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历史10月测试卷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下列有关太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培养政治管理人才B、办学模式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C、儒学教育实现了官方化D、广大中下层人士由此得到入仕机会2、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中的"天理"主要是( )A、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B、社会发展规律C、天体运行法则D、"天人感应"学说3、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中带有进步思想色彩。
究其原因,除专制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A、抗清斗争的高涨B、宋明理学的兴盛C、西方思想的影响D、商品经济的发展4、如下图是教师在《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上的部分板书内容。
据此推测,其中"政治思想"处的内容应是( )A、"循天下之公"B、"天地之化日新"C、"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D、"天下为主,君为客"5、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从《尚书·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设置的传统。
这可以佐证( )A、古代科技的实用性B、传统地理学的政治性C、史地不分的综合性D、小农社会的狭隘性6、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
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7、"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为实现此梦想,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D、民主与科学8、“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9、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B、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0、胡锦涛同志到西柏坡重温革命精神时说:“1949年,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这里所说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与“重要历史关头”是指( )A、文家市决策,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B、七届二中全会,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C、七届二中全会,中国革命重心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D、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1、观察下图,与该图片相关的内容有( )①在20世纪90年代召开②对社会主义本质首次进行了阐述③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④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12、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革命斗争和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长期"左"倾冒进B、具有时代性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D、缺乏连续性二、材料题。
(共三题,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主张“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反对在社会动荡时代的一切“僭越”。
而韩非子则强调“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唐月《试论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的斗争与融合》材料二: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的君臣关系是建立在礼仪忠信的基础上的,而法家则认为君臣之间关系的最佳状况是臣子尽力,君收其利。
而要做到这一步,君主不一定要有超众的才能,而要有相当的驭臣之术。
为防止君轻臣重的现象发生,还提出“尚法而不尚贤”。
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得其时顺其势,频频取胜。
商鞅变法所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孔子为鲁大司寇行摄相事,企图实施礼治,但在“春秋无义战”的语境下却是逆时而治,最终无法推行,被人认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传承》材料三:清末民初,墨学复兴思潮出现。
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墨学的“尚同”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有相同之处,可以说,在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及制度方面,圣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墨学的“非命”思想与儒家的“命定论”相反,能够鼓励民众奋发图强,对西方进化论的传播和挽救危难中的中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李银屏《清末民初墨学复兴思潮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儒家与法家的主张的不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儒、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命运及原因。
(13分)(3)据材料三,分析清末民初墨学复兴产生的社会影响。
(4分)14、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据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是那种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1927两年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兵工农曾经大大地发动起来过的地方。
……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所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中国共产党章程》材料三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根据材料一,指出红色政权存在的条件。
(4分)(2)请列举毛泽东思想除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以外的理论内容。
(5分)(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6分)高二年级历史10月测试答题卡班别:姓名:分数:二、材料题,共3题,52分。
13、(1)(8分)(2)(13分)(3)(4分)14、(12分)15、(1)(4分)(2)(5分)(3)(6分)高二年级历史10月测试答案选择题12题,共48分。
1----6:DADCAC7---12:BDBCCB13、(1)不同之处:在思想上,孔子主张礼治而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变法、改革;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礼、义、忠、信,法家则认为君臣之间是权力与利害的较量。
(2)不同命运:法家受到重用,儒家陷入困境。
原因:法家提倡法治,符合当时各国君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主张仁政、礼制,反对一切“僭越”,不能适应新兴的地主阶级加强君权的愿望。
(3)社会影响:有利于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激励民众开展救亡斗争。
【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克己复礼为仁”、“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可归纳出在思想上,孔子主张礼治而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变法、改革;根据材料“反对在社会动荡时代的一切'僭越'”、“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可归纳出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礼、义、忠、信,法家则认为君臣之间是权力与利害的较量。
(2)命运:根据材料“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得其时顺其势,频频取胜”、“孔子在'春秋无义战'的语境下却是逆时而治,最终无法推行”可归纳出法家受到重用,儒家陷入困境。
原因:关于二者的不同命运主要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是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关。
14、略。
解析: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15、(1)条件: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式红军(武装)的存在。
(2)建党理论;军队建设和战略战术;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等方面。
(3)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