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简介
雅
• 雅:正也,與“夏”古字相通。廟堂之音。 • 《雅》分《小雅》、《大雅》,《小雅》 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頌
• 頌:古音讀“容”,容即樣子。宗廟之音。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 《商頌》5篇,共40篇。“頌”,就是用於 宗廟祭祀的舞曲。
三、《詩經》學史
• 1.春秋戰國的樂教與用詩
毛詩
• 另外一家《毛詩》,相傳創始于魯人毛亨,
毛亨作《毛詩故訓傳》三十卷,授給趙人 毛萇,其傳本經文是用先秦古文字寫成, 稱作“古文《詩》”。《毛詩》在西漢時未 立於學官,東漢經學大師鄭玄作《毛詩傳 箋》,後來魯、齊、韓三家詩逐漸亡佚, 毛詩本《詩經》一直流傳至今。
毛鄭詩的特色
• 以禮解詩。
• 以史解詩。 漢學之代表
• 自從漢代《詩經》的版本固定下來之後,
就按照風、雅、頌三體來分類。
風
• 風:土風歌謠,即地方樂調。
• 所謂“十五國風”,就是用十五個地區的
地方樂調演奏的樂歌。這些樂歌既代表了
各國的音樂面貌,在內容上又一定程度地
反映了該國的風土和風俗。
• “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 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 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共160篇。
《詩· 魏風· 十畝之間》
•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 兮,行與子還兮。 •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 兮,行與子逝兮。
○《毛詩序》:“《十畝之間》,刺時也, 言其國削小,民無所居焉。” ○朱熹《詩集傳》:“政亂國危,賢者不 樂仕於朝,而思與其友歸於農圃。” ○姚際恒《詩經通論》:“此類刺淫之 詩。” ○牛運震《詩志》:“悠然方外之致,絕 佳招隱詞。” ○方玉潤《詩經原始》:“夫婦偕隱也。”
《詩· 大雅· 生民》
• 全詩追述周族祖先後稷的事蹟,共八章。
• 前三章敘寫後稷的身世。包含感生、卵生、 棄子三個的母題。 • 四、五、六三章敘寫後稷農業生產方面的天 賦和帶領周祖立足農業的偉大成就。
• 後二章描寫周祖在後稷的帶領下,豐收後準 備祭祀神靈的喜悅心情。
厥(其)初生民,時(是,此)維(為)薑嫄。生民如 何?克(能)禋(潔祀)克祀,以弗(祓除)無子。履 帝武(足跡)敏(拇指)歆(動),攸(所)介(音泣,休息)攸 止(停止);載(則)震(娠)載夙(肅),載生載育, 時維後稷。 誕(發語詞)彌厥月,先生如達(羊子也)。不坼(音徹) 不副(音譬),無菑無害,以赫(顯)厥靈。上帝 不寧。不康(安樂)禋祀,居(安)然生子。 誕寘(今置)之隘巷,牛羊腓(避開)字之。誕寘之 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 鳥乃去矣,後稷呱(音姑)矣。實覃(音談,深長)實 訏(音噓,大),厥聲載路。
前3世紀(前770年到前221),平王東遷洛邑到秦始皇統 一六國。
2. 作者身份
• 從王公貴族到普通民眾的社會各階層人士。
• 三種不同的來源: • • 采詩 獻詩
•
刪詩
采詩說
• 漢代學者有采詩的說法。班固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 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 藝文志》)
•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
• 重視義理闡發
• 失於空疏
4.明清詩經學
• 最大貢獻在於古韻和訓詁。
• 代表如明陳第《毛詩古音考》,顧炎武
《詩本音》 十卷髮明詩古音古韻。
• 清陳奐《毛詩傳疏》,馬瑞辰 《毛詩傳箋
通釋》,胡承珙《毛詩後箋》。
5. 今人該如何看待《詩經》
如何讀懂《詩經》?
• 必須于詩文本中理解詩本意。 • 音韻、訓詁、名物、語詞之學是理解《詩 經》的根基。 • 四家詩及出土文獻中的詩經文本需相參照 理解。 • 需關注詩所在的時代和地理環境。 • 也需關注詩經所提供的歷史資料。
• 誕實匍匐,克岐(知)克嶷(識)。以就口食。蓺之 荏菽(大豆) ,荏菽旆旆(茂盛) 。禾役穟穟(沉甸甸) , 麻麥幪幪(茂盛) ,瓜瓞(音疊)唪唪(beng上聲) 。 • 誕後稷之穡,有相(觀察)之道。茀(拂除)厥豐草, 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音又) 。實發 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音台)家 室。
• 2.漢人傳詩與詩教 • 3.宋代詩經學 • 4.清人詩經學
• 5.今人該如何看待《詩經》
1.春秋戰國的樂教與用詩
•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 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 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以樂德教 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 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 舞教國子……《周禮· 春官》 • 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禮記· 內 則》
封建制
• 在宗法制的基礎上,周王朝又創設“分封 制”,將封國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 伯、子、男”五級,五級以下還有“附庸 國”,所有封國的國君總稱“諸侯”。諸 侯還再將部分國土分封給卿大夫作為采邑 (邑、關),卿大夫又將部分采邑分給作 為祿田(鄉、亭)。如此不斷進行國土切 割,此地的百姓即以地名為氏,這是中國 姓氏的起源。
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漢書· 食貨志》)
• 何休也說: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 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于天子。(《春秋公羊傳》 宣公十五年《解詁》)
獻詩說
• 《國語· 周語上》記載了西周厲王時召公的話: • “天子聽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 瞍賦,矇誦,百宮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
• 重視章句訓詁。
孔穎達和《毛詩正義》
• 自此人們關於詩經的理解就有了很多的分 歧,今古文的分歧,毛公與鄭箋的分歧, 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旨在調和分 歧,但無多少創新之見。
3.宋代詩經學
• 歐陽修《詩本義》
• 朱熹《詩集傳》
• 南宋王應麟《詩考》(搜集三家詩)《詩
地理考》
特點
• 重視《詩經》的文學與美學性發掘
第二章
《詩經》
一、《詩經》的創作
1. 創作時間
•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前1100年到前600年) 500年間。
• 夏朝:西元前二十一世紀至西元前十七世紀,自夏啟到夏 桀,共傳十四代,十七王,延續近五百年。 • 商朝:西元前十七世紀至十一世紀,自商湯到商紂,共十 七世、三十一王,前後近六百年。 • 周朝:西元前十一世紀至西元前八世紀(前1100年到771 年)為西周,武王伐紂到幽王覆滅。西元前八世紀到西元
•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 語· 為政》 •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論語· 泰伯》 •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 泰伯》 •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
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 子路》
2.漢人傳詩與詩教
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
• 《國語· 晉語六》也記載了一段晉國範文子的話: • “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 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妖祥於謠, 考百事於朝,問謗譽于路,在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
刪詩說
• 在漢代有一種孔子刪詩的說法。《史記· 孔 子世家》稱“古詩者三千餘篇,及至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於禮儀”,定為“三百五 篇”,此即孔子“刪詩”之說。這種說法 頗有影響,但唐代孔穎達已對此提出懷疑, 後世學者也多予以否定。
• 誕降嘉種,維秬(音巨)維秠(音匹,二者皆黍) ,維穈 (音門)維芑(音起,二者皆為穀類) 。恒(亙假借)之秬秠,是 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音由,舀假借) ,或簸 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 取蕭祭脂,取羝(音底。公羊)以軷(音剝,剝皮) , 載燔(音繁)載烈,以興嗣歲。
3.產生的地域
• 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 及湖北北部,大體集中在黃河流域。
4.創作的時代
• 經濟:實行“井田制” ,農業為主要經濟基 礎。 • 封建制 • 政治 宗法制 • 制禮作樂
宗法制
• 是西周開始實行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 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 • 西周屬父權家長制家庭,普遍實行“一夫 多妻制”。因此規定權力傳承“傳嫡不傳 庶,傳長不傳賢”。
周公制禮作樂
• 周代是最早對“禮”(祭祀、朝饗等儀式) 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 規定的時代,這就是所謂制定禮樂。一是 規定等級,二是規禮、軍禮、賓禮、嘉禮。 • 吉禮: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 祀典禮。 • 嘉禮:嘉禮是和合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主 要內容有:飲食禮;婚、冠禮;賓射禮;饗燕禮;脤膰之 禮;賀慶之禮。 • 賓禮: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 • 軍禮: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 • 凶禮:凶禮是哀憫弔唁憂患之禮。內容包括喪禮哀死亡; 以荒禮哀凶劄;以吊禮哀禍災;以禬 guì 禮哀圍敗;以恤 禮哀寇亂。
• 采采芣莒,薄言掇(拾取)之。
采采芣莒,薄言捋(以手掌握物而脫取)之。
• 采采芣莒,薄言袺(音潔,用衣襟兜東西)之。
采采芣莒,薄言襭(音協,把衣襟角系上兜東西)之。
周南· 芣苢(fǒu yǐ否以)
• 植物名,即車前子, 種子和全草入藥。能 利尿、清熱、明目、 止咳、宜子、調節血 壓
○《詩序》:“《芣苡》,後妃之美也,和平,則婦 人樂有子矣。” ○鄭玄:“如後人采菱則為《采菱》之詩,采藕則為 《采藕》之詩,何它義哉?” ○方玉潤:“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 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 人低回無限。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 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 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 忽續,不知其情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 細繹而自得其妙焉。” ○陳子展:“婦女采車前草之歌,勞者歌其事,此正 事外無甚意義。”
二、《詩經》的體例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