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圈闭和油气藏
(二)基本特点
油气分布总体受背斜构造控制,但以裂缝发
育带最为富集,油气产量、油气层压力分布不均
一,主要出现于碳酸盐岩中。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储层原始孔隙度高低不一,渗透率均很低,但
裂缝发育带渗透率极高; 2.裂缝发育不均一,裂缝发育分布情况与区域构 造背景,褶皱强度,储层岩性、厚度等有关; 3.产量高,但不均一,主要因为裂缝发育带和非
形状,闭合度总是比古地形突起的高度小,并向
上递减直至消失,地层倾角向上也逐渐变小。
(披覆背斜)
(4) 逆牵引背斜(滚动背斜)
同生断层使上盘沉积层在向下滑动过程中,因逆 牵引而形成的一种重力下跌构造。
(滚动背斜)
逆牵引背斜(滚动背斜)
逆牵引背斜 (滚动背斜)
(五)背斜圈闭的构造形态、 特征及随深度可能出现 的变化(见图)。
第五章 圈闭和油气藏
基本内容提要
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场所,圈闭的形成条
件决定着油气藏的基本特征。以圈闭成因为依据
划分油气藏的类型,可以充分反映各类油气藏特
征和分布规律,从而正确解释各类油气的成因。 按照成因将油气藏主要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 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及复合油气藏。
第1节 圈闭的理论和基本概念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油层)底面的交线称内
含油(气)边界,又叫含水边界。
底水,油气藏的下部托着的水,称为底水。
边水,水围绕在油气藏的四周,在内含油气边缘
以外,称为边水。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顶(最高点)到油水界面的正
交(垂直)距离。
•气顶和油环,油气按密度分异,气位于圈闭的最
高部位,形成气顶;油位居中部,水在最下面油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
解释料统计分析求得。储层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
集层的岩性、电性、物性标准,扣除具中的非渗
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
积、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二、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一个油
(2)形成于地台区的背斜圈闭(基底断块上升,上
覆地层隆起而成)两翼倾角较小,断层较少,闭
合度小,闭合面积大。
(挤压背斜)
(基底升降背斜)
2.同生背斜
(1)同沉积背斜
沉积过程中由于差异沉降作用形成。
(2)隐刺穿背斜(底劈拱升背斜)
塑性流动(盐、泥膏盐、软泥及岩浆岩)不断上
拱沉积岩层,使岩层上方形成同生背斜。
④储层沿上倾方向物性变差或岩性发生尖灭(岩性
圈闭);
⑤由于水动力作用使油气运移停止(水动圈闭)。
实践证明,当构成圈闭的三个部分良好时,储
层便处于上方和四周都被非渗透层包围或阻挡
的状态,油、气一旦进入这里,便被捕获形成
油气聚集。
(二)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主要由圈闭的有效容积来确
定。它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层有效
(同沉积背斜)
隐刺穿背斜 (底劈拱升背斜)
(3)差异压实背斜(披覆背斜)
古地形突起起初以隆起形式存在,顶部未接受沉 积,只有在隆起周围的低洼地区填平补齐后,隆 起顶部才逐渐被沉积所覆盖。因而隆起顶部沉积 物薄压实程度小,周围沉积物厚压实程度大。结 果在突起的上覆岩层中形成了差异压实背斜。 其特点是:直接反映下伏古地形突起分布范围和
(二)基本特征
上倾方向为不整合遮挡所限,下倾方向油或 (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面构造等高线相平行或 基本平衡,可以是层状,也可呈块状。 (三)主要类型 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情况: A.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潜山型) 指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 圈闭,使油气聚集而形成的油气藏。
如:我国任丘油田,基岩性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的类型(图)
根据形成条件和形态特征,可分几种基本类型: (1)断鼻构造圈闭油气藏; (2)弧形断层断层或断块圈闭油气藏;
(3)交叉断层断块圈闭油气藏;
(4)多断层断块圈闭油气藏; (5)逆断层断块圈闭油气藏。
三、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油气储集和渗滤主要靠裂缝改善的圈闭油气藏。 (一)形成机理 在背斜构造控制下,储层经构造裂缝改造下 才形成,而未经改造的部分为非渗透储层。
不整合面是从下面与储层上倾方向相切,形 成封闭区,实际上可归为地层超覆圈闭。 地层超覆圈闭,大多在水陆交替地带形成特别是 在海进阶段。一般在储层上下及深处侧向相变为
泥质沉积,往往富含有机质,是好的生油层,同
时也是好的盖层,利用不整合面作油气运移通道
,形成侧变式的生储盖组合。具有有利于捕获油
气的条件。
成了好的储集带。
礁体常被泻湖相白云岩、蒸发岩所围绕,封
(三)主要类型
(1)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由于泥火山刺穿形成圈闭。 (2)盐刺穿油气藏 盐体侵入,刺穿沉积岩层形成圈闭。包括:
①盐栓遮挡;②盐帽遮挡;③盐帽内岩性油气藏
等。
(3)岩浆岩体刺穿
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并刺穿,形成岩浆岩体刺
穿接触圈闭。
第3节 地层油气藏
凡储集层因地层变化(剥蚀、超覆、尖灭侧 向物性变差)而形成的圈闭,称地层圈闭。 一、不整合油气藏 (一)形成机理 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相切,封闭而 成圈闭,储层可以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其 形成主要与区域沉积间断及剥蚀作用有关。
③混合分类:以成因为主,结合形态分类(西大等)
从各学校提出的分类方案来看,基本上是按
这一思想进行分类的。
2.分类原则:
①科学性(反映成因、基本条件、区别);
②实用性。
(1)西北大学分类方案
A.构造油气藏
a.背斜油气藏亚类
1.与褶皱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2.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3.与同生断层逆牵引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4.与地下柔性物质流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5.与古地形凸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的油气藏 b.断层油气藏亚类 6.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7.逆断层遮挡和逆掩断层遮挡油气藏
B.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原来的古构造(如背斜、单斜等),被剥蚀掉 一部分,后来又被新的沉积层不整合所覆盖,形 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在其中而形成。 按不整合面划分
1. 不整合面下的不整合油气藏
储层可由碎屑岩、碳酸盐岩、结晶基岩等组
成,不整合以上为非渗透层时,形成了良好的圈
闭条件。
2.不整合面上的不整合油气藏
5.多因素构造圈闭(油气藏)
B.地层圈闭(油气藏)
1.岩性圈闭(油气藏)
B.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藏)
3.礁型圈闭(油气藏) 4.沥青封闭圈闭(油气藏) 5.多因素构造圈闭(油气藏)
C.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1.构造鼻和阶地型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2.单斜型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3.纯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2.形态可以多种多样,从园丘状到狭长,可以是 对称,也可以是不对称,甚至是倒转的; 3.面积大小不一,相差悬殊,小的不到一平方公 里,大的可达数千平方公里; 4.组合上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若干线状排列 的背斜带。还可以是统一的大型隆起背景上排列
不规则的穹窿群;
5.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被断层复
D.复合圈闭(油气藏) 1.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油气藏) 2.水动力-构造复合圈闭(油气藏) 3.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油气藏) 4.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油气藏) (3)石油大学分类
(见表7-1)
第2节 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层顶面发生变形、变位而 形成的圈闭,称构造圈闭。 一、背斜油气藏 (一)圈闭形成机理 由于地层发生弯曲、拱起形成向周围倾伏闭 合低油气势区。 (二)圈闭形成特点 1.可以在岩层沉积以后由褶皱形成,也可形成同 生背斜;
c.刺穿接触油气藏亚类
8.刺穿接触油气藏
B.地层油气藏类
9.潜山油气藏
10.生物礁油气藏
11.不整合覆盖油气藏
12.地层超覆油气藏
C.岩性油气藏类
13.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14.尖灭状岩性油气藏
(2)地质大学分类方案 A.构造圈闭(油气藏) 1.背斜圈闭(油气藏) 2.断层圈闭(油气藏) 3.裂缝性圈闭(油气藏) 4.刺穿接触圈闭(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
(一)断层圈闭形成机理
凡是储层上倾或各个方向由断层封闭而形
成的圈闭,称断层圈闭。
断层对储层上倾方向封闭情况,常见的有
下列三种:
1.完全封闭(图)
储层上倾方向完全与非渗透性层相接,形成 完全封闭;
2.部分封闭(图)
储层上倾方向上方一部分与非渗透性相接, 形成部分封闭; 3.不封闭(图)
厚度及有效孔隙率等参数。
•溢出点,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
封闭区的面积。
•闭合高度,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等势面垂直的最
大高度。
构造闭合高度,以溢出点的海拔平面为基准到
圈闭顶点垂直的最大高度。
构造起伏度,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到圈闭顶 点垂直的最大高度。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一、圈闭的基本概念 (一)圈闭的基本概念 圈闭,是储层中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 并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
圈闭要能起到以上作用,必须具备三个组
成部分: ①储层;②盖层;③一定的遮挡条件。
①地层向上弯曲成为背斜,导致油、气、水重 力分异(背斜圈闭); ②储层沿上倾方向与非渗透性地层以断层相接 (断层圈闭); ③储层在上倾方向被非渗透性地层不整合覆盖 (地层圈闭);
发育带相差悬殊;
4.油气柱高度大,裂缝使不同层位油气相连通;
5.实验室测的渗透率与试井测得渗透率相差大。
(三)基本类型 分为碳酸盐岩和其它沉积岩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