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
5、《左传》云:“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臵侧室, 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说明
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
B、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等级制相结合 C、在西周宗法等级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国实施,也在中、小贵族 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
6、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 的“封建”指的是 D、任人唯亲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蒋孝严蒋家身份桂林祭祖
课外拓展:宗法制在今天 家族历史探究
历史发展至今,宗法制虽已退出历史 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 浓厚。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结合社会上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现象,查 阅族谱或访问本族中的长者,简单阐述你 家的家谱或族谱,并谈谈宗法意识在当今 社会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
㈠ 夏商 ㈡ 周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的内服与外服制度
(神权色彩、对方国控制力有限)
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相对广泛 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内容 (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土地和人民”与“义务” 结果 (周王成共主,西周后期始破坏) 是周天子同诸侯间关系的关 特点 键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约BC2070年— BC476年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古 代 形成 中 国 的 政 发展 治 BC221年 —AD1912年 制 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完善 度
积极作 用
秦朝
消极影响
汉至元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强化
明清
• 课标要求: •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 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认识“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 •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被秦始 皇采纳.
秦统一的条件:
• • • • • • 大国兼并局部统一 民族融合趋势 人民厌战 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嬴政的个人才能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㈠ 确立: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中央官制)
目的: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 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和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经济
–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 消极: –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兴起 –控制思想,阻碍进步 –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生产
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
★基本线索: 萌芽 战国
建立:秦朝
巩固:西汉
完善:隋唐
加强:北宋
C、西周礼乐文明
B、血缘亲族关系
D、文字契约的承诺
9、东汉末年,规定刺史可拥有地方行政权和兵权。这一措 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引发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B、缓和了宦官外戚之祸 C、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10、“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 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虽臵三公,事归台阁
A、分封诸侯国 B、进行封建改革 C、实行宗法制
7、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 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8、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 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B、土地和耕牛 D、人口和铁犁
皇帝
集 中
中央权力 中央集权之下两大矛盾: 中 皇权与相权, 集 央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中 集 如何演变? 地方权力 权
专 制 主 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㈡ 发展演变:
中央: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目的:加强对地方控制
1、汉 地方 郡国并行制
影响:“王国问题” 解决:武帝“推恩令”
刺史制度 (加强监察地方) 思想: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三公 九卿 关系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配合、牵制
郡县制
制定法律
郡→县→乡→里
• 2、中央官制
皇 帝
百官之首 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政务 副丞相 军务 太 尉 (虚有其位)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三公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太 仆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诸卿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 许。”
C、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㈡ 发展演变: 中书 (决策)
内容 门下 (审议)
尚书 (执行) 中央:三省六部制 2、隋唐 (隋) 州县两级 地方 藩镇制度
分工合作, 关系及 牵制监督 作用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道、州、县三级 (唐)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同步练习 1、相传在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和“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 谁非君臣?”这表明
A、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政治制度
B、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而诸侯 国的国君在自己的封地范围内又拥有最高权力
C、受封的诸侯国国君和周天子是并列的政权 D、周天子和诸侯国国君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
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
㈢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神权与王权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 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为 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让我们从今天的社会现象,开始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探索历程。
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
基本矛盾: 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发展总趋势: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 积极: –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 据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7、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 别在于
A、中央机构
C、地方行政制度
B、皇帝权力
D、独尊儒术
8、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臵许多同 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 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 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 “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C、疆域的拓展 B、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 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 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 难哉!廷尉议是。”
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 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 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 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 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A、皇帝制
B、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 基本内容:
制度、三省六部制
C、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
1、分封制
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
㈡ 周
目的
(直接、根本)
要严加区分
大宗、小宗 2、宗法制 最大特点(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 作用 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 和家一体化;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3、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宗法制为核 心,以分封制为表现
㈡ 发展演变: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设立二府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相权 (财权) 中央 ( 行政权) 杯酒释兵权
3、宋 设“三衙”,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收精兵 地方 削实权 (强干弱枝) 文臣任知州,通判监督
制钱谷 (消除割据物质基础) 路、州、县三级制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国制、行省制度
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皇位 基本特征: 终身制世袭制、从决策到立法、司法、 行政、官员任免等独断随意、借助神 权、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分散的自然经济) 原 因: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来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9.某诸侯年青时购买一女,生子甲。三年后正 式娶另一诸侯之女为妻,先后生子乙、丙。 以后又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人。 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位的应该是 A、甲 B、乙 C、丙 D、丁