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区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模拟试卷第 I 卷(选择题共 27 分)一、(本大题共11 小题,共27 分。
1-3 小题,6-8 小题,每题2 分;4-5 小题,9-11 小题,每题3 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憔悴.(cuì)感慨.(kǎi)人迹罕.至(hān)B.禁锢.(kù)狼籍.(jí)盛.气凌人(shèng)C.门楣.(méi)坍.塌(tān)广袤.无垠(mào)D.骊.歌(lì)饶.恕(ráo)袖.手旁观(xiù)2.一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下是()时间好像一把尺子,它能丈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奋斗者成果的重量;时间就像一条皮鞭,它能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我们加快前进的步伐。
A.称量鞭策激励B.称量鞭挞鼓励C.测量鞭挞鼓励D.测量鞭策激励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将在天津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给弘扬天津精神和天津形象带来良机。
B.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低头族”。
C.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数,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B.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C.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D.扬州境内湖泊众多,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自北向南沿运河依次排列。
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形容江上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诗是抒情,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冬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恬静欢乐的情调,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喜悦。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两句诗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那个苦难时代的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阅读《平视》一文,回答6-8 题。
平视①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好焦距,让我们的目光平视。
颐指气使的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
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②面对权贵、富翁、名人,如果我们仰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那是仰视。
仰视是形象的贬损,是尊严的丧失,是灵魂的削价。
③面对弱者、贫民、凡夫,如果我们虎起脸,瞪着眼,哂笑着,或对其不屑一顾,或对其呼来喝去,或对其任意裁决,那是俯视。
俯视是缺乏自知的嚣张跋扈,是丧失理性的恣意妄为,是践踏尊严的恃强凌弱。
④因此,我们要平视!⑤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
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
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
离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
”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他的语气说道:“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苏联著名的小姑娘卡嘉。
”小姑娘单纯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下,于是她很轻松地做到了平视。
⑥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能成为不平等待人的理由。
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一个衣衫破旧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一丝不苟地脱帽向其回礼。
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
”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
即使身居高位,名噪一时,仍然不可忘记平视。
⑦但做到平视并不容易,它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⑧面对世界,我们要平视,国与国之间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面对他人,我们要平视,人与人之间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面对自我,我们要平视,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6.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颐指气使的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
B.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
C.面对权贵、富翁、名人,如果我们仰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
D.面对弱者、贫民、凡夫,我们要虎起脸,瞪着眼,对其不屑一顾,呼来喝去。
7.下面对第⑤自然段划线部分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及证明的道理,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证明了小姑娘的世界和单纯,没有身份、地位的不同,她很轻松地做到了对文学家萧伯纳的仰视。
B.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
C.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证明了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
D.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证明了歧视别人不仅不能太高自己,反而还会降低别人的人格。
8.结合选文,下面怎样才能做到平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需要心的勇敢与严谨B.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C.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D.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阅读《小石潭记》,回答9-11 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尤:格外B.卷.石底以出卷:弯曲C.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嵁:不平的岩石D.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以、能够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差互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文章的写作顺序是:小潭源流——发现小石潭——潭中气氛——潭中景物,写出了小石潭温暖祥和的特点。
D.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第 II 卷(共 93 分)二、(本大题共1 小题,共8 分)12.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2)开轩面场圃,。
(孟浩然《过故人庄》)(3),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4)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5),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6)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7)诗人常在诗中嵌入数字。
杜甫《春望》中用“,” 来形容战争岁月家书的珍贵及对亲人的思念。
三、(本大题共3 小题,共7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 题。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 分)(1)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2)值.岁荒,人相食值: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5.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或阻之”的理由是什么?请概述说说选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分)四、(本大题共4 小题,共15 分)阅读《石崖上的枣树》,回答16-19 题。
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让我无法错开自己的视线。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