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文儒坊
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
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
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
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
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
据有关人士认为,在全国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约,尚属罕见。
光禄坊[郁达夫在此居住和写作]
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
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
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
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
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杨桥巷
古名登俊坊,因西通杨桥而改名,现扩建为杨桥路。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觉民故居,也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冰心小时候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在林觉民故居附近有座双抛桥,传说古时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不得如愿,双双投河殉情,故名“双抛”。
乾隆二年重建此桥。
前几年,福州在旧城改造中决定拓建杨桥路,按照截弯取直的方案,“双抛桥”必须拆掉。
为了保护这个历史古迹,市政府要求建设部门修改了原定的设计,结果多花了300万元。
周围的居民说:“300万元买了个双抛桥”。
从而给双抛桥的传说增添了新的佳话。
郎官巷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
郎官巷
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
原名修文巷,宋代改称兴文巷、文兴巷。
以闽国时建育王塔于巷北而改今名。
塔系木构,后不知毁于何时。
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小塔,作为古迹纪念。
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置坊口。
黄巷
[因聚居过黄姓人家而得名]
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
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
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
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安民巷
位于黄巷以南,西通文儒坊。
〖福州地方志〗记述:“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
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
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宫巷
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
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
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
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
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喻意“吉祥安宁”的巷名]
吉庇巷
俗呼"急避巷"。
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
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
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
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