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ine.Lens.Tours.3.Zeiss 蔡司电影镜头公司

Cine.Lens.Tours.3.Zeiss 蔡司电影镜头公司

探访电影镜头厂
邓 东
德国蔡司 Zeiss
这是存放在蔡司公司博物馆中的一块13世纪的放大镜,名叫“阅读石”。

它是现代光学设备的原始雏形。

一块玻璃经过打磨,表面变成凹面或者凸面的形态,便能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了物体的成像效果,这就是玻璃成为镜片的过程。

一枚镜头由若干片镜片、镜筒、联动机构组装而成。

它是光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成就。

然而,镜头作为一个商品,它又必然要对成本和市场有所妥协。

一个镜头设计,当它存在于图纸或电脑中时,它可以力求完美;但当它要走向市场,就必须在重量、口径、体积、操作等方面谋求平衡,否则它就可能做成右图中的规模。

右图是蔡司造的一款民用相机镜头,1700mm 焦距,T4光圈,15片13组。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昂贵的民用相机镜头了。

当然,它并没有投放市场,只是在蔡司的博物馆里展出。

一枚蔡司电影镜头,是由蔡司公司在德国两个城市的工厂共同制造的。

一个工厂在耶拿市(J e n a ),另一个在奥柏科亨市(Oberkochen)。

它们分别位于慕尼黑的东北面和西北面。

镜头玻璃的切割、打磨、镀膜等工序在耶拿完成,后续的组装、调试、检测在奥柏科亨完成。

要造一枚优良的镜头,最重要的需要特殊的玻璃。

一个有点耸人听闻的事实是,整个地球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掌握着制造高端光学玻璃的秘密。

其中一家就是德国的肖特玻璃厂。

这家玻璃厂是由肖特、蔡司、阿贝这三位光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在1884年创建的。

我们参观
蔡司厂之前,先来认识一下这三位前辈。

上: 蔡司 700mm T 镜头。

右: 该镜头内的镜片,重 Kg 。

卡尔.蔡司(Carl Zeiss)生于德国魏玛,在家里12个孩子中排行第五。

1835年至1838年,他就读于耶拿大学。

这所大学创建于1558年,一些著名的学者曾在学习和工作,其中包括歌德、席勒、马克思、黑格尔等。

1846,卡尔蔡司在耶拿创建了自己的小工厂,生产显微镜和一些科研器材。

也正是这个小工厂,最终把耶拿这个城市变成了“光学之都”,与英国莱斯特(Leicester)和美国罗彻斯特(Rochester)并驾齐驱。

恩斯特.卡尔.阿贝(Ernst Karl Abbe),原是耶拿大学的数学和物理教授。

1866年,他加入蔡司的工厂。

他在技术上改进了蔡司厂的光学设计和生产工艺。

除了光学方面的成就,他还是一位企业改革者。

1889年,他重组蔡司公司,并创建了8小时工作制、薪酬制、医疗福利、退休福利等制度。

被认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行者。

蔡司公司的第三位开创人是弗雷德里希.奥拓.肖特
(Friedrich Otto Schott)。

他生于一个窗户玻璃商人家庭。

毕业于耶拿大学玻璃化学专业。

1884年,他与蔡司、阿贝共同组建了肖特玻璃厂(Schott & Genossen)。

1873年,金融危机席卷欧洲,情形跟我们最近看到的一样,银行倒闭、股市崩盘、工厂关门、失业激增。

而当时的蔡司公司只局限于生产显微镜等科研器材,经济低迷使公司生存面临挑战。

于是精明的管理者恩斯特阿贝决定拓展蔡司的产品线。

1888年,他成立了摄影镜头部,开始研发相机镜头。

1890年,镜头部工程师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f)设计出低色散镜头(Anastigmat)。

1896年,鲁道夫又设计出来著名的普拉纳镜头(Planar),接着在1905年,他又设计出大家熟悉的天塞镜头(Tessar)。

自此,蔡司就一直走在世界光学制造的前端。

下面我们就到蔡司的耶拿厂看看镜片磨制。

卡尔.蔡司( 8 - 888) 9 0年
耶拿市景观恩斯特.卡尔.阿贝( 8 0- 90
)弗雷德里希.奥托.肖特( 8 - 9

90
年制造的蔡司天塞镜头
蔡司耶拿厂的厂区
首先,一块大的方形玻璃会被切割成若干个小的方形。

然后这些方形玻璃再被切割成圆柱形。

然后圆柱形玻璃被切割成相应直径和厚度的玻璃坯。

这些玻璃坯有的要被研磨成球面,有的会被研磨成非球面。

研磨精度最终会控制在1微米内。

一些小的镜片,比如取景器中的镜片,会在切割的时候就大致切出镜片的形态,然后再研磨。

研磨分成两个步骤:先用粗颗粒的浆状研磨剂进行研磨。

这道工序在电脑控制的研磨机上完成。

然后对镜片进行测量。

这次测量除了用测量仪器外,也会用肉眼进行观察。

之后再进入第二道更精细的研磨。

第二次研磨结束,镜片会放入全息检测仪,检查其表面的曲线情况。

全息检测仪能测量出镜头表面1微米的曲面偏差。

因此,镜片研磨曲线的公差和缺陷都能被看得清清楚楚。

蔡司的电影镜头群中,大量的镜头使用了非球面镜片。

非球面镜片是由耶拿厂一个专门
的部门研磨的。

蔡司一个月大约能生产400个带有非球面镜片的镜头。

检测人员用肉眼检查镜片表面
镜片研磨完成后,会对镜片进行镀膜。

之后,镜片就会被送往奥柏科亨,蔡司公司的总部。

在那里,将完成镜头的组装。

除了总装部门,蔡司的研发部门也在奥柏科亨。

全世界用户的使用反馈,无论是欧洲的还是好莱坞的,都会汇聚到奥柏科亨的设计部。

蔡司的一些战略伙伴,例如Arri和Band Pro (邓:Band Pro是美国电影器材租赁商),在研发、市场、销售、服务等环节中都与蔡司有紧密合作。

镜片在被装配之前,要在边缘涂上黑漆,以防止镜片边缘反射面的光反射。

镜头的整个装配过程,全部是手工完成的。

装配工人的水平和敬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镜头的品质。

从照片可以看到,蔡司的装配工人中女性相当多。

蔡司公司总部所在地奥柏科亨
蔡司镜头在组装完之后,会对镜头进行MTF测试。

然后同样也要量身订做对焦刻度环。

蔡司的对焦环上除了普通的距离刻度外,还有“镜头匹配代码”。

这个代码表示该镜头的对焦推进特点。

代码相同的镜头,说明它们的对焦推进的步调是一致的。

这对于拍摄3D影片很有帮助。

因为拍摄3D需要使用两台摄影机同时工作,而镜头无疑要选用推进步调一致的镜头。

蔡司镜头的“匹配代码”给摄影师选择镜头提供了重要依据。

刻度环安装好
后。

一枚蔡司镜头
就完成了。

再进行
外观清洁,装箱,
它就等着开赴世界
各个片场。

2009年3月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