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训练技巧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训练技巧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训练技巧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训练技巧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是两种不同唱法,两者各有自己的特点。

熟悉这些特点才能够更好地将两种不同唱法巧妙地融合起来。

(一)民族唱法的特点运用
民族唱法演唱时,口咽腔的着力点靠前,口腔肌肉绷紧,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同时运用头腔共鸣。

咬字发声的因素转变
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高音融洽,
声音色彩明亮,声音个性较强,以味为主,手法变化多样。

音色甜、脆、圆、润。

气息灵活,以真声为主。

民族唱法讲究按照演唱语言
的发声规律处理发声共鸣,讲究五声、四呼、出声、归韵和收声。

(二)通俗唱法的特点通俗唱法
十分注重抒发人的内心情感。

一般说来,演唱时要注重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的清晰与委婉,并在演唱中注重发声轻柔。


气息运用上,要顾及颤音、滑音及音色变化。

通俗唱法一般借助音
响扩大效果,以闪耀的舞台渲染气氛,注重伴唱、伴舞、电声乐器
伴奏及说唱相结合。

演唱时大部分以真声演唱为主,假声也有运用,多采用贴近生活的语言。

演唱风格有轻柔自然的,有高亢强劲的,
有民谣风格的,有摇滚乐式的',有说唱叙事的。

通唱法在吐字上要
求的是完全的“说话式”的自然,无须考虑共鸣。

(三)两种不同唱法的异同点
从生理上进行分析,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在声带要求上相同,都要求具有两种混声机能,不然就唱不出高音。

在声道的调节上,民
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都要求声道不堵塞。

即使因效果需要而打开声道,也只需前后打开,因为在唱高音时,通俗和民族唱法不需要喉头向下。

在气息运用上,两种唱法都要求气息畅通。

在吐字上,民族唱法
强调“字正腔圆”,使发音服从吐字:通俗唱法则要求像说话一样
的自然,不需要考虑共鸣问题。

民族唱法声音追求高难度技巧:通
俗唱法声音追求浓厚的情感的融入,追求以情来感人。

在演唱技巧
的难度上,通俗唱法稍易,便于传唱。

(一)语气的变化。

一般来说,通俗唱法语气性更强,声音含蓄深沉;民族唱法的声
音追求高亢明亮。

但在演唱作品《为了谁》时,要注意语气性的变化。

如朗诵“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一句,其前半句声音
要含蓄深沉,采用通俗唱法的语气性,后半句声音要高亢明亮,采
用民族唱法的语气性。

如果后半句依然用通俗唱法的语气,那么声
音表现就会缺乏对比,语气相同,声音就会黯淡无味。

(二)咬字的变化。

通俗唱法的咬字要放松如同说话式的自然;民族唱法咬字讲究归
韵行腔。

例如在《为了谁》中,“谁”(shui)与“谁”(shei):在
民族唱法中,“谁”一般唱“shui”,强调声音归韵行腔;在通俗唱
法中,“谁”应唱成“shei”,采用口语的发音,不强调归韵问题。

(三)腔体的变化。

通俗唱法在胸腔发声,声音低沉浑厚;民族唱法在头腔发声,
声音干净明亮。

例如《为了谁》的第一乐句:“泥巴裹满裤腿,汗
水湿透衣背”。

前半句采用含蓄深沉的胸腔,后半句采用明亮的头腔,由通俗唱法转变成民族唱法,形成了腔体的对比,同时音色也
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情绪的变化
通俗唱法非常注重情感的抒发,表现出含蓄低沉浓厚的情感;民
族唱法情绪处于激昂饱满状态。

例如《为了谁》中“谁最美,谁最累”一句,采用通俗唱法,情绪含蓄深沉,而“你是谁,为了谁,
我的战友你何时回”一句,采用民族唱法,情绪处于激昂状态。


两种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五)气息的变化
通俗唱法气息平稳舒缓。

例如《为了谁》中“泥巴裹满裤腿”一句气要平稳。

民族唱法的气息推动力较强。

例如《为了谁》中“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
你何时回”一句,演唱时气息的推动力应较强,表现出音量的扩展,情绪达到激昂饱满状态,与前一句在音乐力度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使音乐达到完美境界。

“民通唱法”既保留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
在演唱方法上的不同点,又通过二者演唱技能技巧的相互转换,使
声音达到完美统一,形成一种具有创新风格的演唱方法。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技能技巧的融合,是指在演唱时,演唱者通过演唱技能技巧的变化,使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这两种不同风格的
唱法之间产生密切联系,进而相互“揉合、化合、融合”,形成一
种完整的、全新的、为我国广大听众所喜闻乐见的演唱艺术形式。

例如谭晶演唱的《妻子》、《天空》,汤灿演唱的《祝福祖国》,
祖海演唱的《幸福山歌》、《在那东山顶上》等等,都在民族唱法
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通俗的元素,属于“民通唱法”。

例如,在
演唱民通歌曲时,要特别注意声音位置的调整、咬字的调整、情绪
的调整以及气息的控制,使“民通唱法”的歌唱技巧不断提升,逐
渐达到娴熟准确,才能科学准确地表现出“民通唱法”所独有的音
乐表现力。

如何实现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在演唱技能技巧上的巧妙
融合,就成为唱好“民通作品”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