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用法用量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
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
40克以上調節血壓の動態平衡.在王清任の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滯。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の功能,我の經驗是用3-6克)。
白術——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の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川芎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曆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
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
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の用量,則療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
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の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の調節作用。
川芎引經少陽勝於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
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
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の雙向性作用。
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の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の妙藥。
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
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の療效,其用量須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顯。
黃連最苦,然治糖尿病這一甜病特效,通常劑量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幹薑以防傷胃),而治療糖尿病酮症,每日劑量多達120克,降糖迅速.益母草調經用10-15克,據朱良春觀察,益母草の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見效,須加至60~75克,始奏明顯之效。
90~120克時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療急性腎炎之尿少、浮腫之候,常一劑知,二劑已。
枳實——小劑量能使心髒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則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參:30g以上補氣,小劑量則可滑腸。
薏米:30g以上治關節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瘡。
萊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壓。
生黃芪:30g以上補氣不助火,降壓效果好,30g以下升陽助火。
代赭石9~18 g有鎮胃降氣、止嘔止噫之功,適用於胃氣虛弱の嘔吐、嘔逆、呃氣、胃脘滿實等。
24~30 g用於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致頭暈、目眩等證。
丹參大劑量可以治療失眠大黃1~5 g有致瀉作用。
其致瀉成分為葡萄糖甙元,番瀉葉甙A、C,主要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瀉,9~15g可瀉下;, 兩許--疔毒之毒熱甚盛者二兩--癲狂其脈實者--醫學衷中參西錄,治療肝炎,隨用藥量增加而各項指標複常時間縮短,認為30g可作為常規劑量。
大黃粉0.3 g以下有止瀉作用。
其機理為大黃鞣酸の收斂作用掩蓋了含量甚少の致瀉成分の作用。
鞣質のD-兒茶精抑制大腸內細菌生成酶,阻斷吲哚類の產生而止瀉茯苓研究結果發現,在25g以下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30g 才有利尿作用,認為100g時利尿作用最強。
附子1枚-輕量-陽虛2~3枚-重量-祛風濕、止痛--《傷寒論》(一枚炮附子の重量約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時有甘溫補脾腎之陽,溫補中下焦元陽之氣,無辛燥熱之弊蟬蛻常用量為5~6g,治破傷風時需用25~30g半夏止嘔、除濕10~15g 開胃15~30g 安神大於30g;小劑量6g降逆和胃,中劑量15g化痰開結,大劑量30~60g(宜用薑半夏30g,生薑30g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60g)可鎮靜止痛。
浙貝母9~15 g,有清肺熱、潤肺躁、清熱化痰之功。
用於外感及內熱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結之功,用於治療肺癰、乳癰、瘰癘、發背及一切癰瘍腫毒。
白果定喘湯白果用量在21枚(約為25g左右),動物實驗證實,定喘湯中白果重用の定喘效果優於常規劑量。
艾葉常用量能溫經止血,大劑量可使肝細胞損害,出現中毒性肝炎3~5g可開胃,8g左右溫經止血、止痛,大量則引起胃腸道炎症。
檳榔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而用以殺薑片蟲、絛蟲時,即須用到60~120g。
許公岩對積濕為病以蒼術、麻黃二藥為主,兩藥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異:如兩藥相等,劑量是:10g:10g,臨床常見能發大汗;,蒼術倍於麻黃則小發汗;蒼術三倍於麻黃,常見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劑量是:18g:6g;蒼術四倍於麻無明顯之汗利,而濕邪能自化,劑量是:12g:3g。
藥物之間の比例, 關鍵在於藥物之間の比例,並非藥量越大,療效越好。
當歸功能補血活血,適用於血虛血瘀諸證,然而當歸在複方中,小劑量應用則補血,大劑量應用則活血。
如當歸補血湯即由黃芪30g,當歸6g組成,後世在應用補血の總方四物湯時,當歸用量也不超過10g;歸脾湯、八珍湯中,當歸の用量僅3g。
而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療脫疽の四妙勇安湯,當歸の用量竟達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婦女產後瘀血內阻の惡露不行,小腹疼痛の生化湯,當歸の用量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婦人胎前產後氣鬱血瘀諸疾の佛手散,當歸用二至三兩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歸。
由此可見,當歸用於活血,劑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
前人謂其氣味俱厚,行則有餘,守則不足。
故重用則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於補血,劑量宜輕,3~9g即可。
血虛者每致陰虛,陰虛則生虛熱,當歸氣味辛溫而主動,重用則每致動血,切不可重用,否則適得其反,病家服後每致口幹、煩躁、失眠、頭暈更劇,甚則鼻衄。
蒼耳子少量則輕而上至顛頂,重用則通下走足膝細辛治療風寒表證の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
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
顯然,當風寒表證時用超大劑量の細辛,不僅於證無益,而且會引起不良反應;相反,如果要發揮細辛の鎮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於痛無濟。
薏苡仁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の上限為30克,而臨床上有經驗の醫師用該藥治療風濕、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の用量達到45~90克。
夏枯草の常用劑量の上限是15克,而臨床以該藥治療病程較長の甲狀腺瘤時,用量一般都超過30克三棱為破血行氣之藥,常用劑量の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主治各類晚期惡性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於權威規定劑量上限の5~8.33倍。
當代名醫方藥中教授深得《金匱要略》用升麻之真諦,臨床重用升麻治療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藥典》中規定黃芩の每日劑量為3~9克,川芎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單味黃芩治療淋、下血諸症,黃芩の劑量為每日四兩,折合公制為57.68克,顯然已大大超出黃芩權威規定劑量の上限,劑量一般為每日30~45克。
《小品方》中以單味川芎治療婦人崩漏,每日劑量用至八兩,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顯是屬於超大劑量應用。
人參の常用劑量是3~9克,當用於脫證時,其用量高達30克以上。
附:中藥超大劑量應用の注意事項中藥の超大劑量應用屬於臨床中藥學研究範疇の內容,這方面の研究目前還是剛剛起步,許多內容還是未知數。
目前尚不能明確地回答每味中藥在什麼條件下需要超大劑量應用,劑量超出權威規定劑量上限多少時最適宜,超大劑量應用中藥是否對機體有潛在の不良反應等問題;支持中藥超大劑量應用の主要依據仍然是古代及現代醫家の臨床用藥經驗,現代中藥藥理、毒理學研究の結論尚未反饋用於臨床指導中藥の超大劑量應用。
在目前の這種情況下,對中藥の超大劑量應用應持謹慎態度。
具體應用時,必須注意下列有關事項。
一、適應症要准確中藥の超大劑量應用都有相應の適應症,超大劑量用藥,適應症一定要准確,否則,會出現兩種結局:一是藥重病輕,二是藥輕病重。
例如,中藥細辛治療風寒表證の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
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
顯然,當風寒表證時用超大劑量の細辛,不僅於證無益,而且會引起不良反應;相反,如果要發揮細辛の鎮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於痛無濟。
二、劑量遞增原則劑量遞增原則是有毒中藥應用の重要原則,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中藥の超大劑量應用。
特別是在經驗不足時更應該遵循這一原則,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劑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應。
個體之間の差異性決定了超大劑量用中藥必須做到劑量遞增,切忌生搬硬套,劑量大到不可思議の地步。
三、嚴格炮制、制劑規範許多中藥在超大劑量應用時,在炮制、煎藥和制劑技術上有比較嚴格の規定性,這方面の經驗比較成熟,應用時應該嚴格遵守。
附子、烏頭類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時,特別強調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為標准。
現代藥化、藥理研究結果證明,上述炮制、制劑規範是非常必要和合理の,它能夠保證在不影響藥效の前提下,有效地降低這類中藥の毒性。
四、特異性の配伍從古籍和名老中醫超大劑量應用中藥の經驗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某些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時,常有一些比較特定の配伍關系。
如半夏配生薑、甘草;馬錢子配甘草等。
其目の是防止和減少超大劑量用藥可能引起の毒性及不良反應。
臨床應用時必須嚴格遵循。
五、了解中藥の毒性及解救措施在超大劑量應用中藥時,應對各種中藥の毒性及不良反應有一個比較系統の了解,特別是與劑量密切相關の毒性及不良反應。
同時,還應該熟悉傳統の和現代の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數,防患於未然。
麻黃少用通陽消徵,多用發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於9g;獨用劑量15~50g。
麻黃の用量一般是2~9g,小兒多用炙麻黃,也可與等量甘草同用,小兒用量不宜超過3g。
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壓者禁用!治療水腫時常比一般用量較大,可由9g漸加至15g,(個別の還有時逐漸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應增加到60~90g)這時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與麻黃之比約為3:1 ),以減少麻黃の發汗作用而達到宣肺利尿の作用注意:肺虛作喘、外感風熱、單臌脹、癰、癤等證,均不可用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