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个维度。
生态文明的本质或中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相和谐。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由于工业文明是以用各种技术手段征服自然为目的,去满足人类的功利需要,因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方面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又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破坏,酿成了滥伐森林、过度捕捞、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
据统计,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工业国家,就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
印度的甘地曾经说过:“英国为了达到它那种富裕程度,曾消耗掉地球上一半的资源,像印度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多少个地球?”实际上,仅仅在20世纪一个世纪里,人类就消耗掉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导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严重后果。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决心在发展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宝贵成果。
我们所在的这个地球,科学家考证说,至少有30到50亿年的历史,我们人类从爬到走才几十万年的事情,我们正在亲手破坏这个生物种群存在的环境,最后不是我们惩治自然,一定是自然惩治人类,我们需要敬畏自然,而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这才是生态文明的文明之处。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
二、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中国是人口、幅员大国,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既能造福于13亿人口,又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人所共知,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百年的工业革命,借助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先走了一步,生态文明已具雏形,其成果惠及约10亿人口。
但全球尚有50多亿人口处在工业文明初期或中期,生态文明刚刚萌芽。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
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届时,全球“绿色版图”将明显扩大,有1/3以上的人口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同时,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转化为生态文明社会,中国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成就辉煌。
但发展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
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靠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
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化逆为顺,方能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短时期内集中出现了,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这不仅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更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人类创造文明的新路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对人类发展理论的又一个重要的创新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
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
据《中国青年报》XX年11月13日报道:某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
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
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
因此要全社会发动,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濮阳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突出针对性、实践性、群众性和实效性。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大力倡导节水、节能、节电、节地等低碳消费方式,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环保、节约资源、建设生态。
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推行绿色采购、信贷、消费政策,倡导必须型、生态化的“绿色、精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
总之,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发展,推动
实现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倡导普惠共赢的包容发展,这也是我国“十二五”
规划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伟大事业。
让我们共同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
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来源:新华网日期:2012-11-19
[2]徐崇温. 从文明的高度实施可持续发展[N].北京:《红旗文稿》,2012/19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