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芦岭煤矿‘‘4.7’’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2002年4月7日4时18分,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芦岭煤矿Ⅱ818—13#溜煤岩石斜巷掘进工作面发生一起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突出煤岩总量8729t,突出瓦斯量为93.82万m3,造成死亡13人,重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809.06万元。
一、矿井概况芦岭煤矿位于宿州市东南20km处,属宿东煤田。
井田东西走向长8.2km,倾斜3.6km,勘探面积29.5km2。
1969年12月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
1988年对矿井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后设计生产能力为240t/a,2001年已实现扩建达产,实际产量为246t/a。
现有职工7445人,3班作业。
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石门开拓,分三个水平,其中,一水平标高为-400m,二水平为-590m,现生产正处于一水平向二水平过渡,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29.25m。
/min,相对涌出量为31.49m3/t。
矿井设有永久抽放瓦斯系统,主要有2B3—420型抽排泵2台,井下移动抽排泵9台。
配置有KJ一90型瓦斯监测系统l套,井下分站19个,瓦斯传感器50个,但是三号溜煤眼没有按规定设置甲烷传感器。
井下采煤工作面、煤及半煤掘进工作面安装使用瓦斯自动检测报警断电装置。
矿井建有永久灌浆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为中央边界、西翼并列混合式。
中央风井排风量为13205m3/min。
西风井排风量为6720m3/min。
矿井目前开采煤层有8、9、10层。
其中,8煤平均厚度9.0m为突出煤层,9煤平均厚度3.0m,8、9煤问距平均为3.5m。
采用联合布置,在9煤底板岩石中布置采区上山及区段集中轨道平巷和集中运煤平巷,采用斜上山与煤层机、风巷联络。
10层煤平均厚度2.1m,独立布置。
矿井现有5个生产采区,共有7个采煤工作面、23个掘进工作面。
其中:岩巷和煤巷8个面,半煤岩巷7个面。
Ⅱ81采区位于主副井东翼紧邻工广煤柱线,浅部以一、三采区最下部区段的机巷为上限,深部以-590n,煤层底板等高线为下限,采区走向长110m,倾向长550 m .采区可采储量为900万t,设计生产能力为50万t/a,近几年实际生产能力35万t左右。
该采区于1990年12月完成施工设计,1995年10月投产,到2001年累计回采煤量232万t。
该采区中部布置了人行、运输、轨道3条上山,采区上山与区段双岩石集中巷间通过石门联接。
采区沿倾斜方向划分为4个区段,现在三区段为生产区段,四区段为岩巷准备区段,计划2004年7月投产。
采区同时以一水平和二水平进风,东、西两翼各布置了1条回风上山,采区总配风量为5417m3/min。
采区共有2个采煤工作面、6个掘进工作面,其中,煤巷4个,岩巷2个。
该采区瓦斯储量在13.31~17.73m3/t。
2001年10月开始,到2002年3月底共施工钻场30个,钻孔295个,连孔抽放283个钻孔。
二、事故发生及抢险救灾经过4月7日凌晨4时多,工人张继新寻找炮棍至Ⅱ81人行下口风门时,发现风门有异常扇动撤出,朱昌州在做炮泥时发现一股烟雾涌出也随即撤离,工人柳兆凤、黄崇升在石门卸碴子也同时跟着撤离现场。
跟班干部王家琢在Ⅱ817轨道巷发现风筒有异响,遂领该头施工人员撤离,经过石门变电所时,该处煤尘较大,能见度已很低,王家琢将工人带到副井下口向矿调度汇报后只身返回,发现石门变电所段已被煤岩堵塞。
此时,因风流逆转,高浓度瓦斯已涉及Ⅱ81、Ⅱ82两个采区。
事故发生时,在Ⅱ8l采区内除事故点7人外,另有138名职工分别在4个掘进头和1个采煤工作面及辅助系统工作,另外,事故涉及到的Ⅱ82采区的236名正在作业的职工,他们通过互救相继撤出灾区。
4月7日凌晨4时25分,测气员白书和在车场听到闷雷声,便携仪报警,随即撤至付井下口,并第1个向调度所汇报。
矿调度所接到汇报后,立即通知值班副矿长和其他在矿副总以上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
李明好总工程师接到电话后,当即通过电话命令井下全部停电撤人,并通知芦岭救护中队立即准备下井救人。
集团公司、矿迅速成立抢险指挥部组织事故抢救工作。
4月22日,井下所有遇难人员全部找到,至5月9日巷道清理完毕,事故抢险工作基本结束。
三、事故现场勘察l、瓦斯突出动力特征(1)突出瓦斯量。
突出瓦斯量为938199m3(2)突出波及范围及人员伤亡情况。
煤与瓦斯突出后,由于突出强度大使风流反向。
瓦斯逆流往东冲毁Ⅱ818车场3道正反向风门,然后波及整个Ⅱ81采区。
瓦斯流往西冲毁Ⅱ818岩石轨道巷2道正反向风门,逆流至Ⅱ81返煤下山301进入胶带机巷和Ⅱ82返煤胶带巷至Ⅱ82一区段胶带机巷,波及Ⅱ822—2工作面及8413等掘进工作面,瓦斯流距突出点最远在3120m。
煤与瓦斯突出共死亡13人。
(3)突出煤岩量。
突出煤体抛出最远240m,累计填堵巷道796m,填堵体积7935m3,抛出煤量8729t。
(4)突出动力效应。
突出抛出50kg以上的岩块100多块,其中较大的有5t以上2块:分别为2.15m ×0.8m×1.35m和2.1m×0.8m×1.5m;突出后扒矸机移位2m,受压变形严重;3—1号联巷>159mm抽放钢管连接处剪切脱离且法兰盘扭曲,距突出90m处>108mm风管剪切脱离夹在突出煤堆积的巷道中部。
(5)突出类型。
根据所掌握的国内突出资料,从突出煤、岩、瓦斯量和动力情况看,尚属全国罕见,本次突出为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
2、突出原因分析采掘工程背景因素:从采掘工程技术方面对可能诱导突出因素分析,主要原因有:施工中的打眼、放炮、支护、防突岩柱过短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取证和原始相关资料的核实,结果如下:(1)放炮。
通过对现场逃生的白书和等5人了解证实,4月6日夜班放炮员下井实领雷管166发,24时放炮消耗43发,事故后从现场放炮员药包发现未用雷管123发。
从雷管的消耗情况和对现场人员的调查,突出前工作面尚未装药。
(2)支护、顶板状况。
自4月4日该工作面施工以后,对曾参与该工作面生产的8名职工调查证实,该巷道从未出现顶板破碎、地质构造现象;逃生人员证实,突出前工作面锚杆支护和锚喷及时,工作面岩石无异常变化;该处在4月5日矿安全检查中被评为优良工程。
(3)岩柱尺寸。
从对现场的有关地质资料、进尺验收单和相关施工人员的调查证实,自4月3日开工以来,平巷进尺4.7m,上山进尺9.5m,根据Ⅱ816—3#溜煤斜巷铝土层距9煤层21.4m、Ⅱ818,一2#溜煤斜巷超前钻孔铝土层距9煤层17.4m(法距3.2m),得出该区段铝土层距9煤层平均法距19.64m,Ⅱ818—3#溜煤斜巷第1次停工时实测岩层倾角20°,计算得出Ⅱ81—3#。
溜煤斜巷铝土层距9煤层法距18.5m,工作面距9煤岩柱法距尚余13m。
为核实岩柱距离和探明地质构造,调查组共施工了补钻孔(其中一个取芯钻孔),确定Ⅱ88—3#溜煤斜巷工作面前方存在1个小型走向逆断层,该断层倾向南西,地层断距仅2.8m ±,在3#溜煤斜巷附近尖灭,经计算Ⅱ818—3#留煤斜巷工作面距9煤岩柱法距尚余11.2m。
(4)打眼。
对该工作面当班5名作业人员进行调查证实,4月7日4时左右,工作面上部眼已施工完毕,突出前迎头工人正在用风锤打下部眼。
突出区域相关的地质背景:(1)煤层厚度、结构、瓦斯压力和瓦斯抽放情况。
8、9煤层在3#溜煤斜巷附近厚达9.5m,煤层被层间滑动搓揉成粉状,硬度小,在Ⅱ818岩石集中巷测得煤层瓦斯压力为2.4l~2.65MPa。
(2)突出点附近的地质构造。
经核查突出前,3#溜煤斜巷周边巷道及钻孔(上区段采掘工程平面图、11号地质剖面图、Ⅱ81岩石轨道巷、集中运输巷及其问的联络巷,以及1#、2#溜煤斜巷等)均未发现地质构造异常。
3#溜煤斜巷位于一个向东北倾伏的小向斜轴部。
(3)突出点附近煤层应力状况。
①地层静压力:煤层埋深以660m计,地层静压力为15MPa;②突出点Ⅱ816—1位于采场和3#溜煤斜巷工作面等采动集中应力影响范围内;③小向斜轴部的弯曲应力与走向小断层的集中应力;④区域应力:通过宿州市地震局了解,在宿(州)固(镇)交界,2001年11月~12月,发生:MSl.4~3.3级地震3次,地应力活动较活跃。
震源机制显示有N72.5°E方向的压应力。
该应力恰与煤层走向垂直,构成宿东向斜巨大水平压应力。
所有这些为突出提供了复杂和强大的地应力。
四、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1)尽管煤层底板距工作面法线垂距达11.2m,但由于在工作面前方岩柱内,有与突出煤层相连的小断层弱面带作为突破口,在复杂、强大地应力和瓦斯压力联合作用下,掘进迎头用风锤打底部眼时使断层附近的岩石和巷壁突然破坏,煤层瓦斯瞬间解吸,形成强大的瓦斯与煤粒风暴,沿断层弱面,挟带岩块冲向大范围的自由空间。
(2)本区段煤层具有特厚而连片发育的构造煤(软煤),又有大于2.6MPa高瓦斯压力和各种叠加地应力的共同作用,以及多路通畅的巷道,共同构成了这次突出原因,发生了这次高地压、瓦斯压力作用下的特大型煤尘与瓦斯突出。
2、主要原因(1)芦岭矿对Ⅱ81四区段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认识不足,该区段煤与瓦斯区域防治措施编制不严密。
在三号溜煤眼东西约120m范围内,没有探明煤层赋存情况、地质构造和瓦斯基本参数等,对该区域突三个区段小构造发育,对四区段已施工钻孔资料进行细致分析,进一步完善区域防突措施,提高地质钻孔施工计划的科学性。
三号溜煤眼再次施工时,未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18l条规定验证地质资料。
(2)三号溜煤眼开工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矿下达的上月份生产计划中没有安排该头进尺,因为基建一区12队施工的Ⅱ817岩石集中巷工作面冒顶、瓦斯大被迫停工,在没有查清Ⅱ818三号溜煤眼第1次施工状况,未采取任何技术补救措施,也没有执行集团公司及矿上关于四区段瓦斯防治计划都已明确确定2004年之前该区域应为底板穿层钻孔预抽期的规定,而临时决定恢复三号溜煤眼的施工。
3、现场施工技术管理不严不细。
三号}留煤眼施工措施规定:施工见铝土层位后应及时通知技术科地质组,由地质组下达停头施工联系单。
事实上2001年6月份施工的4.7m平巷内已见铝土层,地质组没有下达停头施工联系单。
4、在Ⅱ8l采区范围内没能按《煤矿安全规程》和《防突细则》规定设置避难硐室和压风自救系统;部分职工在发生突出灾变后不能自觉配带自救器逃生,致使灾变发生后该区域多人因缺氧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另外,由于Ⅱ8l二区段五号溜煤眼处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致使灾变发生后,掘进二区副队长邱一胜在组织工人逃生时误坠该溜煤眼身亡。
通过调查分析认定,这是1起有明显客观因素影响的特大煤与瓦斯突出责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