待,是人们的需要和愿望的反映,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评价是指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9.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B.实际锻炼法C.品德评价法D.陶冶法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品德评价法,即班主任依据学生守则、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出评判,以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巩固,纠正不良品德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

20.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系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 )A.目标分类B.目标表述C.任务分析D.任务执行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力求使任务变得细化可行。

因此,正确答案选C。

21.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称为学习的( )。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记忆策略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中元认知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B项正确。

A项:认知策略是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资源管理策略是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