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设计-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
三、正课
1.提问: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讨论并归纳: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五自然段结束。
2.提问:课文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交代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国年轻伞兵的外貌、功勋。
3.提问:课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课文最后四段写作者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问:阅读课文,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讨论并归纳:
1)开头: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
(2)发展:年轻伞兵遇到德国人的追捕,一个法国女人救了他,被德国人发现,她的丈夫被德国人打死。
年轻伞兵跑进了树林。
德国人继续追捕他,他又一次来到这个法国女人的房子。
这个法国女人又一次掩护了他。
3)结束:美国年轻伞兵获救。
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5.请试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6.提问: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1)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掩护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
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女人。
而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
(2)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感人。
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细节。
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7.提问:课后练习一、l。
讨论并归纳:当美国伞兵第一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回答说:哦,当然啦。
法国女人认为美国人是盟军,是来法国赶走德国人,解放他们的。
理所当然得到法国人的保护。
当美国伞兵第二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说:哦,当然啦。
快!法国女人并没有
因为第一次掩护了美国伞兵而牺牲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还是一如既往地掩护美国伞兵。
法国女人为了和平,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包括自己亲人及自己的生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8.提问:课后练习一、2。
讨论并归纳:我认为作者更重的是法国女人的勇气。
青年伞兵的勇气是拼命的勇气,但是法国女人的勇气是一种为了捍卫和平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的勇气。
这种勇气更值得人们的尊敬和赞颂。
9.提问:课后练习一、3。
讨论并归纳:有福气是说明这位法国女人值得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敬重。
她的信仰是捍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她懂得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
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
四、小结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女人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
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