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语文《老子二章》ppt课件
八年级上语文《老子二章》ppt课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视频编辑新星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 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 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 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 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 跟随。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 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 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 作育万物而不依仗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 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 离开他。
以梁据丘为例:
“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本文的说理特点
以厨师和羹、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 论证主旨,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接 受。
(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 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 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 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 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 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 老容,故号为老子”。
视频编辑新星
晏子对齐侯问
晏子: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大夫, 他聪明机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 。 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 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 尊敬地叫他“晏子”。有一本书《晏子 春秋》,专门记录了他的故事。 相关故事:晏子数罪、晏子使楚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 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 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 见贤。
本段文字透露出朦胧的平等和均衡思 想,通过对比“天之道”和“人之道 ”,老子主张人类社会的法则应该效 仿“天之道”,也就是损有余而补 不足”,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 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
老子的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 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 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 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 母”“众妙之门”“万物之 宗”。
《老子》论“道”,突 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 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视频编辑新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从自然规律来看,矛盾本身就是存在的 ,矛盾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 都有两面,正是这“有无相生”、“高 下相倾”、“音声相谐”相互依靠、转 化而存在,共同构成的这个自然社会, 因此我们不能强求“同一”,人类社会 也是如此,如果强求“同一”,势必违 反“道”,岂非取消了世界万物和人民 群众的生存权利?
“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亡长其 间,虽羿,蓬蒙不能睥睨也。” “及得枳棘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 动悼栗,此筋骨非加急而不柔也,处势 不变,未足逞其能也。” ——《庄子》
庄生梦蝶 蝶梦庄生 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 难得糊涂 玩世不恭
“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
“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视频编辑新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 。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 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曾担任“周藏室 之史”,深懂周朝的 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见周王室衰微,弃 官西去,至函谷关遇 见关令尹喜。尹喜请 求他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 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 隐士,“莫知所终” 。
《道德经》又名 《老子》,文约义丰, 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 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 “道生万物”的宇宙生 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 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 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
视频编辑新星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 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 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 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 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 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 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 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 强作妄为。
视频编辑新星
什么是“和”?
厨师和羹 君臣关系
《诗经》为证
乐师操琴
视频编辑新星
厨师和羹: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乐师操琴: “一气、二体、三类......以相 成也;清浊、大小、短长......以相济也 ”
什么是“同”
持有极端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庄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观) “庄生梦蝶” “鼓盆而歌”
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 因非;因非因是。”
——《齐物论》
视频编辑新星
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虽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 彼是乎哉?” “恶乎然?然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 不然。物故有所然,物故有所可,无物 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蕤与楹,后 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一也。” ——《齐物论》
强者对弱者的“无为”,可以理解为宽 容,但是弱者对强者的“无为”,实际 上提倡的是苟且,不要抗争。 权利对于权力的”无为“,意味着奴役 ,权力对于权利的“无为”,则意味着 自由。
“国人越来越聪明,“糊涂者”越来越 少。” “国人越来越糊涂,价值理性越来越萎 缩。” ——鲁迅
道家的思想,从老子到庄子的时代,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老子:否定进取之心,以此来维护小国寡民 ,这种思想在老子时代的具体的政治表现就 是维护周制。这是,道家的主张和儒家是比 较相近的。 庄子:并不存在什么小国寡民的理想,当时 的现实是强者为王,弱者为寇,大道才是现 实,顺其自然也就成为不讲是非的犬儒主义 。这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越走越远,和法 家思想越走越近。
和而不同
视频编辑新星
“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与“同”在春秋时期
是两个用得很普遍的词,代表 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处理人 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的方法 。
视频编辑新星
“和”者,谐也;“同”者,一也 。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 “和”的原意指五味的调和,八音的谐 和,进而引伸为一种哲学思想。 多元并列,多样共存,是世上万事 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有些政治家把它 引入政事之中,用来处理不同观点的存 在与争论,以求得不同意见的互相吸收 ,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视频编辑新星
“同”则是无原则的附和、赞同, “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 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 表。其基础是私利的一致或为了求 得一已之利。
视频编辑新星
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和而不 同”的思想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
庄子:庄子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并在此 基础上将老子的“无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将老子的“顺其自然”发展为顺从现实。 从政治上来说,老子尽管主张“无为”,但是 他还有一定的理想和追求,那就是追求一个“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但是庄子并不追求理 想,只注重顺从现实。“以虚无为本,以因循 为用”。 庄子具有很浓厚的相对主义思想,在他看来, 没有什么是可以计较的,我们对一切都应该看 得开,这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能有这种认识 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的这种相对主 义思想,庄子能讲出一套套道理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 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 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 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视频编辑新星
《秋水》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 周,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与老子并称“老 庄”。庄子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 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坐 忘”等理论,具有很浓厚的相对论的思 想。
庄子的主张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傳扶摇而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 也。” ——《逍遥游》
庄子的主张 主张“天道无为”(庄子的政治观 )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 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吾将生而曳尾于涂中也。”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与老子之比较
视频编辑新星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 ,“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 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 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 “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 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 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 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 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 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 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 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 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 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 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 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 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