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法名词解释

劳动法名词解释

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3分)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
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14.10
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通过立法
规定,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 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
职业病15.10 11.7
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
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等因素而引 起的疾病。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16.10
是根据我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
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的 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 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 度。
劳动安全基准制度13.4
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
生育保险14.10
生育保险,是指妇女劳动者因怀孕、分娩而中 断劳动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种 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提供的生活保障和 物质帮助通常由现金补助和实物供给两部分 组成。
疾病保险12.4
是指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由于患病或非因 工负伤后,在医疗和生活上获得物质帮助的 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劳动法律事实15.10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
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 况,劳动法律事实按照它们发生是否以行为
人的意志为转移,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服务期条款12.4
服务期条款: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由用人
单位提供其专项培训待遇的劳动者,必须为
用人单位服务满约定的期限,期限内不得单
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
时间基本相同。
年休假17.4
是指劳动者每年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休假。
法定节假日05.4
法定节假日是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 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1分)
第七章工资基准与工资合同义务获得 的(1分),用人单位以法定或约定方式向劳动 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人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的协议。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
式。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15.4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
指双方当事人把完成某一项工作或劳动任务 作为劳动关系的存续期间,约定任务完成后合
同即自行终止的劳动合同。
非全日制用工14.4
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68条的规定,非全日
即时辞退13.7
即时辞退,指用人单位可以不必依法提前预
告而立即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劳务派遣17.10 13.4
是指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
订立劳动合同后,再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 的单位(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将被派 遣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而形成的一种用工 形式。
无效劳动合同17.4
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款。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12.4
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
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职业资格证书11.7
指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
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 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 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 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
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
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 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
劳动就业16.4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法
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 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第四章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16.4
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
又称“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 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 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 制度。
工伤保险18.04
工伤保险,是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 故伤害或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 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 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劳动合同约定条款
劳动合同约定条款是指除法定条款外,经 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规定的其他补充条款。 (1分)一般常见的约定条款有试用期、保密事 项和其他事项等。(2分)
第五章集体合同制度
集体合同04.4 16.10
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劳动合同、集体契约、团
体协约。在我国,集体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
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
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 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
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竞业限制条款17.10 13.4
竞业限制条款,是限制劳动者在合同关系消
灭后的一定期间内 参与或者从事与原用人单 位同业竞争的活动,以保守原用人单位的商
业秘密的合同条款。(2分)
无效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违反法律、法规
或违背平等、自愿原则签订的对当事人全部 或部分不产生法律拘束力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履行18.10
劳动合同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履行劳动
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的法律行为。
劳动合同的终止14.4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因
法律规定的法律事实产生或出现,从而消灭 劳动合同所确定的权利义务。
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
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
协议。(3分)
集体合同争议13.7
集体合同争议是指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
之间因为签订、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劳动 争议。
第六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 度
工作时间14.4
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 在一个昼夜或一周之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
不定时工作时间14.10
不定时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 条件下实行的,每日无固定工作时间,是适 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 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 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
综合计算工作时间18.4 13.4
综合计算工作时间,是指分别以周、月、季、
年等为周期,综各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
法律的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向劳动者提供
劳动条件,进行劳动保护并支付劳动报酬的劳
动组织。
劳动法律关系05.4 14.4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 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 义务关系。(3分)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15.4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劳动法律关系, 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当事人。
进行的归类界定
劳动纪律04.4
劳动纪律又称为职业纪律或职业规则,是指劳
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劳动规则和劳 动秩序。(3分).
职工民主参与04.4 11.7
职工民主参与又称职工民主管理、劳动参与,
是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和 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3分).
试用期18.10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相互了解、
选择而依法约定的考察期。
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性原则”
国际劳工组织的“三方性原则“,是指在涉及
劳动问题上,劳工代表、雇主代表与政府代表 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协商作出决定,以协调劳动
关系。
劳动者16.10
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
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 人。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 第一要素,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第三章就业促进制度
职业技能鉴定15.4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 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劳动行政部 门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 评价与认证的活动。
就业援助的对象14.10
第十章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劳动保障监察18.4 13.7
劳动保障监察,是指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发
生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以及其他社
会组织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检查
并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的执法活动的总称。
第十一章劳动法律责任
劳动法律责任17.4
劳动法律责任,是指用人单位、劳动者、劳 动行政机关及其他劳动主体,违反劳动法的 规定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17.10
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
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 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的法律。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17.4
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
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 的社会关系。
用人单位18.4 13.7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接照
最低工资16.4 11.7
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的 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 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工资集体协商05.4 16.10 12.4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
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
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
中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防止 设备遭到破坏而建立的基准制度。
第九章社会保险法
工伤17.10
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执行职务
(业务)而受到的意外伤害。
失业保险15.4
失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
活来源的情况下,在法定期间内从国家和社会 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16.4 15.10
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争议18.10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
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