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为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快基础医学改革发展步伐,根据《大连医科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院现状基础医学院的前身为基础部,始建于1952年,是全校设立院、系最早的二级学院之一,1996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 2010年所属的预防医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教研室从学院分离。
基础医学院目前是学校本部最大的二级学院,下设12个教研室,5个教学实验室和1个校院共管的中心实验室。
现拥有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个、二级学科13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5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
截至2011年10月,在编教职工210人,其中教师147人(教授44人、副教授43人),实验技术人员51人(高级实验师20人,实验师27人),行政管理及其他人员12人。
具有博士学位者83人,博士在读者2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4人。
现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6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0人。
学院现有博士80人、硕士研究生195人,全日制本科生1641人。
目前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各专业130余门课程,同时还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留学生、高职、卫校等各层次的授课任务。
二、学院“十一五”发展回顾1、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4个。
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入选“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学科5个,其中“提升学科”1个、“特色学科”1个、培育学科3个。
新增辽宁省科研创新团队3个。
2、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出色完成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相关工作。
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新增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获得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9项。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
3、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获市级以上科研立项139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973计划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1项,参与承担973计划课题1项、卫生部科技重大专项1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1960万元。
新增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
发表各级各类科研文章950篇,SCI收录165篇。
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24项,其中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4、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探索实践“五四三二一”育人模式,以德育为先导,以谈心工程为保障,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就业指导为助力,以校园文化为烘托,不断深化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开展了“法制进校园”、“感恩实践”、“纪念无语体师”等精品活动;在大学生科研活动中,有130余名学生的科技作品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和学校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奖;60余项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省、市、校级奖励,有1900余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就业率在95%左右。
学院在校运动会、一二九长跑比赛、啦啦操大赛、辩论赛、党的知识竞赛中屡次夺冠,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学生工作氛围。
5、思想文化建设成绩突出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以扎实有效的思想文化建设推动学院事业整体发展。
开展了学习吴襄教授五种精神大讨论活动;连续举办七届师德演讲比赛;举办“尚德育人,创先争优——师德师风建设风采录”宣传展;召开“典型引路、榜样示范”身边先进典型经验交流会;坚持开展爱心助学工程,师生一对一帮扶效果显著;探索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即“一三五工程”,要求青年教师一年过师德关,三年过教学关,五年过科研关,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亮点;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带工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6、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党的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率先建立二级党校,加强师生党建联动,实施“五个一工程”,成为学院党建工作的新举措。
党员在教学、科研、学习等方面起骨干带头作用,学院涌现出全国医学教育系统优秀学生辅导员、辽宁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辽宁省优秀班导师骨干、辽宁省谈心工作先进个人、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市十佳辅导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绩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70%以上,学生党员获得院级以上荣誉者占94%。
重视党建研究,参与完成了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课题1项,主持完成辽宁省党建研究课题2项和大连市高校党建研究课题1项,发表党建研究论文40余篇。
十一五期间,基础医学院获得了“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大连市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职工之家”、“学风建设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研室、实验室和党支部获得了辽宁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校“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学院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高端领军型人才和拔尖人才不足;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和科研的均衡发展仍待解决;研究生招生质量、数量以及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还有待加强等。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打造卓越团队,构建和谐学院,到2015年,学院综合实力位于国内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前列,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做出贡献。
2、工作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文化制度创新为支撑,坚持质量至上、精英教育、人才为本、科学发展,夯实基础,强化内涵,培育特色,力争实现“三个突破”、“三个增长”和“三个创新”。
即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立项“三个突破”,实现高端领军人才、高水平研究论文、高科技为社会服务“三个增长”,实现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思想文化建设“三个创新”。
四、主要任务和指标1、突出学科建设龙头作用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2个(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辽宁省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一级学科1-2个(基础医学、生物学)、二级学科2-3个(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
基础医学、生物学等骨干学科位次前移3-5位。
新增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1-2个(肿瘤学、神经生理等)。
2、强化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
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精品课程1门(生物化学)、教学团队1- 2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争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2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
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3人、精品课程3-4门(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免疫学、形态学)、教学团队2-3个(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2门(病理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
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3项。
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二级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校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80-100篇,力争获国家级优秀博士论文1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3-5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5-8篇。
加强师资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发表高层次科研论文。
3、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中,力争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主持计划项目或计划子课题4-6项,参与承担课题3-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80-100项;获得科研经费达到4500万元以上。
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
争取发表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SCI收录论文达到250篇,其中影响因子在5以上的论文10篇。
争取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0项,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50项,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政府或教育部科技三大奖一等奖1-2项。
争取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发明专利授权5项以上,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项以上。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专任教师总量达到2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达到85%以上。
力争培养或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攀登学者1-3人,引进海外高端人才3-5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5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
5、创新思想文化内涵和载体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一训三风”为核心,不断创新文化建设载体,积极投入学校文化建设,完善基础医学院文化体系建设。
以吴襄教授的五种精神为引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性、暗示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的规律与属性,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学术文化建设工程、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工程、节约型学院建设工程、和谐学院建设工程等思想文化建设专项的实施,不断提升学院内涵建设,为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给养。
五、主要措施(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学科建设按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培育学科加大扶持、弱势学科整体提升”的指导方针,整合学科资源,注重学科内涵建设。
充分利用省政府、学校的人才政策,重点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1、以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建设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主要目标,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引进10名左右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含教研室主任)。
同时,根据人才梯队建设需要,招聘40名左右学科急需且有发展潜力、35岁左右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来院工作。
2、应聘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要求在我院博士后流动站完成2年博士后工作,出站考核优秀者方可聘任。
3、加强学院现有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激励措施,建立以人为本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为促进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不竭动力和思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