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强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谱一、无极起式练拳须从无极始掤挤捋按须认真掤,意在腕背挤,意在指尖捋,意在掌心按,意在掌根二、金刚捣捶正面立圆顺时圈平圆左弧腰左旋平圆右弧摆右脚双掌右捋铲左脚左手反撩上右步弓步右手出勾拳右侧立圆反背拳三、懒扎衣正面立圆顺时圈右拉左采如拔剑双臂左合如十字平开双掌提右腿双臂再合落右足右臂向右托左臂沉肘坐腕立右掌左掌按摩到丹田四、六封四闭两掌顺时转小圈掌背连根向右挤正面立圆顺时圈左刁右托再合腕两掌松落腰转左两掌画弧到耳侧左足内收虚点地两掌下压如拔胡五、单鞭右合左开运两掌双掌大圆对开合右手出钩左仰掌起左足钩收落铲左手荡开右脚叩左手顺时转丹田左开单鞭弓马步六、白鹤亮翅双手下松左膝侧双掌顺时一大圈双掌平胸向右捋顺时小圈左足收上动不停左足摆左掤右捋上右足交叉顺时混元圈双臂合十右足铲重心前移亮右翅七、斜行拗步右掌化弧落中线重心後移右脚摆重心前移左手扬左脚钩铲撑两掌重心左移收右脚搂膝拗步左手钩右掌平圆反时圈面向中央背撑圆八、提收右足上步虚点地双手松落两胯侧右足後撤一大步左足拖回虚点地两手大圆落腹前双掌提升右肩前按掌提腿右脚立虚领顶劲命门撑九、前蹚拗步落脚左掤右掌挤右合左开左脚摆右掌左捋扣左腕右腿里合落地铲双手反时正立圆右掌向右平拉开马步坐腕沉两肘十、掩手肱捶双臂合十左旋腰右领左随右旋腰左领右随左旋腰震脚开步松两掌左盖右炮反背捶磨盘穿掌反时展先合後开八字手左掩右冲发寸劲右把左扣提右膝十一、披身捶左侧小合混元圈右掌顺时扫大圆双掌松落如无极阴掌前掤阳掌落平弧合十右在上两掌侧开提右腿右足开步再合十平圆反时抓一把左拳右探眼朝上右拳吊摆沿走前右挂左拦要蓄劲左挂右拦意为先十二、背折靠右拳松落反时圈右拳左领腰转左左拳下撑大腿根右臂逆缠腰转右十三、青龙出水右掌松落顺时圈右挂左拦似从前左挂右拦拳反背左手撩指右拳落右拳吊摆左手回十四、双推手右拳变掌顺时圈左掌丹田转小圆右足内叩随腰转左足微收双掌捋双掌松落左足摆双掌左捋上右足双掌合十再松落大圆合劲左肩前右足前跨一大步左足拖步双掌推势如推倒万重山十五、三换掌两掌松落腰转右双臂提升折右臂转腰前抹右阴掌转腰前抹左阴掌转腰前抹右阴掌十六、倒卷肱双掌顺时一圈半右掌变拳找左肘左肘随腰推向前左足斜退一大步右掌浮抹左阳臂左掌松落大腿旁左掌前捋左脚扣右足斜退一大步左掌浮抹右阳臂右掌松落大腿旁左式重覆再一遍十七、退步压肘磨盘穿掌小立圆右掌平扫过左膝左掌平扫到右膝右肘下压左仰掌身微下沉顶劲领重心後移身微起两掌对拉分阴阳磨盘穿掌扣左足右足弧形撤大步左肘下压右仰掌余式同前方向反十八、中盘双掌反时侧立圆左足回收虚点地左手随腰甩仰掌左足画弧外摆落右腿提平右臂举震脚斩手腕相合左足开步腰右转右合左开右跟步左足侧开大马步右捋左臂定中盘十九、闪通背双手原地顺时圈右足回收虚点地顺时再圆双臂合右足前伸重心左弓步左采右掌劈左足上步穿右掌双掌反时向後捋左足平移横叩步双掌下游右足虚右足後扫再落实左按右采劲在腰二十、击地捶顺时捋采掌变拳右拳前崩心向下左拳平拉到左侧右足踏地小并步右拳反时内摆捶右足上步顺自然左拳顺时内摆捶左足上步顺自然右拳反时栽向地左拳顺时小臂斜顶劲不丢弓左步二十一、平心捶右拳反背穿心肘上左足海底翻花双拳松落心向後双臂顺缠向後引震右脚双臂合十左上右下於腹前两掌侧开左足开磨盘穿掌反时展左掩右冲发寸劲二十二、煞腰压肘左足前移虚点地右拳顺时反背捶左足後撤一大步双臂合十腰转左双拳随腰顺时甩松腰坐胯体松沉二十三、当头炮双拳变掌顺时圈上捋下采再抓拳右足回收虚点地右足外摆再震落双拳采落右下方左足上步成弓步左掤右冲当头炮二十四、收式双掌前引再後捋右足上步虚点地右臂前撩左臂合右足回收成并步双掌松落归无极捧气收功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要点提示一、无极起式无极式站立时, 要松肩, 松肘, 松胯, 松腕, 周身自然, 内外六和. 顶劲要虚虚领起, 腰部放松下塌, 命门自然松开, 虚心实腹, 意沉丹田. 如此三至五分钟, 待四肢百骸感到蘯然无存, 气息移动时, 再练习起势动作. 做起势动作时, 要注意意气的运行. 心意后引时, 内气由下丹田蓄引至后丹田, 手随意动, 同时后引.心意上堋时, 内气由命门出发, 循体后督脉上行, 至两肩, 两肘, 两腕. 然后两腕领气虚虚上堋, 形成堋劲. 心意前驱, 气贯指梢,伸挤, 而成挤劲; 心意回引, 气从梢端返回两肘, 形成捋劲; 心意下沉, 无极站桩, 意守丹田, 太极起式, 要求圆活流畅. 所画之圈要大一点, 要有深拔之意, 以后的动作都要求如此, 要掌握阴阳的对称, 统一和互为转换. 由下向上堋, 有上必有下; 由后向前挤, 有前必有后; 由前向后捋,有后必有前; 由上向下按, 有下必有上.,二、金刚捣碓做金刚捣碓时, 要注意右膝是由右拳上提自然带上来的, 右胯, 膝, 脚三节要放松松开, 若断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震脚做好准备. 震脚时切不可努气用力, 使劲跺它, 不可为追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音, 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 伤筋, 伤肾, 伤脑, 伤气, 伤身. 震脚是松气, 松劲所致, 是身心俱松的表现, 意到气到, 气到劲自然到, 积柔而成刚. 定势时腹归太极元相, 心内一片太和. 本式的折叠右转, 回捋水平圈实, 与步伐调整要协调一致, 圆活流畅, 同时完成. 腿手分家,应匀速对称, 配合得当. 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 相差半步左右, 以保持稳定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 应同时完成, 拳到, 脚到, 身到. 右脚屈膝上提, 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 右脚震落是松气, 松腿, 自由下落, 不可跺脚, 以防自伤. 无论是提脚还是震脚, 右腿, 胯, 足, 三节要放松, 若断若连, 以后动作均如此.三、揽扎衣做揽扎衣动作时, 要注意胸腹的开合折叠, 腰, 背, 臂的迎引,后撑, 以及两腕的旋转之意. 还要做好欲开先合, 合之再合的续合式. 两臂伸展斜开时, 肩, 肘, 腕应依次伸展, 节节相开. 最后右臂向右展开时, 要以腰带手, 肩, 肘, 手依次伸展, 同时要注意臂弯似满月. 本式的提腿, 开手和缠腿合手, 上肢与下肢运动, 应协调一致, 相反相成, 同时完成. 右转平开前, 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圈, 定势时手不能出圈, 即手不能开过右腿, 并保持周身的圆浑.四.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两手环形旋绕时, 要靠胸腹折叠开合, 和腰胯的旋拧圆转, 这样才能使周身更圆活, 气息更流畅. 向右下前方斜按时, 以右手为主, 左手为辅, 同时有肩靠, 手靠, 胯靠, 膝靠之意, 手到脚到身体到, 意到拳到, 一气呵成. 本式的大捋圈, 要有高山流水的意境. 左手引带右托手, 两手配合, 与捋手变化, 既横捋手变捋掠手. 收步斜按左上右下45度斜线流畅下按, 松沉下按, 虚实分清.五. 单鞭做丹田内转的做单鞭式动作时, 胸部常兼有堋捋之意, 胸腹同时圆转开合折叠. 右勾手伸展时, 形如抽丝, 一挥而就, 并与左手对拉相开. 左手围绕肚脐旋转, 是在丹田内转的带动下完成的, 要内外合一, 周身一家. 左手开展时, 肩, 肘, 手依次相开, 最后意贯指梢. 整个动作意气神形要浑然一体. 本式的勾手左转圈,是右勾手与左转腰相向运动圈, 似盘旋抽丝一般. 勾手时, 拇, 食, 中三指撮拢, 谓心, 肝, 脾相合; 也可五指撮拢, 谓五脏相合. 松开左手, 是左手与右勾手, 与右脚之间的放松对开, 闭合要又由衷而开, 又有混元博大之意.六、白鹤亮翅白鹤亮翅上合下开时, 左手护手护脸, 右手护腹护裆, 上下护住中线, 左右两肘护两肋, 这是对挤掩. 左手暗藏催心掌. 配合右脚上步擦地, 前肩靠, 肩靠, 肘靠, 撩阴掌, 前弓后蹬并身到, 这是对比掩. 本式的两个斜开合圈, 根据胸朝东北方位而称斜开合. 前者为上合下开, 右肩靠, 作运气准备; 后者为白鹤亮翅作运气准备. 前者又称欲合先开, 后者又称欲开先合, 又都寓闪展腾挪和化引之用法.七、斜行拗步做斜行拗步时要注意, 两手交替斜线运行, 皆不过中线, 左右轮换而又护着中线. 左手运左半身, 右手运右半身而不失中定. 以腰带手, 以手领腰, 腰腹, 臀胯折叠旋绕, 胸腹同时开合折叠. 本式的左脚开步与右手斜伸, 是沿东北和西南两个隅角成一斜线, 跟步斜行和上步斜行, 都沿这一斜线运行. 方位是斜的, 所行之圈是斜的. 右手为主, 斜行, 转圈; 左手为辅, 斜行, 转圈,两圈交替斜行. 右脚跟步是右手向前斜行牵引所致.八、提收提收中的两手上提, 为提收上式的接应劲, 接住对方来势, 引臂入圈贵在精神贯注, 神形相合而不留痕迹. 收捋时, 周身沉稳地蓄住劲, 而达到引劲落空的目的. 虽未发而意在先. 两手按挤, 提膝上顶须同时完成. 左膝堋顶, 暗藏靠封里合腿, 腰微暗转,尽由己发. 提收圈中寓捋, 引, 化, 拿, 蓄等变化. 要与丹田内转, 腰身内转相配合, 提膝和推掌须同时完成. 右腿沉好, 左腿提好.九、前趟拗步前趟拗步里面有一个以闪身法引转来势的动作, 一退, 一转,一引, 一缠而引劲落空. 右腿屈膝上提时, 塌腰敛臀合裆, 周身拧裹相合, 上下一起到. 落步进逼屈身劲, 上劲下屈膝堋顶. 上劲在两手, 左手为采手, 合手, 擒拿手; 右手为扑面催心掌, 下屈在膝顶, 胸腹中膛行, 审时夺势里合腿, 心意如游龙回旋, 身形似弹簧缠绕而连绵不断. 上步挤手须上下相随, 意到, 拳到, 渐发于足, 前弓后蹬, 节节贯通. 双开水平圈时, 两臂, 肩, 肘,手与两腿, 胯, 膝, 足, 由内而外依次伸展, 对称相开, 开中有合, 气势博大.十、掩手肱捶掩手肱捶右脚震落时,不可努气用拙力, 拳在松气震落,在最后出拳之前, 左手食指的方向和右拳蓄势的方向, 以及眼神, 心意所注之处, 要三点成一线, 才能有的放矢. 左手前掩为接劲, 右拳屈屈为蓄劲, 随屈就伸, 阴阳互变, 拳到, 肘到, 意到, 气到,劲到. 出拳时要积柔成刚, 切不可努气用力, 也不可以力代气.梢虚中髓根节摧, 拧腰转胯起于足. 右手要反转平圈, 左手是正转平圈, 转体是廻旋折叠圈, 要绕丹田垂直轴转, 转体扣拳, 扣脚, 提腿, 合手须同时完成, 一转而成, 重心不升起, 沉住气, 右腿提好, 顶劲领好, 左右平准, 中正独立. 以后独立腿步都需如此.十一、披身捶披身捶为大转身法, 右手先松落, 为承接来势引劲落空, 右转旋绕一大圈时, 应圆活, 无凸凹, 并有肩靠, 肘靠, 臂靠之意, 暗藏采手和切掌,辅以右脚里合腿法, 腿手并用, 而令对方, 此手法之巧, 全仗身法的上下配合, 转关在腰, 周身上下左右, 需一起松沉裹合, 蓄住劲. 两手节节抓臂握拳, 而有抓筋拿脉之意. 披身捶的环形开合圈, 需圆浑饱满. 胸, 腹, 腰, 背, 臀, 胯同时开合折叠, 全身充满弹性, 上开下合, 下开上合须对称协调, 同时完成. 磨盘转圈要合周身之气运转, 气运带脉, 转丹田. 连环炮应匀速对称, 前后对立, 两抽换, 劲由足发. 披身摆拳要合着腰裆劲, 顶住周身气, 围绕中轴线左右回旋披转饱满, 圆浑, 虚实互换, 落气到脚, 两脚心有折转, 下转之意.十二、背折靠背折靠一是折背靠, 而是折肘靠, 一是折背靠.十三、青龙出水青龙出水要求左摆拳时右挂肘, 右反背拳时左挂肘, 左抑扬指时右挂肘, 右阴俯拳时左挂肘, 且左右对称, 屈身相配, 由中而运.十四、双推手转身上步时, 两手领住周身之气, 自右向左转, 转体转圈转重心, 与右脚上步要同时完成.十五、三换掌三换掌是重心定在右腿上, 通过两腰左右抽换来达到换掌, 达到换虚实, 既四次转腰三次换掌.十六、倒卷肱倒卷肱右拳沿后上前下的立圆轨迹绕转时, 右手用意节节抓臂而成拳,暗含抓筋拿脉之意; 左手立掌护于体前, 与腹前的右拳上下照应, 上紧下徐, 右拳随时弹击对手裆腹部. 后撤时, 后撤之脚如履薄冰. 定势时, 前手臂弯如弓, 身虽后移而意在前, 自然中定平准. 卷肱时, 以意旋腕转膀, 逆旋开展, 顺缠卷收, 总要松活, 柔顺, 圆转, 连贯. 撤步时需贴地走斜弧线, 有如履薄冰之意. 重心后移身后坐, 转腰与两手前后对开需同时完成,匀速对称, 协调一致, 到拳到.十七. 退步压肘退步压肘做单双臂磨盘缠丝圈时, 臂以肘为轴, 身体以腰为轴, 两腿以膝为轴, 上, 中, 下同时磨盘旋绕, 并与胸腹开合折叠相配合, 三轴同旋而形成周身一家的磨盘缠丝圈. 做右压肘式时,要注意两臂抱肩合肘, 两腿开胯圆裆, 腰背裹圆, 周身相和. 右脚弧形后撤时, 脚掌贴地, 如履薄冰. 要细心体会脚下的感觉.身体右转, 后移, 下坐, 要沉稳凝重, 安如磐石. 退步压肘不是局部的单一肘部下压, 而是整体的抱肩合肘身下沉的自然压肘. 右脚退步与倒卷肱退步相同, 先收步, 再贴地弧线撤步.十八. 中盘做上合下开式时, 右脚震落应松气, 松腿, 震脚不可努气用力跺它.左脚开步应顺遂自然, 好像是被右脚震弹出去似的, 左腿同样要放松, 无拙力, 形成左转側斜双逆双开缠丝圈后, 两手上下斜开, 和右脚收拉, 皆要随身腰而动, 身到手到, 手到脚到;右脚似乎是被左手领带而左移的. 右脚要松胯, 松膝, 松脚, 胯, 膝, 脚三节若断若连. 中盘要斜开, 也以左手为主, 右手为辅,领住周身之气, 由内向外的斜开分行. 两手开, 两腿也开, 上下同时对开, 开而不出圈. 左手与左腿相合, 右手与右腿相合, 开而不散.十九. 闪通背闪通背做两手交错, 相反运行的上下掠劲时, 两手左切, 左腿右扫, 要腿手并用, 相反相成, 手到脚到, 刻不容缓. 做倒转身法时, 转身应圆活无滞, 浑然一体. 两手回旋与扣步, 转身密切配合, 也要注意手到, 脚到, 身到. 最后闪身撤步通背时, 两手的翻转与转身撤步要密切配合, 一气呵成. 定势时应沉着稳健,上下相合, 前后相照. 闪通背, 又称运气通背. 通背就是通三关, 通周天. 本式中的竖圆圈就是通背圈, 周天圈. 要求圆转通顺,而又在意, 不在气. 意为气头, 气随意行. 只要练好先天混元气, 熟练混圆圈, 就能自然通背, 通周天. 转身扣步是倒转身法, 要圆润自如, 一气呵成, 一转而就, 无滞缓.二十. 击地捶击地捶的近身跟步, 左架, 右冲拳, 要求身, 拳, 脚一起到, 劲整式稳, 左臂上架形如拨云见日, 右拳前冲恰似开弓放箭. 两拳抡臂, 左右挂绕, 肩护着体前中线而交替运行, 并与左, 右进步配合好, 形成上引下劲的击地捶定式. 左右摆拳是连环进击法, 也是腿手并用法. 定势时两肩要平准, 脊, 背, 腰, 臀不歪不扭, 不凸凹二十一. 平心捶平心捶前的合后开的双卷肱续合式, 要做到两肩边卷合, 边沉塌, 两肘相合, 两拳相合. 此动与后面的前开后合, 双翻卷的弹抖式, 皆要随胸腹开合折叠而卷续翻转, 不要单纯追求两臂的弹抖劲. 发平心捶时, 两脚开胯, 裆圆活, 两膝拧转式相合, 两脚踩蹬向下钻, 全凭腰胯松活转. 左臂螺旋挂肘, 为急缠急引, 右臂螺旋冲拳, 为急缠急劲. 回身反转圈要圆转自如, 气势宏大, 如车轮倒转. 右肘与左拳, 要对称相开, 一线穿成. 肘平肩沉, 上开下开, 即两腿左蹬右弓相开, 右肘与右膝, 右脚三尖相对, 右臂右腿屈, 左臂左腿伸.二十二. 煞腰压肘煞腰压肘定势时, 腰松开堋圆, 脊背伸拔裹圆, 臀部微翻, 两脚有向下拧钻之意, 使下盘稳固, 落地生根, 顶劲领好, 裆劲下好, 上虚下实, 中正不偏. 煞腰压肘撤步左松, 右拳似被身部拉回去一般, 即以步拉身, 以身拉拳, 依次传递.二十三. 当头炮做当头炮右翻身式时, 两拳抡臂翻转, 即身体翻转及右脚的提落, 需整体协调, 同时完成. 两拳前冲时, 左膝前弓, 不过脚尖; 右拳伸而不直, 拳到脚到身齐到, 左弓右蹬身前拥, 双拳齐发如放箭, 目视前方, 照顾四旁. 收腿收拳时, 眼神, 心意由前往回收, 而有摄神收合作用. 二十四. 收势降气收功, 一般做三次. 一趟拳练完, 在身体四周会产生一定的气场,应收回到丹田来, 以达到养气养身的目的. 习练者若能平心静气, 专心致志的进行收功的练习, 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返身中气自回, 周身混元无极归, 练而不收枉费劲, 动而复静见天真. 收功很重要, 若只练不收, 枉费功夫. 全套结束, 静归无极, 即始于无极, 归于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